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中航工业党组领导到相关单位开展调研工作 ·  18 小时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身为父母的网友们要注意了 ... ·  2 天前  
冷兔  ·  以防你没见过喜欢玩踏板的狗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小君:They say that I am different, I think it's an honor. | 蘑菇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9-01-04 22:00

正文

“大家都说,青年志是个有趣灵魂的集合地,蘑菇仓君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看似一样的身份和选择下其实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比起聚光灯下的人物,我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年轻人故事,以一张图片+一首歌+一句个人介绍+一段故事,给大家介绍介绍我的朋友们。”

—— 蘑菇仓君


“在乎”,是一种驱动力。


在乎,是一种力。一种驱动年轻人成长的潜在力量。 正是这样的驱动力, 能更好地帮助年轻人在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和环境时,做着自己真正在乎 的事儿。可口可乐中国与青年志共同决定,把这种过去未被发掘,但早 已逐渐装备在年轻人身上的驱动因子 - 一种让年轻人能理性判断当下、 能自主采取行动、能坚持自我选择的驱动力 - 命名为「 在乎力 」。


以下故事,来自可口可乐中国x青年志联合发布的《 中国青年「在乎力」报告 》之田野采访。


本期人物

“我做这件事首先是改变和影响了我自己,所以才更有底气去影响别人;我去诉说、去分享,也是为了我自己。在反复的诉说中,梳理自己、坚定自己、传递自己。”

小君,她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且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她身上有很多标签,但她不在乎,每个人本该是不一样。她是一直勇敢、坦率、真诚地走下去的小君。

I AM WHO I AM

没有眉毛就觉得自己很硬核

“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对于这个人人都要回应的生命议题,新一代的年轻人更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系统。家庭、学校都不是可靠的意义来源,只有自己亲历过的生命感悟才是真实的。

蓝色头发,没有眉毛,左小腿覆盖了一个完整的纹身,是一个和她长得很像的女孩,喜欢搞一些行为艺术,比如对陌生人笑、没下雨也故意撑着伞。这就是小君,你见她第一眼就应该不会忘记她。

“我一般做自我介绍都是叫自己 Zebra,因为我觉得我是个特别的人。” 斑马是唯一没有被人类驯服的马科动物,每一只斑马的花纹都不一样,在法语里,“Zèbre”也表示“怪人”,从初中起,小君就一直用着Zebra这个英文名。


从小就习惯了特立独行,和同龄人相比,小君的心智成熟地似乎要更早—— 喜欢看小说、听摇滚乐,喜欢结交“抽烟喝酒骑摩托”的所谓的坏孩子。


特立独行的代价就是难免会贴标签和不被理解,对此小君一贯是“I don't care”的态度。


“我从小到大被贴了很多标签。初中:怪/写诗/文艺青年;高中:很朋克/很摇滚/艺术生;大学的时候,我去成都图书馆看书,我同学都会说‘你是文艺女青年,你很特别,你和我们不一样’。我就觉得, 不一样怎么了嘛,如果大家都一样好无趣啊,大家都应该不一样才对啊?!”


小君喜欢叫她大学的同学为“孩子”,她不喜欢和他们交流。“他们会觉得我是同性恋、嬉皮士、艺术家之类的。我不太care这些事情,我甚至会想,哦,原来我在他们眼中是这样的。他们其实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嬉皮士精神的内核是什么他们都没有看到过。”


很多人给她贴上“女权主义者”的标签,对此,小君一样很坦然。认为平权不仅仅是为女性,而是为所有的群体。

同样不理解小君的,还有她的父母。她从高中开始就在做志愿者,但是父母都不理解,不知道她在做什么,甚至觉得她在“瞎混”,每次回去都会给她介绍很多所谓的好工作。母亲很严厉,经常打她,对她要求很高,喜欢拿她和别人比较,父亲则是“看我妈妈打我,然后默默离开”的角色,“在我的家庭里面我没有办法找到一个人去说我内心的想法,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一个疏解口。”所以小君在文学和音乐中寻找可以和她对话的精神世界。她渐渐发现,不只是她自己, 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是普遍性的。


“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只是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他们只是通过捣乱、使坏这种方式找到存在感和获取关注。”


“高考之前,我会不停问我的同学,你为什么要念书?你觉得念书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要读大学?想读什么专业?你想在哪个领域贡献你自己?我发现他们的反应都很困惑,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别人告诉他们你要怎么样、男孩子要怎么样、女孩子要怎么样。


高二的时候,我同桌是成绩比较好的男生,每天学习很认真、很刻苦。我问他,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他很迷茫,我问他,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吗?他欲言又止,我问他,你知道自己要什么或不要什么而且能够说不吗?然后他就哭了, 而且哭得很惨的那种。”

当发现大部分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无法帮助她和身边同龄人寻找自我时,小君确立了自己要做“青年教育”的志向。那段时间,她不断地尝试各种NGO。因为是艺考生,可以整个高三都在成都,她就去给很多公益组织做志愿者,还做口述历史、参加读书会等等。看到国内公益组织的资金状况普遍不佳,她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大三时和朋友创业做英语教育,在这之后又去房地产公司、电视台剧组、酒吧都工作过。 她说她是一个体验派的人,喜欢和不同人的交流,发生连接,和不同生命的碰撞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确认自己的过程。


小君可以说是非常爱折腾的女生,她内心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认可,这可以说是对她为“做自己”而做出的各种努力最大的褒奖。事实上,她需要面对自己和父母之间日益严重的隔阂。


“我刚刚过了23岁的生日,但是我妈妈还是打了我。”在讲述这段经历时,小君语速变快,情绪激动,略带气愤。


“上次回家,他们在当地给我找了一个工作,我不想去,我说我现在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我有了一些规划,我妈妈根本不想听我说话,我在向她诉说我自己,她的反应是,你终于说完了,好,到我说,然后开始灌输她的思想给我。我在尝试理解他们,但是他们并没有想理解我。”


“我可以理解我妈,但是我从来不接受她的想法,我甚至觉得在教育上她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我觉得她就是错的。那天我爸爸对我说了很狠的话,他说,‘你给我走嘛,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娃娃’。我哭的非常惨。我就反思,为什么我和父母之间有这么大的鸿沟?”


喜欢反思的小君,通过做口述历史的经验,了解了母亲成长的经历以后,她甚至也觉察到父母之前存在明显的鸿沟,她终于明白, “因为父母也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他们也没有真正找到自己。所以我要做的不只是青年教育,是爱的教育,是怎么关爱自己、怎么认识自己。”


于是,小君开始尝试去影响父母,主动分享自己做的活动的相关照片和报道链接给父母看,在生日那天激烈的争吵过后,小君也邀请父母来参加自己的一个游学活动。


“我一直在不断尝试纾解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明白,我不是他们生命中唯一的重心。而且他们也没有办法控制我,也不应该觉得可以控制我。通过纾解他们,从而来纾解我自己。”

在23岁生日前夕,写下的感悟 ©小君

“「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想成为谁」,你觉得你现在更接近哪个状态?”我问。


“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想要做什么事情,我想要成为谁……我想要成为我自己啊。 我就想成为我自己,为什么要成为别人。”


找寻自己的人生之光

先点亮自己,才能照亮他人

一旦确认了自己是谁、想要去哪里,纵使面对的是不完美的世界,也不抱怨,而是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改变世界,是为了不变成自己讨厌的大人,是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秩序。

不管是面对父母的不理解,面对旁人的贴标签,小君既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又像一个胸有成竹的军师, 她并不打算改变自己什么,她想要改变的,是那些想要束缚她自由做自己的、所谓正确的标准答案。


“我们每次营队结束会有分享环节,一般会邀请大家分享今天觉得最喜欢的人,觉得最美的瞬间。我自己做领队的时候,强调大家多多关照自我,而不是说别人怎样怎样。一天晚上,一个妈妈分享了关于自己的梦想的故事。她因为生了孩子,放弃了去深造的机会,她觉得很难过,但是她说幸好孩子也长大了,现在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有很多成年人的朋友,他们经常在和我讨论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都会说:‘哎呀,我们根本没办法啊,我们没有选择,社会就是这样。’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他们觉得没有选择,是因为不想做选择,不想去面对那样的选择,不敢和别人做不一样的选择。”


之所以从“青年教育”转向“爱的教育”,是因为小君看到了很多像她父母一辈的人同样存在着自我迷失。

持续参与的环保机构“集思”办的一个自然游学活动 ©小君

小君说关于「爱的教育」, 首先要认识和了解自己,清楚和了解“我是谁”之后,向内探索自己。 然后是向外探索,向外探索不是马上去行动的东西,而是先去抛先思考清楚,再去找解决办法。


和小君对话,仿佛在上一堂哲学课,只是略出戏的地方,是这些人生大道理居然是从一个23岁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的。


在小君看来,爱的教育里陪伴也很重要。“仅仅有意识就很难了,从意识到有行动,更难。如果没有陪伴,很多人一旦回到自己的环境里,依然是从前的样子。”


还有一个让小君感到开心的故事 “之前认识的一位实习生家里条件非常好,在学校一天换两套衣服,都是很贵的小众设计师品牌。如果遇到喜欢的某个款式会买好几个颜色,甚至很多吊牌都没有拆。刚认识她时,虽然买了很多东西,但购买并不能给她带来快乐,很苦恼。因为跟着大家一起做环保教育,她的意识就慢慢转变了,去澳洲留学前,她把自己的衣服挂到闲鱼卖掉,或者送朋友,开始喜欢那些耐穿的棉质的舒服的衣服,改变了自己的对美的理解,她喜欢上了购买二手衣服,减少购买新的衣服,规整自己的物品。她到了澳洲之后,开始找当地的环保机构,还主动给我们投稿。后来遇到她的妈妈,还跟我分享了一些她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 我发现,她的改变被别人看到了,影响了身边的朋友和父母,大家都开始思考这个事情。”


在陪伴中行动, 在行动中改变,小君渐渐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她所热爱的事情。小君喜欢打扮自己,喜欢拍照,但是她践行环保,不喜欢过渡消费,所以她想了一个方法,是和身边的朋友交换物品,所以哪天你遇到她,身上某个单品就是“二手”的。

前阵子,她还发起了“极简7天打卡计划”的行动,组建了一个断舍离的社群,号召身边的人一起在日常里学习规整自己的物品和购物欲。

上周小君去参加一个电影沙龙,遇到一位姐姐,她们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私聊过,对方却很感激她,因为每天在朋友圈看到小君的日常生活和思考,非常打动她,觉得自己过去几十年活得压力很大,不敢尝试很多东西,后来她开始打开自己,继续她喜爱的摄影,开始参加艺术活动,结识新的朋友,她发现自己开始不一样了。


“很多人无法认识自己,或者认识自己以后无法勇敢做出选择,我坚信我要去做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状态的人,如果可以,我想给他们更多勇气。” 看到自己影响了身边的人,小君对自己“爱的教育”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小君眼里,美好的社会是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情绪为何而起,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让一个人开始发现自己,然后重新和自我连接,和亲人和朋友连接,和自然和社会连接,让一个人美好一点,以少成多。


抓住当下

继续勇敢、坦率、真诚地前行

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当下是能够切实把握、真实可感的。当下有思考,就要当下付诸行动,不等待、不逃避、不妥协。或许上路之前有一些些拖延,但仍坚定地要去往自己认定的那个方向。

我问:“看到你给别人带来了积极影响, 你有什么感受?”


“我很自私的,我做这件事情首先是改变和影响了我自己,所以我才更有底气去影响别人。我去诉说去分享,也是为了我自己。 在反复的诉说中,其实是在不停的梳理我自己,坚定我自己,传递我自己。


我追问:“你说爱的教育要从关照自己开始,这会让人变得自私吗?”


小君也似乎觉察到我的“不怀好意”,犀利地回应到:


“对自己好是自私吗?还是如果听话,就是不自私呢?妥协就是不自私吗?上周我去看电影,有个女孩痛苦的告诉我,她和男朋友分手了。我们聊完以后发现,她从小就被父母教育不能自私,要爱别人,多为别人付出。谈恋爱以后,她对男朋友非常好,好到变成了对方的一种压力,她开始对比自己的行为和男朋友的行为, 觉得对方不够爱他,不像她这么爱他。如果她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问题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 ”


确立了要做“爱的教育”这件事以后,小君比以前更加主动分享了,她有时候甚至会直接把相关的文章私信给想要影响的朋友。在小君看来,任何改变都应该从自己出发,她并不想站在一个道德高地对别人指指点点,也不想提供所谓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只需要一起反思,每个人都在行动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小君参与的环保机构“集思”经常在吃吃喝喝中了解环保 ©小君

“你觉得你已经完成对自我认知的这个阶段了吗?你对你的“爱的教育”就这么确定这么自信?” 在采访最后,我又提出了一个看似不怀好意的问题。


“目前的话是清晰的。我不去追问太多过去的事情,也不去看太多未来的事情,抓住当下的感知,这个过程是流动的,是不断寻找的。以前是会定阶段,每个阶段要干嘛干嘛,现在有个大方向的东西跟着感觉走就可以了。 我觉得我可能60岁都活不到,人生是很短暂的,年轻人嘛,放轻松啊,去选择你觉得更应该选择的东西,而不是去选择别人觉得应该选择的事情。


抓住当下是最重要的,选择当下觉得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当你走着走着,发现你要去做其他的选择的时候,你就勇敢地去做其他的选择,就很OK。”


“你会怎么评价你做过的各种选择?你会对过去的自己说什么?”


“你很棒啊,你很牛逼啊哈哈哈。没有什么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之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可能发型变了、风格变了、身边的环境变了,但是内心的内核还是一致的,越来越饱满和充盈,越来越勇敢地去选择。”


小君说,勇敢、坦率、真诚是她一直很喜欢的词,她也会一直勇敢、坦率、真诚下去。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本人




今日蘑菇仓君

大花生 —— 不怎么更新vlog的互联网民工





每周 2个年轻人的故事,你也会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你按耐不住等我们来找你, 那点击「 阅读原文 写下自己的基本信息吧,下一篇也许就是你!


—— 蘑菇仓君


联合发起


感谢在此报告访问、研究、写作过程中

与我们一起共思共创的青年文化伙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