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叙拉古之惑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研究和推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城市规划  ·  方圆阁 | 募集规划图书资料,诚邀同行慷慨惠赠 ·  2 天前  
中国交建  ·  在中交,遇见身边的非遗 ·  3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吴恩达,yyds ·  5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DeepSeek薪资曝光! ·  5 天前  
丽水在线  ·  地下200米,总投资5.28亿元!丽水将新增 ... ·  5 天前  
丽水在线  ·  地下200米,总投资5.28亿元!丽水将新增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叙拉古之惑

论北燕存亡的时代契机

叙拉古之惑  · 公众号  ·  · 2024-12-31 10:18

正文

内容提要:五胡十六国时期接续后燕余脉的冯氏北燕,在北魏、柔然两大军事势力的夹缝中建国发展,是弱国周旋于强邻之中的一个生存例证。从客观条件来讲,北燕建国初年,正是强邻北魏和柔然帝国的对峙制衡时期,为北燕政权的短期存续发展创造了一个客观的和平空间。再加上冯跋治国政策的得体,使得北燕获得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环境。然而,当外部的政治制衡格局一旦打破,北燕的灭亡就是时代的必然。


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06期

十六国时期称雄于北部中国的割据政权,大多都具有胡族背景,而其中比较另类的就是北燕。①作为一个汉族豪强接续胡族而建立的偏居东北一隅的小政权,居然在北魏、柔然等强大势力的夹缝中存在了28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弱国生存于强邻之中的奇迹,其中的历史缘由确实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北魏与柔然的制衡格局是北燕存亡之关键


4世纪末到5世纪初,北魏初建国后的28年,在以蒙古高原南部为中心的北部草原地区,正是柔然势力强盛之时。②柔然致力于统一漠北,北魏汲汲于南下中原,③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冯跋以其敏锐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眼光,④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实行有远见的结盟柔然等草原胡族的政策,为北燕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空间。⑤


据周伟洲先生的统计,在402~487年这段时间,柔然大军曾经27次大规模侵扰北魏的北部边疆,特别是在429年以前,也就是北燕政权的冯跋统治时期,柔然几乎是每年都要侵袭北魏,用暴力手段掠夺北魏的农业人口、粮食和牲畜。当然,北魏也对柔然进行了20次讨伐。⑥双方这种频繁的大规模战事,牢牢地牵制了北魏在北部边疆的兵力,残承后燕余绪之北燕得以锋芒余生。


北魏、柔然、北燕三方统治者,对此三边利害交错的形势洞若观火,在打破与维持对峙平衡的背反追求中寻找各自的契机。柔然斛律可汗频频示好于北燕,与之结盟而对抗北魏;北燕国小势弱,在强邻虎视的情况下延续国运已非易事,因而北燕天王冯跋采取了保境自守的政治模式。而要平安保境,就必然要有所依仗,只能是靠近柔然这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制约北魏。


冯跋不但同柔然帝国结盟,联合对抗北魏,而且实行交好周边胡族的政策,很好地利用了地缘政治和军事的制衡局势,保持了北燕的平稳发展。北燕太平三年(409),柔然可汗斛律遣使向刚刚继位的冯跋献马3000匹,要求娶冯跋女乐浪公主为妻。以冯素弗为首的王公大臣都持反对态度,认为“前代旧事,皆以宗女妻六夷,宜许以妃嫔之女,乐浪公主不宜下降非类。”而冯跋明白柔然力量对于北燕存亡的关键利害所在,将其亲生女儿乐浪公主许配给柔然斛律可汗,并遣游击将军秦都率2000骑护送公主前往柔然,以此获得外援及柔然良马,从而增强北燕的军事实力。⑦在对待周边胡人部族时,冯跋极力推行结盟政策,例如库莫奚首领虞出库真率领3000余落请求与北燕互市,献马上千匹时,冯跋立刻同意,并在营丘(今辽宁凌海市)安顿其部落民众⑧。北燕太平六年(412)五月,契丹、库莫奚降附于北燕,冯跋加封其大人为归善王。冯跋还于太平六年(412)十月同大夏联系,与赫连勃勃结成同盟。在江南,东晋青州刺史申永遣使从海路聘于北燕,冯跋也遣中书郎李扶回使东晋,这一系列行动均是为了达到牵制北魏的目的。⑨


当时的柔然同西域中亚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丝绸之路草原路的主干道,⑩在辽宁朝阳市冯素弗墓出土的西域玻璃器和金器、马鞍等物品,就是这方面的明证。但是在北燕与柔然的中心控制区之间,还间隔着地豆于、库莫奚、契丹等部落,虽然部分史家认为这些部落都处在柔然的控制之下,柔然的有效实力可能达到了朝鲜半岛。但这种看法也被许多学者质疑,认为契丹这样的部落没有臣属过柔然。(11)如果按此来分析,柔然与北燕之间有很辽阔的缓冲地带,北燕当然无法直接借力于柔然,但是由于柔然的强力牵制北魏,使得北燕能暂时免于北魏的兵锋所逼。


5世纪初年的北方局势,北魏处在南朝、后秦、赫连夏、五凉、柔然、库莫奚、北燕、南燕政权与部落势力的全方位包围之中,尤其是柔然与赫连夏,更是北魏政权的劲敌,因此,北魏朝廷在征讨柔然、赫连夏与北燕之间的先后与重点用兵方针方面,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北魏君臣对于柔然军事力量的存在及对其征伐南朝与统一北方之间的牵掣问题,有着很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如泰常元年(416),东晋大将刘裕欲借路征伐后秦,崔浩分析其形势云:“今蠕蠕内寇,民食又乏,不可发军。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东州复危。”(12)崔浩此 语,将北魏处于东晋南朝与柔然两厢夹制的情势讲得非常明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初,关于其周边军事力量威胁的一次讨论讲得更为清晰:


世祖即位……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征讨何先?长孙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讨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太常崔浩曰:“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则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13)


以崔浩为代表的北魏朝臣,有很清晰的征讨思路,将北方的柔然列为大患、西北的大夏次之,至于北燕,则是囊中之物。拓跋焘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对于周边形势的认识相当理性,这才使得北燕政权有了苟安的时间。

二、柔然的衰微打破了脆弱的政治平衡局势


太平二十二年(430),北燕大王冯跋去世,在乱局中求得20多年平安生活的北燕王朝自此转折进入衰败之路。这个大局势的铸成,不仅仅是北燕内部王权交替的混乱所造成的,更主要的是,430年正好是北魏与柔然势力对比大翻转的年头,在此之前,蒙古高原和北魏的北部边疆是柔然人纵马驰骋的战场,北魏步步防守;430年之后,北魏开始主动进攻柔然。


柔然在大檀为可汗的时段(414~429)最为强盛,与北燕结为婚姻之国,共同对抗北魏。柔然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草原“行国”,他们是“随水草畜牧,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14)。在如此广阔的游动空间内,要有效地消灭其势力,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它的游牧性质又决定了它常常“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15),一旦在漠南地区,就免不了要对北魏的北边农业定居区发动抢掠性的攻击,这一点是令北魏最为不安的。


由此,防御坚守是北魏在北部边疆采取的最基本策略,非常被动,柔然经常南下掠夺。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始光元年(424),拓跋焘刚刚继位,大檀率6万骑兵,直入云中郡,斩北魏边将。拓跋焘率军迎战,被柔然骑兵包围在云中战场50余日,后来因为射杀了柔然步帅,大檀才撤军解围。此次被围困,对太武帝拓跋焘的刺激自然相当激烈,因而,始光二年(425),他准备大举进攻柔然,分五路军马,轻骑突进,深入漠北追击大檀。(16)大檀见魏军势众气盛,率部北遁,避开锋芒。此次出兵,虽然没有大规模斩杀柔然,但是也确实打击了柔然的嚣张气焰。


始光三年(426),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应该先进攻柔然,还是先攻夏或北燕,有激烈争论,拓跋焘本人也举棋不定。正在这时,传来了赫连勃勃去世、关中地区大乱的消息。于是,拓跋焘决定先攻灭夏政权。始光四年(427)五月,魏军迅速渡过黄河,攻击大夏,破其都城统万城,一举败敌,俘获赫连勃勃之子赫连昌。


神䴥元年(428),柔然大檀遣其子率万余骑侵入北魏边境,掳掠烧杀而退。在西部边境大夏已平的背景下,要想出兵南朝政权、统一天下,就必须消灭来自柔然的威胁。神䴥二年(429),拓跋焘决定大举进攻柔然。这一决定最初遭到北魏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的反对,只有崔浩力排众议,主张进攻柔然。他在拓跋焘主持召开的朝堂辩论中分析北魏与柔然的各自的地理、军事之长短,提出“不破灭其国,不得安卧”的论断。(17)崔浩此论,使得太武帝拓跋焘顿时思路清晰、决心坚定,当时就表态:“吾意决矣。亡国之师,不可与谋,信矣哉。”(18)朝堂辩论之后,崔浩又进一步表达了他一举而灭柔然,以图北魏长久之利的想法:“今年不摧蠕蠕,则无以御南贼……蠕蠕恃其绝远,谓国家力不能至,自宽来久,故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今出其虑表,攻其不备。大军卒至,必惊骇星分,望尘奔走。牡马护群,牝马恋驹,驱驰难制,不得水草,末过数日则聚而困敝,可一举而灭。暂劳永逸,长久之利,时不可失也。”(19)崔浩这番洞悉柔然、北魏双方情况的议论,更加坚定了拓跋焘大举进攻柔然的决心。


神䴥二年(429)四月,拓跋焘亲率大军出东道直插黑山,长孙翰率军从西道直赴向大娥山,计划同会柔然王庭。五月,魏军在漠南放弃辎重,轻骑至栗水(今蒙古南翁金河),对北魏军队如此直入漠北深处,柔然毫无防备,一击即溃,大檀仓皇率部西奔。大檀弟匹黎率东部柔然军队来与大檀会合,途中被长孙翰军所击溃。大檀绝迹西走,部众四散而逃。拓跋焘率军沿栗水一路向西追击西行,远去平城3700里之地。分军搜索追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过燕然山,在东西5000余里,南北3000里之地追击斩杀。在北魏大军声势之下,前后归降30余万,俘获首虏及骏马百余万匹,高车诸部望军降者数十万。此役,柔然遭到毁灭性的重创,大檀因此发疾而死,其子吴提立,号敕连可汗,不敢再犯魏边。


神䴥四年(431),柔然可汗吴提与北魏通好。北魏其时为集中力量对付刘宋和统一北方,也愿意与柔然讲和。延和三年(434)二月,北魏嫁西海公主给吴提,拓跋焘也纳吴提妹为左昭仪。吴提遣其兄秃鹿傀等数百人送妹至北魏,并献马2000匹,受到拓跋焘的优待。至太延二年(436),柔然完全偃旗息鼓,不犯北魏。至此,北魏在北部草原由防御转为进攻,聚重兵沉痛打击骚扰北部边疆多年的柔然势力,斩去北燕的依仗臂膀。


综上所述,神䴥元年(428)之前,蒙古高原和北魏的北部边疆是柔然人纵马驰骋的战场,北魏步步防守;神䴥元年(428)之后,柔然的噩梦开始了,太武帝展开对北部草原地带的清扫战略。柔然在北部草原地区的强势存在,是北魏、柔然、北燕维持相对的地区制衡局面的关键所在,正是因为柔然、北燕的联盟,使得北魏难以在以白狼、龙城、柳城做战略性深入,当年曹操统一北方,就是深入此一线,平定乌桓之后,才扫清了北方背部之祸患,放手南下西向,北魏亦面临此等局势。由此,柔然势力的衰弱,使得在整个蒙古高原和华北、东北区域的暂时性政治军事平衡被打破,北魏剑指北燕,因而,北燕之亡,乃时势之必然。

三、北燕从治世到乱世的内外变局


当然,北燕政权短短28年间兴亡存废的时代命运,不仅仅是外部契机的大势所趋,也与其内部变局息息相关。冯跋即位后,继续沿用后燕制度,同时汲取后燕败亡教训,历意农桑,勤于政事,为使处于乱世之中的北燕保持稳定与发展可谓历尽艰辛。


然而,以冯氏家族集团而建立起来的北燕小王朝,在20多年的岁月中,屡屡被军事将领和开过功臣之背叛相困扰,至少有以下一些内部叛乱或对股肱之臣的杀戮,这显然在不断地削弱北燕的军事力量和政权向心力。


北燕建国初期,有骠骑大将军冯万泥、征西大将军冯乳陈叔侄的“白狼之叛”。义熙六年(410),冯万泥跟随冯乳陈率兵占据军事要地白狼城,拉起了反叛冯跋的旗帜。冯跋派遣冯弘与将军张兴率步骑2万前往平叛,以冯万泥、冯乳陈等惧而出降被斩收场。(20)“白狼之叛”,是冯跋的北燕政权建国初年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内部危机,但是对刚刚立国的北燕王朝还不能形成致命的打击。


北燕国小势弱,在强邻虎视的情况存续发展殊为不易,冯跋即位之后,尽量自守苟安是不得不采取的最好选择,为维持统治机构运转,争取获得更充分的经济资源和人口支撑,也是最关键的基础,因而,冯跋曾三次“分遣使者巡行郡国,观察风俗”,了解民间疾苦,如有“孤老久疾不能自存者,振谷帛有差”,遇“孝悌力田闺门和顺者,皆褒显之”。冯氏北燕是非常鲜明的家族政治,处在权力核心的是以冯氏兄弟为中心的姻亲血缘集团,在北燕可考的人数有限的官吏集团中,冯氏家族成员占比很高。为进一步加强家族势力,冯跋在清理心怀不满的功臣集团成员的同时,接受河间人褚匡的建议,于太平六年(414)招徕在外地的冯氏家族成员到和龙做官任职,(21)使得以冯氏家族为核心的5000余户长乐人来到和龙。(22)在壮大家族势力的背景下,(23)冯跋还“分遣使者,巡行郡国,孤老久疾不能自存者,振谷帛有差,孝悌力田闺门和顺者,皆褒显之”(24),由此,一批民间精英也被他选拔了出来,“昌黎郝越、营丘张买成、周刁、温建德、何纂以贤良皆擢叙之”(25)。


此外,冯跋还进行了系统的进行政治制度建设,提倡儒学教化与文治经国。现存文献中归于冯跋名下的《郎位下书》《下书葬高云》《下书除前朝苛政》《下书令民植桑柘》《下书令境内不改葬》《下书建大学》这6篇文字,其创制时间是从北燕建立直至冯跋去世前的21年间,涉及北燕建立后所采取的关键性治国理民之策,也是冯跋及其统治阶层儒学思想或治国思想的最具体体现。这6道诏书,是在410年到416年之间颁布的,这一时段正是冯跋建立北燕后的前5年,那么其在位的之后16年时间,他的这些治国措施,在疆域狭窄的北燕境内应该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冯跋在这16年中平定几次叛乱、招徕贤士与移民、开展同南朝的外交等一系列举措的展开,都同这些政治经济措施的实行效果息息相关。及至冯跋去世后,在431到436年,在掌权的冯氏家族成员连连反叛的情况下,冯弘还能在北魏连续的军事打击下苦苦支撑6年时光,所依靠的恐怕也正是冯跋的治国政策所积累下的丰厚国力。


然而,随着冯跋的去世,北燕上层统治中隐含的危机与矛盾就爆发了出来。众所周知,乱世不容弱主,而北燕恰好就是后继者的治乱能力出了问题。冯跋是个可以压制功臣猛将、掌握外交平衡的强主,而太子冯翼则“性仁弱”(26),乃“弱而无威,谋不能决”(27)的懦弱之人,冯跋之弟弟冯弘则是“自负才气,非弱主之臣”(28)的角色。在此情势下,冯跋弟冯弘乘冯跋病重,率兵入宫,冯跋惊吓而死。冯弘杀太子冯翼及冯跋子百余人。冯弘的此次屠杀,对冯跋家族是毁灭性的打击。而继位者冯弘在太子的兴立问题上也立而后废,自断臂膀。北魏延和元年(432)冬十一月,冯弘将废黜其王后原配妻子王氏与太子冯崇,(29)立后妻慕容氏子王仁为太子。十二月,冯崇与其弟乐陵公冯邈举郡投降北魏。(30)如果说冯跋时期的“白狼之叛”只是北燕的内部矛盾,以中央政权的完胜收场,而“冯崇、冯邈之叛”则是北燕王族势力叛入北魏,以北燕王损兵折将、丢城失地为结局收场,是对冯弘政权的一次沉重打击。


冯氏家族的内乱,彻底打乱了宫廷上层政治秩序,失去强力的家族力量。而最为关键的是,从北魏延和元年(432)开始,拓跋焘开始了对北燕的数次密集讨伐,最主要的有5次军事行动,(31)次次都是攻城略地、迁走北燕民户、收割庄稼,步步紧逼,使得北燕国空民穷,举步维艰。(32)太兴六年(436)四月,北魏古弼大军攻克白狼城。(33)白狼失守,和龙城失去侧翼要地,成无援孤城一座。(34)冯弘随后逃亡高句丽,于太兴六年(436)秋九月高句丽王杀死,北燕灭亡。自冯跋太平元年称天王建立北燕,至冯弘国灭被杀,凡二十八年。


对于北燕王朝之存续,《晋书》编撰者的史臣评语是:“速祸致寇,良谓在兹。犹能抚育黎萌,保守疆宇,发号施令,二十余年,岂天意乎,非人事也!”(35)这同我们的判断是一致的,所谓天意,实乃北燕当时所处的时势使然,蕞尔小国,苟存于柔然、北魏对峙之际。在此夹缝时代,再加上冯跋对周边政治势力的结盟,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底层民众的安抚、对内部反叛势力的打击和对军事首领的果断控制等政策的得体,使得北燕获得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环境,然而,当外部的政治制衡格局一旦打破,北燕的灭亡就是时代的必然。

注释:


①冯氏接续慕容氏建立国家,与五凉政权中的胡汉交替颇有相参之处,可参阅李凭:《李弇后裔的迁徙经历与文化传承——〈北史·序传〉读后》,《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6期。

②周伟洲先生将北朝时期柔然之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兴盛时期(402-487年)、衰弱与内乱时期(487-534年)、复兴和衰亡时期(534-555年),参见周伟洲:《敕勒与柔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3-121页。

③北魏拓跋氏与北部胡族之深层关系,可以参阅杨懿:《从“匈奴”到“鲜卑”:永嘉之乱与拓跋氏的族别改易》,《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2期。

④对冯跋的评价问题,可参见孙晶琪:《简论冯跋》,《松辽学刊》1996年第3期。

⑤张金龙:《北燕政治史四题》,《南都学刊》1997年第4期。

⑥周伟洲:《敕勒与柔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⑦崔一楠:《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政治模式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88页;张金龙:《北燕政治史四题》,《南都学坛》1997年第4期。

⑧《资治通鉴》卷116《晋纪三十八》。

⑨崔一楠:《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政治模式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88页。

⑩周伟洲:《敕勒与柔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冯立君:《高句丽与柔然的交通与联系——以大统十二年阳原王遣使之记载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8期。

(11)周伟洲:《敕勒与柔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121页。

(12)《魏书》卷35《崔浩传》。

(13)《魏书》卷25《长孙嵩传》。

(14)《魏书》卷103《蠕蠕列传》。

(15)《魏书》卷103《蠕蠕列传》。

(16)此战详情,参见周伟洲:《敕勒与柔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6-97页。

(17)《魏书》卷35《崔浩传》。

(18)《魏书》卷35《崔浩传》。

(19)《魏书》卷35《崔浩传》。

(20)《晋书》卷125《冯跋载记》。

(21)《晋书》卷125《冯跋载记》。

(22)《晋书》卷125《冯跋载记》。

(23)北朝诸王因称王“正统性的缺失”,极度依赖于家族政治,冯跋也是这样。此方面的研究,可参见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朱子彦先生对汉唐之际王权正统性的探讨也极具参考价值,参见朱子彦:《司马懿拒辟与狼顾相考辨——兼论司马篡魏观念的滥觞与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2期。

(24)《晋书》卷125《冯跋载记》。

(25)《晋书》卷125《冯跋载记》。

(26)《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8《北燕录·冯跋》。

(27)《魏书》卷15《秦王翰》。

(28)《魏书》卷15《秦王翰》。

(29)北燕的后宫制度缺乏详细材料,但可以从北魏的情况中得到一些认识,参见张云华:《〈魏书〉号为秽史的历史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6期;郭硕:《高肇专权与高丽高氏的中原之路》,《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4期。

(30)《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9《北燕录》。

(31)《魏书》卷4上《世祖太武帝焘》;《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9《北燕录》;《魏书》卷28《古弼》;《魏书》卷33《屈遵》。

(32)北魏与北燕的战争问题,参见李凭:《魏燕战争前后北燕与高句丽的交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33)《魏书》卷4上《帝纪第四上世祖太武帝焘》;《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9《北燕录·冯弘》。

(34)乌凤丽:《白狼山和白狼城》,《兰台世界》2004年第5期。

(35)《晋书》卷125《冯跋载记》。



经典课程: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