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小师妹
上期武林外传问题征集活动,众多武林英雄都向逍遥派掌门肖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小师妹挑出了问得最多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问题,接下来:
肖锋不想和你说话,并迅速解答了你的问题.jpg
问题1
已经工作两三年,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民币贬值速度,如何赚取人生的第二桶金?应该增强哪些方面的技能?
肖锋
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别你是哪一类人。
第一,工作两三年的年轻人,如果分成创业者和就业者的话,实际上还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是创业者,可以称为“如何赚取第一桶金”,“第一桶金”实际上是让你起步,让你事业腾飞的很关键一笔钱。
这个机会是有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在创业的人在全部人当中只占了10%,而成功的创业者更是凤毛麟角,我估计创业成功的人能有1%~2%就很不错了,他已经是这个社会里的佼佼者了。而且,在目前社会阶层固化、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创业和马云那时候不能比,和王石那个时候更不能比。那个时候,随便一抓就是机会。你现在要想在夹缝中找到一个机会,实际上是蛮难的,除了移动互联网、娱乐、金融这些领域还有一些年轻人的空间外,应该说整个机会的窗口正在关闭。
第二,就业者,如果你一直想找一个公司,或者是找一个单位的话,我倒觉得,就不要有“第一桶金”的概念。大家要区分一个概念就是,你的工作和事业,其实是两个概念。工作呢,你可能会为了工资高、待遇好,就不断跳槽,但是,事业是你的职业,实际上是你一生的规划。
对于一个刚刚工作两三年的年轻人,你应该更加看重你的事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应该多找找个人的优点,而不是急着赚你的“第一桶金”。你应该会忍受一些低工资,但是多结交人脉,多积累自己的本事,多找找自己的优势,因为每个人的优势和性格都不一样。这样从长远来看,如果做一个长跑,你以后就会不断加速,不断地有所成。所以不要急于要找到“第一桶金”,而是要赶紧找到你最适合干的工作是什么,而且能够干一辈子也乐此不疲的工作是什么。
如果说怎样去积累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是另外一个话题。现在知识更新那么快,怎么样去积累自己的本事呢?
第一,要“一专多能”,要有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别人都不能取代你的领域,要找到专业的立足点。第二,要有广泛的兴趣,就是“一加多”的概念,我们把这种知识结构称之为“T形”知识结构,一竖是你的专业,一横是你各方面的涉猎和感兴趣的领域。这就构成我们未来叫“职业跨界”或是“斜杠青年”,构成我们未来人的状态。
所以,不要急于把自己限死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单位,应该是广泛地结交人脉、打基础,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是我对你的忠告。
问题2
关于阶层固化,对于教育来说,会不会使得教育中心往上走,击毁孔老夫子所做下的学术下移,让普世学问资源被垄断在一部分人手中?
肖锋
孔老夫子提出了“有教无类”,不管是什么人,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教育,实际上这一点在孔老夫子那个年代也是实现不了的。那时候是奴隶制,有这种机会的人还是幸运儿,不是贵族就是有某种机缘。现在来看,我觉得再怎么样去骂高考制度,它也仍然是选拔人才,是人在社会阶梯上往上走的必由之路。当然,可能有20%的人,根本就不走这条路,从另外一条路上成功了,我觉得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未来的高教,整个都面临解体的状况,慢慢地会有愈来愈多的机会,让人们每时每刻去学习。你之所以要去上一个学校,是因为能去结识某一位导师,或同学会,未来这个人脉可能会比受教育更加重要,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另外,目前来看,大学也好,或是大学毕业以后就业也好,都碰到了“阶层固化”的问题。第一,入大学的年轻人,那些在边远地区、小城市、农村的比例越来越小。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数据,现在北大清华的农家子弟只占11%-15%,在我上大学的时候,80年代初,农家子弟差不多占到一半,这些农家子弟后来都成才了,有很多都出国了。现在来看,农家子弟的比例就少。
第二,他们未必会像我们那个时候,一出来就有这么多的机会,很多都要凭关系,我记得几年前有这样的调查,问大家“找工作要凭关系的比例有多大”,我记得有40%的人回答说,找工作必须要找关系。所以无论是985、211也好,或是出国回来的海归也好,都面临我们横在面前的“阶层固化”,就是“拼爹”、“拼关系”。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不是我能够说的,也不是你能够想的,它是整个社会,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能量,才能把坚冰打破,这也是我们现在关心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这个横在面前的城墙不被推翻,坚冰不被打碎的话,很有可能很多人就因此上不去,然后这个社会就固定在这个地方。而有优势资源的这些人,也不求上进,因为没有人和他竞争了。这样,整个社会就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拉丁美洲的各个国家就是跌入“陷阱”的生动例子。中国要怎么打破这个坚冰,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还需要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人去打拼、去努力、去推翻这座墙。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年轻人是“精致利己主义”,只为自己考虑,不去努力做社会行动,我觉得这种说法应该是有所偏颇,虽然这些年轻人现在没有表现出那样的“血性”,但是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的方式变了,有了互联网、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他们改变世界的方式可能和他们的父辈有所不同了,但愿我这个说法是对的,就做最乐观的设想吧。
问题3
中国的社会转型需要多长时间?在转型过程中财富会怎么流动?转型成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肖锋
历史学家唐德刚曾经做过一次非常明确的预测,中国要走入现代化,需要200年。他指的是什么呢,从1840年鸦片战争,然后往后推两百年,那中间有一个一百年,就是1949年我们新中国成立,然后再过一百年就是2049年,差不多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也是鸦片战争后的两百年。
这两百年就是唐德刚所说的“通过历史的三峡”,这个过程中,走入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实现中产阶级社会,即中产阶层要占到50%,这才称为“中产社会”。那现在我们的中产阶级比例能有多少呢?能有15%就不错了。我说的“中产阶级”是非常严格的,不包括小业主、小老板,甚至不包括公务员,我说的中产应该称之为“新锐中产”,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他们又站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最前沿,他们愿意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因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使得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这批人实际上是非常可贵的,他们能在全社会里面占到15%,我觉得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了。
但是,现在碰到的问题是,进入“新锐中产”的人数放缓了,不像一开始设想的。我记得在2000年第一次做中国社会阶层分析的时候,当时课题组提出过这样一个设想,未来每年都会有1%的增长,可是,这个增长并不是线性的,从2000年一直到2015年,可能每年增长一个点,但是,这一个点的增长谈何容易。一个房价横亘在面前,就使得中产步履维艰,还有子女教育、医疗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导致了“新锐中产”无法壮大。
未来一个很大的考验就是如何壮大中产阶级,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话语权。相对于其他的阶层,中产阶级,我有一个很明确的判断,不同于西方所说的中产阶级。西方所谓的是政治上后卫,消费上前卫。很多研究就是把西方的模子套到中国中产身上,我认为恰恰相反,中国的中产是在消费上前卫,但是在政治上也是很前卫的。他们有最先进的现代社会观念、现代普世价值,这群人愿意改变世界。但是他们的改变方式不是动不动的就喊打喊杀,就上街闹事,不是这样的,他们是相对理性的,即便他们上街也都是有礼有节。
比如说,抗击PX项目的时候,他们还是相对比较理性的。我认为,理性的人在社会里越来越多,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路途就越来越平坦,如果这个人数不够多,他们的声音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那我可以想象,未来中国的前途就可能比较动荡,因为没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就会出现在网上这种非此即彼、各种各样的拉仇恨、打口水仗,最后不解决问题。
下一期你想选哪位老师来接招,快到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小惊喜:
后台回复「卡片」,获取小师妹精心为你制作的今日卡片。
文章版权归“功夫财经”所有
欢迎转载分享
商务合作,请回复“合作”
▼点“阅读原文”,听时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