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的小溪总是吵闹,浩瀚的大海从不喧嚣。”
“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现在,一二十年之后,谁能沉得下心,那就看这些人,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人潜心做学问。”
——宿白
宿白(1922-2018),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仅在石窟寺、佛教建筑、版本目录等方面专有所长,而且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1952)之初便开始执教并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后段考古的整体格局和方法,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泰斗声望;2016年曾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他的代表作如《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等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和创立的学术范式,至今难以超越,是相关专业学者和学生的必读经典。
在古建筑学、印刷史、目录学和校勘学等方面,宿先生也都有重要贡献。目前《宿白集》准备出版,收入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专精的宏论,读者在阅读之前必须具备这方面之一定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作为从宿先生的著作中受益无穷的读者,我希望这套书可以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和重视。
——孙机
精装,双色,232页,98元
ISBN:978710806019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白沙宋墓》问世六十年
被誉为考古发掘报告的经典之作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作为1949年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白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并在报告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
报告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座宋墓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更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以注释的形式对报告主体加以补充说明,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精装,图版全彩,652页,165元
ISBN:978710806193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缜密的论证和分析
尽数呈现中国石窟考古的全部历程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收录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其中关于云冈分期的方法,曾成功折服日本学者。
宿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精装,图版全彩,349页,
128元
ISBN:978710806476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1月
古代印刷史领域的典范之作
中国雕版印刷早期和盛期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印刷史领域的典范之作,收入五篇论文和一百数十幅唐宋雕版印刷品的珍贵书影,深入考述并厘清了唐宋时期中国雕版印刷的发展史。
宿白先生深谙古代文献、精通版本目录学。将考据学深厚素养与考古学分类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珍稀古本典籍、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物,既系统又分阶段地呈现出雕版印刷在初始四五个世纪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面貌。
《御制秘藏诠》北宋至道元年至二年(995—996 年)编入《开宝藏》并刊板,大观二年(1108 年)印经院印本
精装,双色,539页,158元
ISBN:978710806565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6月
本书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
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宿白先生用一以贯之的考古实践与历史、文献互证的方法,为大量零散考古素材搭建了一个分类、分期明晰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观点,尤其是“城市考古”概念与方法的问世,影响并指导了大批之后的考古工作者。
精装,520页,218元
ISBN:97871080694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3月
中国的古建筑遗迹,主要分为汉式建筑、藏式建筑、伊斯兰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四大系列,其中以汉式和藏式古建筑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两度入藏考察,在继承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前辈开创的营造学社调查研究汉式古建筑方式的基础上,观察西藏不同时期佛寺建筑形态和发展进程,在藏式古建筑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建立了逻辑明晰、立论坚实、独辟蹊径的科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