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家
这是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
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就有12家“国高”企业
密度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
鼓励创新创业
支持民营经济
深圳一向很大气
扎实的产业基础
完善的创新平台
充足的人才资源
吸引天南海北的创业者
来深发展事业
共同构成了民营经济勇往直前的
创新引擎
深圳前海。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深圳坚持工业立市,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产业基础扎实。发挥好这一优势,深圳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把具身智能技术作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手段。
人形机器人为AI打造了智能化躯体,产业发展站上了风口。早在两年前,乐聚机器人即发布了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KUAVO(夸父),经过不断迭代进化,这款机器人不仅走进制造业工厂,提升汽车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并在今年1月举办的亚冬会上大显身手,哪怕面对极寒环境,也能展现良好的稳定性,助力赛事服务工作。
乐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在一汽红旗工厂执行搬箱任务。受访者供图
“人形机器人与工业的结合将打通工业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深入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应对的柔性制造、狭窄空间地形复杂多变等场景,发挥其灵活性、泛化性和通用性优势。随着技术走向成熟,人形机器人最终会走进千家万户,应用于通用服务市场。”谈及发展前景,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说。
人形机器人不断“进化”,离不开深圳活跃发展的民营经济,产业链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创新的脚步走得更快。目前,深圳聚集了优必选、乐聚、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人形机器人企业,在供应链端,灵巧手、旋转关节模组、视觉及触觉触感器、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优必选机器人“进厂打工”。优必选供图
在新领域、新赛道
无论是路上疾驰的新能源汽车
还是天空翱翔的无人机
深圳民营企业的先进制造成为
城市创新活力最直观的写照
竞争实力突出的民营企业
不断脱颖而出
截至2024年底
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突破2.5万家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累计95家
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显示出深圳作为“创新之都”的
强大实力
光明区卫光生命科学园
一大批前沿生物医药领域的初创企业
在这里聚集
在一个名为“湾有引力”的孵化器内
深圳湾实验室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的
科研资源紧密联动
为科学家创业提供
“拎包入驻”的孵化平台
深圳市湾有引力科技有限公司(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深圳特区报报记者 邓红丽 摄
湾影科技是这里一家成立仅3年的医疗器械企业,经过两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过亿元,其研发出正电子
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设备并成功推向市场。
“我曾经在深圳湾实验室做科研,湾影科技是成果转化的第一家公司。深圳湾实验室丰富的科研平台、完备的科研保障、开放的信息共享、适宜的转化制度,为PET的研发与转化提供了强大支撑。”湾影科技创始人谢思维说。
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湾实验室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完善从基础、转化到临床的生物医药创新链条,为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深圳,类似深圳湾实验室这样的机构还有很多。
深圳现已累计拥有高端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分子药物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并列全国城市第一,各类创新载体达4000多家。
各类创新平台与创新载体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让企业家们真金白银的创新投入有了更多底气。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仁辰表示,基础研究实现突破,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资金、研发空间、产业对接、政策等少一样都不行。立足研究院平台,能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支持,大大加快了研究速度,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要让创新引擎持续高效运转
就得构建创新链、产业链
资金链、人才链
“四链融合”的有效机制
人才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市场竞争不进则退,强大的研发团队、充足的人才保障是民营企业永葆活力的关键要素。在2月17日参加完民营企业座谈会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没什么别的本事,就是靠技术创新,11万名工程师就是比亚迪最大的资产。”
如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轮印已覆盖全球六大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城市,唯有依靠强大的人才队伍,这家体量巨大的车企方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比亚迪“出海舰队”第2艘船——比亚迪常州号。中集集团供图
“我们立足深圳前海,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我们做芯片开发,技术迭代必须要快,研发团队中有不少来自中国香港和境外其他地区,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为公司攻关原创性技术提供了重要保障。”睿思芯科创始人谭章熹说。
睿思芯科。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技术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保持创新活力的关键要素。深圳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2万人。持续的人才供给为民营经济创新提供了充足动力。
立足产业基础
依托创新平台
吸引更多人才
深圳将锚定加快建设
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的目标
营造城市创新文化和氛围
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营造良好环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
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
民营企业是深圳创新力的重要来源
兼具“民营经济第一城”与
“科创之城”美誉的深圳
“六个90%”现象广为人知
备受赞誉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
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
曹钟雄看来
这两个美誉都与一个事实有关——
民营企业是深圳创新力的重要来源
鼓励创新的深圳始终不遗余力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深圳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科创实力持续增强,是民营企业注重创新发展的结果,也离不开深圳优良的营商环境、包容的创新环境,以及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曹钟雄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深圳民营企业,深知创新才是安身立命的关键,已经走上依靠科技创新获得发展的道路;而深圳长期关注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助推民营企业提升科创能力,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促进民营经济的繁荣。
当前
深圳民营企业正在加强科技创新
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上
奋力奔跑
深圳应如何持续助力?
曹钟雄分享了几点思考
“很多表现突出的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团队,都有大企业的从业背景。这提醒我们,大企业在事实上承担了一些科技创新的公共职能。”曹钟雄建议,要引导和支持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为科技前沿探索投入资金、培育人才、锻炼队伍。
曹钟雄认为,既要关注大企业对整个经济大局的稳定和支撑作用,也要关注到中小企业在各个领域探索开拓的作用,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将重心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此外,还要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降低创新成本,压缩创新到实现商业化的路径,帮助中小企业在跨越“死亡陷阱”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目前,深圳民营企业的创新高度集中于硬件方面,大多是基于工程师模式、带有制造业基因的创新。”曹钟雄建议,未来应重视科技创新的更多视角,在继续做好硬件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软件、系统等方面,关注服务业本身的创新、业态的创新,软硬结合、相互赋能。此外,应适当地布局一些环境相对较好、成本较低的创新创业园区,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让更多的创新“种苗”在这里集聚、扎根生长。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应有放眼全球的大视野。”曹钟雄说,深圳处于内外循环交汇的重要位置,可积极招引国际创新创业团队,挖掘、吸引更多的创新“种苗”,在深圳的土地上发展和壮大;同时,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利用好国际资源,走创新发展道路。
深圳财政真金白银惠企利民促发展
深圳:一流营商环境造就“民营经济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