专栏名称: 收获
《收获》作为重要的中文期刊,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奖,引领文学发展潮流,刊载小说和散文,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最好的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汇学人  ·  严晓星 | “要干些呆事”的汪孟舒 ·  4 天前  
学习强国  ·  遇己,愈己,育己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获

持微火者 · 女性文学好书榜 | 2024秋季书单

收获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9-25 20:48

正文



 ©Maud Lewis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4年秋季书单与大家见面啦。本季书单包含19部华语原创好书及6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还记得讨论那天空气里有微凉的气息。好书榜的书评团成员和张莉老师一起,就每本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一本书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某同学偏爱,某同学表示对这一类型并不感冒。另一些书带来了惊喜感,是大家公认值得上榜的。每次开会,会议室里总是很热闹。遇到有争议的作品,大家纷纷传阅翻看,打开电脑动手查找资料,坦率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困惑。


 张莉老师和书评团成员在2024年秋季书单会上 


这是女性文学好书榜团队的日常。推荐一本书,很慎重,往往经过了辗转反复的考量,甚至还有复议环节。认真对待每一本书。通过共读,我们在不断地确认这份书单的美学标准。


在秋天读书,让人想到里尔克那首著名的《秋日》:“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这是“女性历”摘引的诗句,它真实,有切肤感,也是我们对秋天的想象。那天讨论结束后,拿着书走在校园里的林荫道上,同行的小伙伴们一起聊到今年秋天的打卡list。或许,本季书单也是其中一项——我们所写下的评语是真切的阅读感受,代表我们的心意,期待各位朋友的阅读。




 持微火者·2024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秋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天鹅旅馆》

张悦然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7月版


她喜欢听秦文说‘我们’,好像她们共享着很多东西,而那是由她所拥有的一点点和秦文拥有的很多很多组成的。‘我们’是她最理想的去处,就像小溪汇入了大海。


推荐人

王禄可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天鹅旅馆》是作家张悦然最新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两个生活境遇有着天壤之别的女性:保姆于玲曾为父亲顶罪而锒铛入狱,因人生污点被女主人秦文调查、被同行小慧排挤,在雇主家过着无比憧憬却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女主人秦文看似优渥、美满,却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幸福,成为父亲与丈夫攫取权力与财富的附属品。随着秦文的父亲与丈夫的垮台,生活在瞬间急转直下,即将分别、一无所有的两个女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互诉秘密、分享艰难,而后选择谅解,寻觅各自的出路。

 

在小说里,秦文的儿子宽宽把一只即将被屠宰的鹅救下,养在自己的帐篷中,并称之为“天鹅旅馆”;然而“天鹅”并不存在,“旅馆”也无从谈起。张悦然借助这个虚幻的意象,以细致的笔触写出了琐碎纷扰的现实世界与想象中美丽静谧的乌托邦。秦文和于玲之间虽然隔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但身为女人,她们都曾幻想自己将站在舞台的中央、都曾勇敢地与生活搏斗,现实却是她们都无力阻拦不断“失去”的洪波。但女性情谊与女性力量却能够跨越阶层,在危难关头赋予心灵世界抚慰与重生的力量。




02


《白露春分》

辽京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年9月版


“世界一点点撕掉迷离的面纱,向长大的人显露崎岖的真容,而真相是谈不上善恶美丑的,因为它不会结束,没有终点,所有的定论都操之过急,所有的答案都追不上它。


推荐人

万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白露春分》是小说家辽京的最新长篇小说。面对奶奶秀梅日渐衰老的事实,儿女们互相推诿养老之责。亲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影响了奶奶秀梅的两个孙女对爱的理解,她们在亲密关系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对生命有了新的顿悟。

 

辽京以幽微的笔触,探入普通人家庭生活的内部,静水流深地道来时间在这个家庭身上留下的刻痕与钝痛。她直面生活表象之下或许残酷的斑驳本相,也以平视悲悯的眼光重审那些老去、逃离的人们。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以孙女佳圆的视角追索家庭来处和去处的过程中,家中被忽视的女性生活被重新照亮。奶奶和两个孙女,是家庭唯一的女性情感共同体,那些独属于祖孙三人的情感和记忆,是故事灰白色基调中带着涩味的一抹暖色,也是一粒逃逸出家庭颓败之势的种子,在新一代女性心中觉知、生长,让重建生活秩序成为可能。在故事的终结处,在家庭的遗迹上,有永无止歇的风吹来,新一代女性带着念念难忘的记忆,带着对爱与情谊新的理解,迎向新的生活。




03


《猫鱼》

陈冲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6月版


“飞机开始升高,窗外渐远的灯火和渐厚的云层仿佛奇妙的海底世界,父亲大红色的泳帽出现在我的脑海,它在水里时而浮起时而沉没,不管池子里人多人少,不管他游到哪个角落,我都能从眼梢看见那团红色。不知父亲有没有留意我的蓝泳帽,感受到某种心照不宣的亲情?


推荐人

吴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猫鱼》取自上海方言,指的是实该漏网,用以喂猫的小鱼。如题目一般,将文字编织成细密的网,探入岁月的长河,在散文集中,陈冲让“猫鱼”般细小、零碎的记忆片段免受遗忘吞噬,留存为纸页中的永恒:折射出童年幻影的一个肥皂泡泡,静谧房间内掉落的一句恋人蜜语,至亲之间羞于直言的愧疚以及爱意……她分享人生中的隐秘时刻,描摹人性幽微的瞬间,读来会感受到一种刺痛、冲撞,但更多的,是来自勇敢与坦诚的力量。

 

相较于写作者,陈冲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一名电影人,自然,《猫鱼》中少不了与荧幕有关的种种故事。脱下华美的旗袍与高跟鞋,卸掉浓妆,这一次,聚光灯投向了幕后的,作为众生中一员的陈冲。她有着遇见心动之人的羞赧,有对时光流逝的无措,也有肉身与灵魂被侵扰时的隐痛与不安。但文中却没有尖叫与哀嚎,甚至少有大声的啼哭,过往苦的、痛的化为了无声叹息,被一笔带过,而爱、艺术与生命却被不断吟咏,被怀念,被珍惜。

 

散文集总让人想起那首《给电影人的情书》,想起那句“以身外身做银亮色的梦”,也许,于陈冲而言,书写过去并非仅仅是一种留给个人的回忆,那用文字雕琢出的人事景物,构成一帧帧画面,翻动书页,播放的是一部献给人间的浪漫电影,是她的“梦中梦”。




04


《蜕》

【马来西亚】贺淑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那刻有个新的你出生,也有一个旧的你死去——你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应该遇见,却仍未遇见的人吗?


推荐人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所谓“蜕变”,于所有在生理上需要此过程去换取生存的动物而言,都是危险的行为——窒息的痛苦,对新身体的再次适应,以及陈旧的躯壳如同难以抹去的梦魇,整日缠绕。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贺淑芳最新的长篇小说《蜕》,便借此寓言,展现了马来其地一家三代女性,自一九六年“五·一三”排华事件到二零一零年的漫长“蜕变”历程。作者以富有想象力的笔法,在胶林矿湖间构建了一道繁密的故事蛛网,所被牵扯、勾连的人物,在“五·一三”暴力事件的影响下,无不在用一生去挣脱苦难记忆的把控。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蜕”,都仿佛一段冗长的热带雨季——其所携带的氛围,亦是该部作品最引人的美学氛围:热雨下的难耐,梦游般的幻境,以及苦等雨停的挣扎过程。故事中的三代女性主角,金英、桂英、萝,在将自身投入到改变、消弭“种族冲突”的运动中时,仍不遗余力帮助家人及自身淡化记忆中的哀痛。在她们身上,作家不仅倾注了内化的温柔,亦有出走的果决。

 

《蜕》这部小说,在带来繁复之美学享受的同时,也在语言和叙事层面增添了阅读的难度。粤语、闽南语相交织的讲述及非线性结构的覆盖式运用,虽将南洋之咸风吹面而来,眼前似被蕉林岛屿环绕,但所被拔高的接受难度,也显然与阅读的诱惑相持平。这种神秘而荆棘遍布的美学体验,只有独自走进这片雨林,才能感受。




05


《独钓》

杨知寒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和崔静波并肩往里,门洞内阴风阵阵,我当然不怕,甚至充满怀念,电线进入了绝缘,而世界一次次赴约。到作别时候,崔静波摸摸狗的脑袋,给我心口一拳,加油,勿念。看她打上手电,走进漆黑的楼道,我心想,该没再见。”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在最新中短篇小说集《独钓》里,青年作家杨知寒再次将目光聚焦至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们的日常角落,在《黄桃罐头》《赴约》《早新闻》等篇目写下平静微澜的生活里寒光一闪的时刻。经由时间的复沓倒辙,透过自我调侃,关于亲情、爱情、友情背后的秘密缓缓揭开,小说由此写下某种濒危状态下人们向彼此袒露情感的可能。

 

杨知寒笔下的观察者常常是一位失意、不得志又葆有自我精神世界的中/青年人。这是这位写作者理解世界的重要视角。在书中,无论是落下轻微残疾的中年女性的夙愿,在社交媒体上结识后逐渐衍生分享欲的青年男女,还是迷茫的年轻播音员试图在工作里寻找意义的尝试,这些小说微妙地勾勒出日常生活里的“不对劲”,又或者说,它们渴望通过富于棱角的讲述,从容不迫地抵达一个个看似冰封的表象缓缓迸裂的瞬间。

 

在绵密如织的世情网络里,不同人物内心世界的秘密与日常生活的平静状态之间此起彼伏,这种内在的拉锯感赋予了小说以迷人的情感张力——对人际交往中那些碰撞、尴尬与漠视的时刻的捕捉和放逐,与长短句自由组合的讲述姿态互相映衬,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集《独钓》的别样叙述风格。




06


《女猫》

盛可以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新的环境以及需要对付的事情多少分散了她的注意力,美景虽能令心里开阔一些,但她时常摸到心里的缺口,就像夜里睡觉一脚探到身侧的虚空——不过,她总是知道怎么用救生艇将自己从沉毁的巨轮边划开。”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女猫》是作家盛可以的全新小说集,收录了《天真的老妇人》《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接骨木酱》等10篇中短篇小说。盛可以擅长潜入人心深水区,在几句口是心非的对白、一场无声的争吵、一段并无硬伤的亲密关系背后,她能敏感地捕捉到在人们心头摩擦的那颗微小沙粒,从而破解生活中的心理密码。面对生命中的告别、亲友的离世或某段关系的终结,盛可以并不过多着墨于戏剧化场面,而是更关注情感在人们心灵中的延宕,捕获疼痛在记忆里发酵的回味。可以说,她书写的是一种绵延的痛感。无论是想要疗愈疼痛而走上自我救赎之路的女性,还是带着疼痛的记忆继续生活下去的女性,盛可以都用细腻入微的笔触给予了她们抚慰与共情。

 

盛可以笔下的故事跨越了美国、奥地利、国内小城、拉萨等不同地域,这固然让她的小说富有万花筒般的多元质感,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在故事里纳入了对于当代生活与偶然、命运之间哲理关系的思索。盛可以在小说集《女猫》中预演生活的多种可能性,细细梳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生命关联,平静地讲述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如何打破一个完美的计划,也思考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如何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发生难以预料的偏移,这是对于当下生活的偶然性与复杂性所进行的一次颇具心灵深度的探寻。




07


《亲爱的人们》

马金莲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她属于本能地牵上生活的手一心往前走的那种女性,不管走到哪一阶段,走到什么状态,她都无法拥有更高远的见解,但她有着乡村女性普遍具备的柔韧和坚强,不管担子多重,她都从来不会逃避,始终都能埋头往前走,直到将自己的生命和活力消耗殆尽。


推荐人

刘溁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亲爱的人们》是作家马金莲最新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西北农村羊圈门里马一山一家从贫穷走向美好生活的故事。

 

小说里,马一山夫妇、祖祖、舍娃、碎女以及与羊圈门有关联的每个人,都被恰当地安放在二十七章里,他们的命运线交织、穿行于文本中。马金莲的小说语言带有西海固的乡土风格,故事的讲述由此也有了另一重声音——羊圈门的人们都在和读者面对面表达,让人更加沉浸地进入到不同时空的生活情境里。我们会为祖祖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而高兴,会为舍娃的不得志而失落,会为李家、牛家和马家的争斗而愤愤不平,也会为马一山夫妇最后如愿的结局而感到宽慰。

 

“婚姻”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一处抓手。马一山夫妇的婚姻是羊圈门传统社会的缩影,而祖祖对爱情的抉择显现出新一代女性自立的品格;碎女和哈赛子私奔,打破了乡里姓氏的隔阂,也透露出年轻一代身处的困境;舍娃几经波折终于找到真爱,提醒人们应当维护情感的珍重……马金莲写人与人的婚姻,其中也寄托着她对人与乡土关系的理解。作者笔下的众人在这片土地上世代栖居,用双手追求着幸福美好。悠悠岁月里,羊圈门和它的人们彼此无法割舍,这其中孕育着一条亲密互通的情感纽带。




08


《生死结》

尹学芸  著

译林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我心中有些酸涩。这样一个蓝芬带走了所有的谜,关键是,没有人关心这个谜面和谜底。流言比雨后的蚱蜢还多,但没人关心蓝芬这个人。我问,大黑顺有没有带人去吹响器?小雨说没有,他来晚了。


推荐人

万小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生死结》是尹学芸最新出版的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五部中篇小说。书名“生死结”使人联想到萧红的经典作品《生死场》。尽管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女性的生死苦难仍在上演,她们的悲剧性命运依然刺目。面对那些解不开、绕不过的“结”,尹学芸笔下的女性们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曹翠芬的一条大河》和《生死结》里,叛逆的曹翠芬和李伟平敢于直面生活的惨剧,并以勇猛之姿进行斗争;《三只铁碗和三只汤勺》中的安慧两番出走,挣脱了母亲和丈夫的桎梏;《长发飘飘》则试图从平凡的日常中探寻被压抑的女性,借女孩蓝小妮反对剪发校规的事件,抨击教育制度对爱美天性的抑制。在作者笔下,我们触摸到一团团微弱却坚毅的生命之火。

 

乡村女性应该如何走出传统的宿命、掌握自己的人生?在不断的追问下,尹学芸书写了多重可能,诉说着这条通往自由之路的坎坷:成功的代价是在城市空间中面临新的挑战,失败者则终其一生都陷于幻梦的旋涡之中,而那些已然出走的“娜拉”也可能因现实压力而回归,在充斥着多面人性的乡村中迷惘和沉浮。尹学芸将宽广的经验和记忆注入文本,塑造出贴近现实的女性形象,使读者重新辨认那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子。




09


《月亮出来》

沈书枝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栀子静静地香着,窗子外面田里青蛙和鸣虫的声音起来了,灯灭下去,月亮一点一点把光洒过窗子,又一点一点撤出去。


推荐人

张明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月亮出来》是沈书枝写于2013-2023年间的散文选集,全书分为“月亮出来”与“山丘之上”上下两篇,多以风物人情为写作对象,受益于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文章缀织着丰富的文化掌故,颇有小品文的味道。

 

书中的吃食、景物、时节、习俗之于沈书枝,不是单纯的味蕾享受或趣味格调的折射,而是携带着作者的日常观察感受和私人情感记忆,映现着她自童年、求学至工作、成家的人生光谱。在今昔的对照视角下,匮乏年代养育出的对“物”的珍重,旧日光景中人与土地的熟稔,孕育着饷足的现时生活所欠缺的紧实感和切身感。这些在城市与乡村、现实与过去的波流间浮动的文字,负载着沈书枝关于往时不再、故乡难返的身份怅然。全书以《乡下的晨昏》这一以人事为主线的长文作为收束,作者在其中归拢着对于故乡和自我的认知和情感,既是对以往写作和现实经验的总结,也是朝向未来所作的告别。




10


《孔雀的呼唤》

草白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没多久,祖母以念经取代织网。她整日端坐阁楼之上,双眼微闭,好似在用另一种方式聆听。窗外,蜿蜒的青色山脉似回忆中的往昔,亲人故交慢慢进入那草木葳蕤的世界。头脑中的经文源源不断奔流而来,无须任何思索,便自动呈现。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孔雀的呼唤》收录了作家草白近年创作的十五篇散文。记忆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在封闭世界中的祖母,不断出走的祖父,因恋爱被辞退的实习教师,流产的哑巴,这些盘旋在回忆空间中的人物,在草白笔下未沦为被观演、展示的对象,而是在文字中感知着他们生活的常态和心声。散文常由幼年视角观察身边变故,其中夹杂着现时的后设理解,写作位置在过去和现实时态间的摇晃,便呈现为草白所言对记忆素材的不断“变焦”和“虚化”。如《失语者》写到童年时“我”难以理解哑巴女士的生育经历,而在排布、组织记忆的过程中对她形成了体贴与共情。散文就此不停留于对故事的讲述,而是试图辨识、阐释“失语者”的表达,并进而触及着写作的真挚品质和伦理。

 

在回忆人事之外,草白反复写到过往生活的空间形态,那是由具体环境、物象和声响编织起的情感空间。山林的草木葳蕤,微弱的油灯,倒塌腐烂的食品橱,楼阁上的诵经声,河边的废船……草白细致的笔触勾勒出童年世界的轮廓,对过往的“变焦”正依托于这些凝聚着情感和时间的锚点。“所有日子都不会轻易结束”,对过往生命的反复描绘、延展和开掘,展示着一位写作者如何通过记忆重建自我,重新确立与他人、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位置。




11


《人间红楼》

潘向黎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各式各样的人,才构成人间。而且,有各式各样的人,自然会有离散、有生死、有冲突。这样的人间,爱情会有障碍,真心会遇误解,性灵会遇遮蔽,利益会起纷争,这样,绛珠仙子才会有泪可还。


推荐人

吴韩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人间红楼》是潘向黎最新的长篇非虚构作品,收录了以“年华·情深情浅”“心眼·世事洞明”以及“天机·梦里梦外”等三个章节组成的二十三篇散文,对《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复杂情感以及曹雪芹独特的创作笔法进行别有意味地个性化解读。

 

在这部文集中,潘向黎站在女性视角,秉持当代立场,看向《红楼梦》的文本深处,发掘出许多耐人寻味的议题,比如为何“人人都拿黛玉当挡箭牌”?“宝钗总能猜对贾母的心思吗”?“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这些问题仿若走进“红楼”大门的一把钥匙,在潘向黎轻松明快的散文笔法中,带领读者重新贴近这部文学经典。不惟如此,《人间红楼》也同样饱含作者四十年来阅读《红楼梦》的情感体验。潘向黎以其特有的细腻与洞察,品读出宝玉和妙玉间心照不宣的知己情谊,以及《红楼梦》后四十回里贾政父子令人感喟的质朴孝心,这些无不倾注着作者对大观园男男女女人情人性的理解与同情。借由潘向黎所搭建的观景台,我们可以看见《红楼梦》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以至于最终,重新捕捉与体会自己平凡日常中幽微的情绪暗流。正如作者心心所念,“红楼”不在天上,“红楼”就在人间。




12


《女字旁》

殳俏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李媛看那些云不停地动着,在蓝天上走得极快,便感慨说,我们明明是这么抬头看这些云,但它们倒长得像人的头顶。


推荐人

刘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女字旁》是作家殳俏首部女性题材长篇力作。殳俏颇有质感地塑造了四位女性形象来展现女性成长与精神蜕变的痛点和困境,她们分别是隐身而失语的母亲、隐忍且付出的大姐、勇毅却被牵绊的二姐、反叛而倔强的三妹。在小说中,女字旁不仅代指名字,同时也暗指传统男女意识下女性的边缘化地位,以“父权家庭下的东亚女儿”为生命内核的三姐妹在文中经历了三种不同逃脱状态的人生。此外,小说将女性成长写得细腻且落于实地,如幼时与异性在游戏中被追逐而萌发的“猎物感”、对生活细小事物的微妙感触,在平实的叙事中体现一种对生活的知觉。

 

殳俏将小说构设得结构紧凑、矛盾鲜明。家庭迁徙的每个落点都写得颇具地域特色,将苏州温润的历史厚度、广州金色的时代记忆与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同组而成一个立体的背景。此外,围绕三位女性在父权制家庭之中的困与逃的情节也内蕴力量。




13


《1997年的蛹事件》

栗鹿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我们感受着一切,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我们缓步穿过连接村子和杉树林的小径,曾淹死小孩的水渠缩小了,只不过是一道积水的车辙。这个世界再次向我们打开,把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缠结在一起,消逝和创生同时发生,我们别无选择。随着一声渺远的轮船汽笛声响起,天一下子黑了,紧接着大地颤抖起来。所有想象中的、孕育中的、不存在的、已消逝的,都汇合在此,比我们内心所理解的要多得多。”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创作方向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1997年的蛹事件》收录了青年小说家栗鹿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几篇小说讲述的故事各异,但是相同之处是都充满了新奇的概念,和独属于文学的想象力所带来的纯真。

 

世界对于栗鹿来说并不是普通、庸常的,而是充满了神奇与新鲜的事物,自然和宇宙,岛屿和时间的秘密,在她的小说中向我们缓缓展开。小说带领我们进入梦境与现实的交界之处,那里有遗失的语言与广袤的星空,解谜过程中,生活和世界的真相被一步步拆解,再以一种感慨万千的方式,留下一个韵味悠长,有时并不清晰,甚至有时残酷异常的结局——秘密即使被揭示,却仍然存在,像蛹一般,童年、女性和家庭生活在其中被千丝万缕地层层包裹。尤其是童年,这是这本小说集的重要命题。千禧年左右的时间节点,成长中普遍的孤独感,在文本所创设的氛围中像一片回忆的水面,等待能意会的读者涉入其中,展开一场冒险。




14


《逃走的人》

李颖迪  著

文汇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这种逃离,如果我们能称其为逃离的话,究竟能不能通向自由?所谓自由,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吗?就像人站在一个广场,或是一个漆黑的甬道,此刻,面前出现一些不同的分岔,像手指离开手掌那样延伸开去。分岔尽头会是什么?亮光?一片朦胧不清的雾?又或是黑暗?”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创作方向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逃走的人》是资深记者李颖迪的非虚构作品,有关在鹤岗买房子生活的年轻人。鹤岗是一座位于东北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低廉的房价数次在互联网上爆火。身为记者的敏锐让李颖迪迅速将镜头对准了“迁徙”至鹤岗的年轻人们。她剥脱了作为现象表面的空壳,身体力行地进入这座城市内部,鹤岗寒冷的雪、下午三四点就消失的夕阳,也同样落在她的身上,让她与其中的人们同呼吸、共生活。许多来鹤岗独居的女性生活也在她的叙述里被照亮,她们卖炸鸡、打游戏、创办翻译组挣钱,有的是为了逃离家庭,有的是为了有自己的房间,有的仍然自给自足,有的以不寻常的方式离开……

 

在这些真实故事的间隙,李颖迪反复叩问一切的答案和人的出路,“你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逃离是否真正通向自由?”,最终,这部非虚构作品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它最宝贵的品质是没有回避问题,和对真实的“看见”。




15


《她·们》

张映姝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二十多年了,她仍在酿酒、卖酒

她把自己酿成了酒

没有人能喝下她。她用

身体的酒杯,倒满自酿的醇酒

拴住就要脱壳的灵魂


推荐人

霍安琪

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她·们》是新疆女诗人张映姝的诗集新作。集中收录诗人近年诗作一百首,每一首都在诉说一个女人的故事。一百首诗,一百位在边地生长着的有名或无名的女性,构成了张映姝笔下的《她·们》。那个介于“她”和“们”之间的间隔号,显示出诗人在个体和群体之间进行调和的努力。每一位具体女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无法被简单地归纳为“她们”。但每一个具体的女性又都无法脱离作为女性的结构性处境,因此她们又必将构成“她们”。群己之思的辩证,从来都是有思考力的作家不会逃避的主题。

 

这本集子的诞生来自于诗人给自己的一次命题作文,在这种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所诞生的作品必然带有鲜明的自觉的女性意识。与此同时,新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也鲜明地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现实主义的写作愿景决定了集中所收录的大多数诗作都是叙事性的。诗人无意于玩弄语言的游戏或是演绎晦涩的玄思,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使那些不曾被观察和记录的故事得以被照见。

 

或许可以这样总结,《她·们》是以诗的形式进行的非虚构写作。然而,两种形式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应。诗意是抽象的,而非虚构是具象的。如何处理好抽象和具象的关系,是叙事诗的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16


《胎记》

苏南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树上的这个精灵曾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曾一起在这座美妙而奇幻的森林中游荡多年。很久以前,我是这群精灵中的一员。我还模糊记得那个下午,一个眼神恍惚的女孩误入森林深处,她请求不再回家,留在森林里。我立即答应了她的请求。从此,我们交换了人生。我代替她回到家里,变成了另一个女孩,而她永远停留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老不死,成为了母亲口中的精灵。”


推荐人

张馨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胎记》是90后作家苏南的散文集。对于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来说,她们生理上的“胎记”是先天被阉割的某种缺陷,是父母的眼中钉,是无法逃离的童年梦魇。

 

在此意义上,苏南用写作治愈她的童年。本书前两章通过回忆唤起激烈的情绪,随着荆棘在她心中生长,对母亲的质询背后是深深的自我怀疑。三四五章,缺席的父亲形象渐渐鲜明,底层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夫妇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和人性嗜赌的劣根性,揭示出如赌博游戏般的生活事实。《无人经过的森林》中,作者将人生体验熔铸成一个奇幻的森林世界,此中处处能找到现实的蛛丝马迹,对应着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对从未诞生的渴望、母女间隐秘的残忍、父亲有意无意的逃避等。父母疼爱不存在的儿子,就像通过烹煮清水来炼金,而不幸坠入家庭的女孩,则像火焰下噼啪燃烧的柴火。

 

收魂、符咒等民俗意象为父母的愚昧行为赋予了历史感,但同时,它们也构成了作者心中的温暖源泉,就像是“我”对故事的迷恋和童年罕得的关爱源自善歌的祖母。在祖母、三伯母,乃至深山里的老奶奶这里,作为同在困境中顽强挣扎的女性,她们正如忍冬花一样,历尽摧磨仍散发出清冽的香气,给予生活以希望和慰藉。




17


《去有花的地方》

陈慧  著

宁波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北边的村庄里传来了雄鸡嘹亮的歌声。黎明前的黑暗仍是固体一般的浓墨,古老的鸡啼声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才能慢慢将它驱散。蜂毒消退下去的小安沉沉睡去,它像人一样地呼吸,像人一样地打着呼噜。也许,它还会像人一样,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最迫切的愿望。思绪滞留在昨夜,肉身跨进了今日,迎着和煦的晨光,假装若无其事,假装热泪盈眶,假装热切地爱着,这个凹凸不平的人间。”


推荐人

查苏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本书是陈慧的最新非虚构作品,记述了她走出菜场、追随养蜂夫妇一路北上“追花夺蜜”的故事。从江苏东台、山东泰安再到辽宁大连、辽宁北票,作者一边感受蜂农的驻场生活,一边记录着不同地方的趣人趣事。本书的语言质朴而不失真诚,能将平凡小事写出丘壑,也能在平淡日常中发现趣味。

 

“出走”是文学史与艺术史中常见的叙事装置,往往用于表达有关自我实现与主体生成的微妙感受。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人这一辈子,总要出走一次”,目的是为了“偷得有限自由,衍生出非凡的勇气”。如果说文学史上“出门远行”的故事往往指向沉甸甸的启蒙呼唤与创伤疗愈,那么本书的“追花”之旅则展现出了颇为轻盈的质感:作者踏上旅途不再是因为生活的绝境,而是好奇使然、兴之所至;旅途的终点也不是无人的荒原,而是亲人之所在。在浪漫“赏花”与辛苦“追花”之间,作者使有关自由的探讨变得轻盈灵动,丰富了女性远行故事的可能性。




18


《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刘绍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因着母亲和我各自独行又并行的这段疾病历程,我最落地的体会是,生命最好的安排并非英雄化的高昂、并非对抗康健与病弱的黑白界线。

更可能的美好安排是,在尽力付出、珍惜、安顿、坚持、超越的正直良善中,接纳困顿与归零的时刻,学习对生命示弱,将克服苦痛与病弱的绝对企图,转化为体验探索和疗愈的意愿,或许方得放下的能力与安心自在。


推荐人

田丽媛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病非如此》是人类学家刘绍华的最新纪实随笔。与前作《我的凉山兄弟》《柬埔寨旅人》相比,《病非如此》一书里的刘绍华不再是纯粹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她不得不“把自己作为田野”,以淋巴癌病患、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家属、医疗人类学家的多重身份,详尽记录下自己与母亲共同面对重疾的心路历程,将她对老龄化、疾病、照护、死亡等生命课题的深刻思考,转化为如何在病痛中重构身心、重建家庭关系与重塑生命意义的落地体会,打破了传统疾痛与疗愈叙事的界限。

 

本书不仅是对疾病的纪实性洞察,更是对爱、记忆与生命的多维度探索。作者从“母女共病”说起,细腻描绘了她与母亲共渡重病旅程时的复杂情感和心理斗争,一如她在书中提出面对疾病需要“示弱的美德”,面对读者,她同样将个人的脆弱与坚强、恐惧与勇敢、以及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愧疚毫无保留地敞开,展现出迎击苦难的韧性和智慧。通过探讨如何在疾病和衰老的双重压力下保持尊严,如何在家庭和社会的期待中寻找理解,又如何在照护的混乱中确定爱和记忆的存在等话题。作者重新审视着疾病和照护的关系,并在不断贴近母亲经验的尝试中,抵达了一同下坠又彼此托起的“母女共生”状态,让我们在疾病和照护之外看见新生的力量。




19


《2181序曲》

顾适  著

新星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不过你们等着瞧,再过三十年,也许只要十年,这都不再会是一个问题。我只是比他们更早看清楚这条路而已。生而为人,就有自由去选择生活在哪里,也有自由去选择生活在哪个时代。”


推荐人

刘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2181序曲》是科幻作家顾适的全新幻想小说集,共收录八篇中短篇科幻作品。作家于未来视角释当代迷思,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态度对气候变化、老龄化、隐私权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择城》通过机器算法与人情伦理在世界末日前的博弈,探讨经典的科技伦理问题;《〈2181序曲〉再版导言》通过逆序的方式,思索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亲情伦理关系与人的生存价值意义;《弑神记》将时间拨回到混沌之前,以精妙的想象戏塑神话,满溢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思考。

 

作者在其中展现了一种较为充分的性别自觉,不仅因为这部小说集是“全女”科幻,而是作者在塑造女性时打破了固化窠臼,故事里的女性不再限于“她”,而是通过消解二元对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的自我。“她”可以是设计师宵明、企业家唐祝、科学家董璐,也可以是柔韧的病弱之人方妙,甚至可以是帝与神——她们能够肆无忌惮地探索生命边界,拥有追求一切的自由。虽然书中仍有一些语言生涩或表意晦暗不明的部分,但也显现出作家创作的成长性,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展示的生机勃勃的创作力量一样,在平静的叙事笔调下,潜流正蓄势待发。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玛丽安娜的漫长人生》

【意】达契亚·玛拉依尼  著

陈英 / 王子俊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年7月版


“她的脑子里到底有什么?难道不是其他人的头脑,其他如同星群一样的思想、意愿和兴趣激起的一点点反思吗?她只是在记忆中,不断重复着那些看起来像真实的幻影,这些幻影就像怪异的蜥蜴一样,在日常经验的阳光下,扭动着身体。”


推荐人

杨凯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玛丽安娜的漫长人生》是意大利作家达契亚·玛拉依尼的长篇小说。小说聚焦于十八世纪意大利聋哑的贵族玛丽安娜的一生,并由个人史辐射到以玛丽安娜为核心的家族史。小说中有一些重复使用的家族名字,西诺雷托、阿加塔、玛妮娜……他们好似命运的回环,在上演同一个剧本:继承爵位的儿子、一个一生敬奉上帝的修女、一个在幼年时结婚并不断生育的公爵夫人。玛丽安娜则是这个剧本的叛逃者。

 

玛丽安娜的故事不是一个革命者的故事,没有激昂的斗争与反抗,她接受了家族对自己人生的所有安排,她的身体宛若一个有价值的器具被摆放在合适的位置。但这是一个思想者觉醒的故事,受规训的身体遮挡不住灵魂的闪光。寂静让她摄入知识来填充心灵的孤寂,隐匿于人群,“对她来说,只要不要求她参与,这个世界就是场精彩的演出”。她不必受那些纷繁复杂的言语困扰,便可抵达那些压抑的低语人性的暗角遮蔽的欲望。玛丽安娜在年老之时知晓了自己聋哑的真相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被忽视的欲望和需求,开始试探传统的界限毅然出走远方

 

作者以冷静克制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女性是如何实现自我意识建构的这不是一个囿于特殊历史语境的故事,而是每一代人都需要探索的恒久命题。




02


《河之夜界》

【英】珍妮特·温特森  著

于是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我曾以为这个世界是干燥的陆地,边缘坚实。我曾相信生与死是明确分隔的状态。

现在我知道了,万物都是液态的,可穿透的:完全谈不上坚实。”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作为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全新作品,短篇小说集《河之夜界》以“装置”、“地点”、“人物”、“显灵”为辑,收录了探讨爱、死亡与超自然之间关系的十三则故事。在温特森笔下,那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超自然事件并不遥远:也许是携带着去世的丈夫诸多信息的智能应用软件(《幻影APP),也许是以虚拟分身状态进入元宇宙的探险(《宅中老宅》),也许是公寓里某个幽暗角落散发的气味(《备用房间》)……穿行在虚空与现实生活之间,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下,那些令人感到混乱、沮丧或惊惧的情感处境正在重新改写着“我”与逝者之间的对话方式,开始从单向度的不安感逐渐转向同情地倾听和理解。

 

站在此刻,与逝去的灵魂对话和协商,这一连串动作并非出于猎奇的目光,而是怀有让那些一度失语的真相重新变得“可见”的愿望。例如《裘皮大衣》与《靴子》,例如《不是鬼故事的鬼故事》与《未知国度》,这些互相咬合的小说篇目天然蕴含着某种爆破的能量,它们提供了从事物的另一面重新观照世界的可能性。珍妮特·温特森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日常生活里一闪而过的细微感受,并以此为媒介,在现实与想象的界限重新探索“真”的演绎形式。某种意义上,这是深具当代性的写作,也是在一次次情感历练里探照人们内心深处渴望的别样尝试。




03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阿特伍德随笔集:2004-2021》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赖小婵 / 张剑锋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可以借雷蒙德·卡佛给我这部分评论加个副标题,即‘当我们谈论未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简短的回答是‘现在’,因为那是我们继续前行时所拥有的一切。出人意料的情况是:未来并不真正存在。因此,未来可以争取,因为有别于过去,没有人可以检查未来是否符合事实。”


推荐人

苗琛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最新出版的随笔集,全书以时间为序、以五个历史事件为编排节点,收录了她2004-2021年的书评、时评、演讲等。阿特伍德对世界始终抱有鲜活的好奇心,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强大的思考力探讨人类生存境遇,不断叩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进而引领读者关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阿特伍德的随笔具有鲜明的女性视角,这并非体现为某种“主义”,而是以女性经验抵达更为深广的人类命运,表达女性对时代和世界的思考和担当。翻开书页,你能够体会到作者于时代的“在场”,也能在深具历史感的文字中不断追寻发展着的“当下”。她呼吁环保,关心气候变化,表达对自然境况的忧思;对经济危机、特朗普执政、新冠疫情直言不讳;以活泼的笔调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这些文章整合了生物学、心理学、神话、社会政治等多重视角,使读者随文字进入开阔之境。

 

阿特伍德强调文学创作与外界环境相关,或者说,人本身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外在环境的本质相关。她以幽默又不乏严肃性的书写,将熊熊燃烧的时代之问(burning questions)揭露给读者,并对其作出强有力的回应。




04


《当她化身为龙》

【美】凯莉·巴恩希尔  著

段心雨  译

中信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无人提及的是,有25双亮面高跟鞋、25只手包和25件颜色各异的套裙被齐整地摆在人行道旁,其后便是大楼爆炸后留下的坑洞。那里还有一句标语,似是用灰烬写在了办公桌的残片上:‘漂亮女生穿漂亮套裙,直到这人生不再合身。’无人知晓这话的意义。”


推荐人

张凌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当她化身为龙》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凯莉·巴恩希尔面向成人创作的首次尝试。这部幻想小说通过对基于现实世界历史和记忆的虚构式复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几十年间女性群体化龙事件对小女孩亚历桑德拉成长过程的深刻影响。故事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数十万女性因拒绝继续忍受家暴、猥亵、被剥夺工作等不公正对待,并凭借愤怒的力量纷纷化作一飞冲天的巨龙。而这一群体化龙事件,由于蕴含的丰沛反叛力量,在现实社会的集体记忆中被刻意淡化。

 

巴恩希尔并未在书中夸大愤怒和痛苦,这反而彰显了她写作主题的庄严。女性们只是在旋踵而至的沉重生活里,反复咀嚼那些日常细节:无论是母亲在亚历桑德拉手腕上日复一日的系结,抑或是妹妹比阿特丽斯不断被阻止想起“龙”,还是亚历桑德拉为了读大学而反复强调自己叫亚历克斯等等。事实上,恰恰相反,从生命的原初,女人们便以惊人的耐心,努力谋求自身存在与表达的空间。这其间有过失败、伤痛乃至死亡,但是女性的力量从那里生根发芽。那些手植于母亲后花园的青草和牵牛花在烈焰里干枯又重生,或许渺小,或许微不可察,但是一百年后仍在风中招摇。

 

那正是女性的无穷力量。




05


《这里是亚美子》

【日】今村夏子  著

朱娅姣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4年8月版


“只有亚美子的话具有破坏力。亚美子的话击中了小范,同样,只有亚美子的话击中了亚美子。每喊一次‘喜欢’二字,她的心就会毫不留情地碎掉。喜欢,喜欢,喜欢,喜欢。


推荐人

杨凯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本书是芥川奖得主今村夏子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这里是亚美子》《野餐》和《千鹤奶奶》三篇短篇小说。这三篇小说都聚焦于社会边缘人,被身边人当作异类的智障儿童亚美子;假想自己与知名搞笑艺人谈恋爱的“梦女”七濑;嘴里不断重复着孙子名字的独居老人千鹤奶奶。今村夏子以翻转的视角进入边缘人的世界,在这里,正常人是冷漠多变的,社会规则是难以理解的,她们只能凭借一腔爱意在异化的世界里勇往直前。然而,她们的爱是无法被承受和回应的,亚美子的传呼机始终无人响应;七濑永远也打捞不起春元气掉在河里的手机;千鹤奶奶融入不了儿孙的世界。爱的假相被逐渐揭露,她们在一遍一遍对爱的呼唤中破碎。

 

今村夏子捕捉到现实生活中隐秘的情感暴力,而它们往往被体面的社交礼仪所遮蔽。如《这里是亚美子》中,亚美子不断地插话,不断地被无视;《野餐》中,大家看似善良地维护着七濑的爱情神话,只是为将七濑的痛苦当作最好的生活佐料吃进肚子。这些细节都在展示一个事实:爱在被践踏。今村夏子的短篇之所以触动人心,不仅是因为她让被忽视的群体的被看到,更是因为她在这个充满隔阂的时代勇敢地发出爱的呼声。




06


《我要快乐!当妈妈们开始追星》

【澳】塔比瑟·卡万  著

左蓝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但当我把那件T恤塞进垃圾袋时,我丢掉了那个会狂热地去爱某件事——任何事——的自己。这似乎是一种必然,是成长的一部分,是将孩子气收好并封存。”


推荐人

周梦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我要快乐!当妈妈们开始追星》是澳大利亚作家塔比瑟·卡万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她作为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粉丝,所经历的追星之路。塔比瑟·卡万写下一位中年女性追星的真切感受:作为一名母亲,对康伯巴奇的喜爱带她走出停滞的生活,但她仍需面对因迷恋带来的恐惧、标签和负罪感,面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看法和社会的质疑。在追星的过程中,从照片、电影到同人作品,从黑暗中的个体到中年女性粉丝社群,作者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宽阔和女性社群的支持,逐渐辨明自我主体的存在和位置,并由此反思女性成长过程中“热爱”权力的被剥夺。

 

这不仅仅是一部个人自述,同时也是一份有趣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采访了许多康伯巴奇粉丝:在《神探夏洛克》画册中留下纸条的女人、为同人小说配音的前话剧演员、参与同人小说创作的大学教授……作者还引用了许多新兴的性别研究,保持着智性的思考。进而,这本书是一次珍贵的记录——关于中年女性的赛博追星与情动,它照亮了当下流行文化的一处角落。





■ ■ ■




书评团

程舒颖

查苏娜

胡诗杨

霍安琪

刘溁德

刘阳

苗琛宇

谭镜汝

田丽媛

万婧

万小川

王禄可

吴韩林

吴烨

杨凯麟

易彦妮

张明月

张凌岚

张馨月

周梦熊

郑祖龙



(从左至右 按姓氏拼音排列)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醒来已是正午:2023年短篇小说20家》《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当当影响力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









《收获》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