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拉查看全文)
临近毕业整理办公电脑中的资料时,一份份陌生而又熟悉的文件慢慢划过我的脑海。它们是我短短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又一个片段;逐渐地,熟悉的记忆逐渐涌入我的脑海。
我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于2016年通过推荐免试的方式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进行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学习。瞬息之间,七年的核专业学习生涯生涯已经过去。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想当年,因为高中物理的一纸质能方程而披挂上阵,如今即将硕士毕业,尽管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磨炼,但是我也一直为自己的这份执着和坚持鼓掌。
研一:迷茫与探索
与很多硕士生一样,刚进入研究生阶段,我对科研充满兴趣,但是同时也满腹疑惑,不知道如何“磕盐”。我至今仍然记得导师曹学武教授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关于实验方法的调研。调研过程中常常走神、效率低,找不到合适的文献,研究路线也没有思路,各种问题一股脑地冒了出来。无奈之下,我采用了最笨的方法:利用休息时间逐字逐句地翻译。慢慢地,我发现了文献写作的惯用“套路”。阅读文献时能够慢慢理解前人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导师要求我能够根据课题组科研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关仪器的初步调研。这半年里,我进行了诸多尝试:与厂家谈判、评估风险、寻找替代解决方案、向导师汇报工作等。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成功与失败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是,最终我做到了!更重要的是,我成长了!
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打下了基础。之后,导师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我的毕业课题。课题与核反应堆最严重的设计基准事故——大破口失水事故后堆芯的冷却能力研究有关。我通过大量认真细致的调研确定了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案并顺利完成了所有实验,并最终发现了规律性较强的研究结论。在此期间,导师为我与项目合作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提供了多次技术交流的机会。我逐渐对核动力院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沟通的深入,我逐渐有了一个想法:毕业后,到核动力院工作!
除了学习和科研外,我还加入了核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和交大核电宣讲团。在支部和宣讲团,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中有优秀的学长,给予了我不少中肯实用的建议;也有充满活力的本科学弟学妹们,他们对学习和科研的热情常常令我感动。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和环境保护部华东核与辐射监督站联合举办了支部共建活动,拓展了自己的接触面和专业知识;我们与交大二附中等单位合办了校园核能安全科普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和应对能力。支部和宣讲团给予了我其他方面的锻炼机会,使我受益匪浅。
研二:挑战与机遇
成就感和自信心是支撑自己一步步走下来的两个关键因素。在经过反复思考和慎重考虑后,我决定将主要时间回归到科研上。研一短暂的成功已经成为了历史,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我还需要加倍努力。但是,就在我踌躇满志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的时候,我的身体却出现了大问题。我不得不休息了整整两个月。当我从伤病中走出来的时候,课题组的同学已较两个月前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此时,恰逢课题组师兄临近毕业,曹老师安排我与师兄共同完成一个新课题的收尾工作,并为今后操作新的实验台架打下基础。新课题主要针对聚变堆第一壁候选材料——液态锂的安全性能开展实验研究,进而为液态锂的实际应用提供实验和数据支持。在这段时间里,我与师兄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两个月。我第一次真正对温度和压力测量技术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第一次掌握了真空控制的方法,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液态金属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现象(MCCI)。之后,我又独立操作新的实验台架开展了液态锂与空气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二学习与科研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做到一时优秀并不难,但是要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非常不易。与研一相比,我认为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作息是非常重要的。把来实验室工作当成一种需要,把与实验室同学交流当成一种习惯,把一切困难当成一种进步的阶梯,把一切压力通过合理方式进行排解。除此之外,使自己健康、快乐也是重要的任务。适当的体育和文艺活动会令人神清气爽,我的爱好是游泳和唱歌。在汗水和歌声中,思绪在跳动,生命在跳动。
研三:忙碌与升华
讲真,研三是整个硕士生涯最为忙碌的一年。要完成课题、想工作,找工作,之后还要为自己的大论文忙碌,甚至可能还需要完成今后的终身大事。当求职季来临时,我每天行走于工作室、实验室、招聘会、高楼大厦之间,这时候才发现,原来短短两年的学习生涯,已经使我由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一位逐步踏上社会的小伙;而两年的勤奋和拼搏,使自己有了走上社会一较高低的资本。
与其他同学一样,我也为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困惑过。周围同学纷纷转行,要么留在上海,要么南下深圳,在另一个专业里开始了新的征程。我要不要转行?我为什么要转行!这时我想起了高中第一课时自己的理想,为祖国国防事业做贡献。是啊,曾几何时,自己也梦想能够默默作出一些微小的贡献,让祖国背更直,腰更硬。此外,在与其他公司面试官的交流中,我发现自己似乎此前有一些一厢情愿,过于看重短时间内的变现能力,实际上多数职位与自己所学并不相符,而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能力和经验难以体现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人讲,技术只是硬件,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有潜质,许多内容都能进入公司后慢慢学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想也有适用性和轻重程度之分,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修养应当是核心潜质。我在某军工单位实习时,与时任项目总工程师在沟通时,发现尽管他的主要日常工作是布置任务和开会,但在请教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问题时依稀可见其当年深厚的功底,言语间透露出对本专业研究内容说一不二的熟练。这些思考加深了我对择业与专业之间的认识。
最终,我选择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动力设计研究所作为自己的工作单位。作为一位生在成都、长在成都的来自西部的学生,怀揣对自主核反应堆工程技术的热情和追求,在学成之日回到家乡,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此外,来自导师的支持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入学时姜斯宪书记告诉我们的一句话:“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曾经,这行字似乎已经被遗忘。但是,我相信,今后,这行字只会越来越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