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伪砖家说经济和投资
最敢说真话的中国经济原创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最新筹码大幅集中股出炉 ·  昨天  
第一财经  ·  特斯拉,放大招! ·  2 天前  
秦朔朋友圈  ·  《封神》,费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伪砖家说经济和投资

不要让曹德旺们跑了!

伪砖家说经济和投资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2-19 21:51

正文

关注最敢说 真话 的经济 原创 干货



伪砖家简介

某基金合伙人,混过名校,厮杀于股市和宏观对冲市场数年。 如今专家甚多,高谈阔论,自觉不如遂取“伪砖”名号,经济本该理性,奈何阴谋论四起,骂娘声不绝,甚觉无聊说点实话以道“中国经济真相”。伪砖家胡乱之言,以贻志同道合者。


土地成本,中国是美国的9倍。

物流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

银行借款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4倍。

电力/天然气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以上。

再叠加各种税各种费,

企业家们被迫仓皇出逃!


曹德旺也跑了

这两天新闻传出,世人惊呼, 连中国慈善第一人曹德旺也跑了。

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曹德旺透露自己已经 投资6亿美元在美国俄州新建汽车玻璃厂 ,成为该州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投资。

说起曹德旺,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迄今为止共计慈善捐赠60亿元,在当地是被很多人奉为神一样膜拜的人,但是在企业投资和生意选择这块,他还是选择了美国。 这不是心血来潮和一时冲动,而是观察了20年的结果,是生意人精明的选择。

他算了一笔账:美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占到总营业额的40%,蓝领工资价格是中国的8倍,白领工资价格是中国的2倍多,表面看,人力成本确实比中国高。

但是, 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比美国高35% ,因为美国只征收所得税,光赋税就能省下一半。还有,美国能源也比中国便宜,天然气价格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电费是国内三分之一,水费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还没有过路过桥费用,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总体算起来,在美国办厂,会比在中国多赚百分之十几。

如此看来,曹的选择也是无可厚非。我们的人口红利享受了30多年,即使现在, 人力成本虽然仍然比人家低很多 ,但企业的综合负担竟然还比人家高, 宏观税负还是如此之重,未免太过可笑。

前几天在一个经济学家论坛上,哇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也抱怨到:营改增说降低税收,我看一点都没有, 说税下滑了5000亿,我看是收税收不上来 ,把没有收上来的税收当作降税的指标了。

如今“曹德旺”跑了,下一个也许就是“宗庆后”。



消失的世界工厂

9月,有两则标杆性新闻,悄无声息,显得寂静而诡异。

9月22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由日本大企业高层等组成的经济界访华团230余人来到中国, 要求 中国改善经营环境, 统一简化处理日本海外企业撤出中国市场时的手续。

9月23日, 华为 宣布与电子制造商FlexIndia合作开始在 印度 生产智能手机, 该工厂拥有于2017年年底实现生产300万台设备的产能。

一个是投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资的绝对主力,慌不择路,组团撤离;一个是民族企业的荣耀标杆,华为移师印度,工厂投产。不用分析具体原因, 只用把两则新闻联合起来看,就让人脊背发凉,不寒而栗。

从2002年入世以来,到2014年这13年中,中国利用庞大的劳动力人口红利、廉价的土地资源和相对成熟的基础设施,承接了欧美日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吸引了世界资本大肆进入,中国一跃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然而短短十年,中国几代人积累起来的优势资源消耗殆尽。 这几年来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呈现加速之势。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苹果、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 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在华新设法人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 2010年减至901家, 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 美国企业也在加速回撤国内。 伴随外资企业撤离,海外资本也在加速流出中国。

给中国大陆留下的是,废墟般的工厂,大量的失业群体。


中国经济的蛀虫

赶走企业和企业家们的是中国经济的蛀虫。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快速发展了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在快速发展, 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 ,但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环节, 也滋生了大量的寄生物。

它们吞噬着社会创造的财富,加重着经济系统的负担。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候,财富的增量在大量增加,问题的严重性还显现不出来。而到经济增长开始减速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了。

首先是沉重的税费负担。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税负最沉重的国家之一,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但现在要说的是为什么税负就是降不下来?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由于某种因素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之后,就会养越来越大的机构和越来越多的人员、上各种项目、花钱大手大脚。

而在经济进入常规发展之后,政府财政收入不会增加那么快了, 但养的那么大机构和那么多人员你让谁回家?上到半道的项目不接着投行吗?花钱的毛病能短时间改掉吗?

在这种情况下税费根本降不下来。这个降了那个也得增加,税降了费也得增加。于是, 在沉重的税负压力之下,企业生不如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