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的财新年度峰会近日在北京召开,因美国大选刚落幕不久,特朗普回归,故整场讨论都笼罩着特朗普因素,来自欧、美、日、巴西和中国的官员学者在小心翼翼表达对经济看法的同时,都纷纷表达对特朗普上台后世界政经走向的担忧。
奥地利联邦前总理克里斯蒂安•克恩(Christian Kern)一开始就坦言“不明白特朗普为什么会当选”,且特朗普再次当选对欧洲来说意味着重要变化,对未来全球经济和欧盟福利政策会带来较大影响,欧盟需要应对短期和中期的挑战,其中有一些挑战已经存在。
日本央行前行长黑田东彦表示,如果特朗普实施之前在选举阶段提到的政策,全球经济会出现进一步分化。尤其是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提出的关税政策,黑田东彦说相关国家可能会采取一些报复性措施来作为回应,相应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分裂,这是最为严重的一个担忧。此外,如果把特朗普提及的增加关税、关闭边境、大幅降低国内税收等政策全部考虑在内,会抬高美国的长期利率水平,从而使得美元走强,人民币、日元、欧元相对美元贬值。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阎学通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CraigAllen)聚焦中美经济关系的对话,特朗普亦是核心话题。
对特朗普当选,阎学通说虽然目前很难预料特朗普新任期的具体措施,但其政策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保护主义已成为美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原则,也是全球范围内未来很难遏止的趋势。
对于经济是否还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阎学通强调,经济根本压不住中美关系的仓,特朗普上台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也不会被切断,只是双方将面临不同的竞争模式。对于中美来说,密切的经贸联系和利益连接,也会意味着挑战、竞争和潜在的冲突。因此,经贸联系有时候反而可能使两国关系的发展更加困难。
阎学通还特别指出,特朗普2017年首次就任总统前,中美两国的官方对话和磋商机制大约有70个,这一数字在特朗普2017年至2021年执政期间降到了零,在拜登政府执政期间则恢复到了大约20个。在未来特朗普再次执政的四年前,中美之间的双边对话渠道究竟会增加还是减少,尚无从得知。他强调,中美两国必须保持开放的对话渠道,这样做至少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从而避免一些灾难性的后果。
曾在美国商务部系统任职长达30多年的克雷格•艾伦对特朗普当选参半着“意外”和“不意外”——意外的是,这些既没有为民主党投票、也没有出现在选前民调中的选民数量,比他预期总的还要多得多,这让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感到不解;不意外的是,共和党最终同时掌握了白宫和两院控制权,将意味着美国政府的重要转向,以及相应重大政策转变。
艾伦说自己“十分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今无论是赴华美资还是赴美中资,越来越难见到新的入场者。
德国前副总理菲利普•罗斯勒(PhilippRösler)和巴西前经济副部长兼外贸与国际事务特别秘书、新开发银行前行长马可(MarcosTroyjo)同样表达了对特朗普上台的密切关注。
罗斯勒说,欧洲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丧失了最好机会,现在已经没有选择。接下来需要构建更多的友谊,找到新的伙伴,比如东盟、非洲等。罗斯勒同时提到,当下全球民粹主义蔓延,全球增长和就业的三大支柱——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公平竞争这些原则受到了威胁。“世界贸易组织(WTO)有着为公平竞争奋斗的使命,但是现在有多少人信任WTO呢?”美国愈发展现出退出国际秩序的倾向,因此不能寄希望于美国或是其他人,而是应该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