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职业“扛雷”,小心人生垮塌 | 人民锐见 ·  3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美加军舰过航台湾海峡 ·  4 天前  
求是网  ·  金句 |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热搜、官媒、CBS……一则地级媒体的消息怎么就成了现象级传播?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5-01 23:48

正文


传媒内参导一个雷击视频,打破了节目录制的正常流程和出镜主播传统的播报形象,也消解了媒体从业者和受众群体的距离感,调动起受众的传播主动性。


来源:传媒内参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文/冯楷

 

上周一,辽宁大连的一个闪电“电”出了一个网红。大连气象主播刘晓东录制节目中遭遇雷击的视频火爆网络,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前十。

 

新媒体的火爆也很快引来了官方媒体的关注,就连海外的路透社、CBS等国际媒体也不放过,陆续在这几天报道了这件事。地级媒体的消息引起海内外如此大的轰动实属意外,它的“引爆点”究竟在哪?事件又有啥后续进展?


新媒体端的火爆

带动海内外主流媒体二次传播步伐

 

如今网络热点的突发性难以预料,一条消息、一个普通人、一段短视频都有可能被民众排山倒海的自发传播力和媒体趋近饱和的信息更新力,放置在“舆论热场”的中央,不仅引来同质化信息的狂轰滥炸,更带动相关媒介事件最大化的扩散,“气象主播遭雷击”的视频就是如此。

 

雷击视频的火爆,新媒体平台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固定信息节点,新媒体更注重自用户端产生的自发性内容,个体的碎片化信息得以最大程度地传播。

 

雷击视频的广泛传播就是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端掀起的,遭遇雷击的气象主播刘晓东说:“起初这段小视频他就只是放在了自己的朋友圈。谁曾想仅仅两个小时不到,就网上网下无人不晓。”笔者注意到,自4月24日中午该视频流出后,相关话题就一直占领微博热搜前位,视频点击量也涨势迅速。


 

官方主流媒体的二次传播,也是视频火爆强有力的“推动剂”。事件发生后,国内主流媒体的电视节目纷纷给予报道,其中还包括央视的《晚间新闻》和《新闻周刊》。

 

在媒资共享中,今年二月上线的央视新闻移动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笔者注意到,这次“气象主播遭雷击”的电视媒体报道中,有大部分是使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闻大连”矩阵号所制作的短视频作为一手新闻画面呈现给受众的,这段短视频既有独家的雷击画面,又有实地的采访,信息量丰富。

 

类似大连这样地级市产生的自主稿源,通过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平台得以聚合跨越,实现生产新闻内容的多平台分发,使得分散的碎片化资源得以整合,新的传播思路也在逐渐形成。

 

国内媒体风生水起的报道也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关注,美国CBS电视台、路透社等国际媒体也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报道。可以说,“气象主播遭雷击”成为了一次“现象级”的全球媒介传播事件。



雷击视频“爆红”的引爆点究竟在哪?

 

笔者认为,雷击视频引爆点不仅有大众对雷击的猎奇心理,还有“严肃式”新闻播报中的突发状况对网民神经的触动。单凭这两点,就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热情,调动了受众的传播主动性。

 

传统媒体的性质束缚,使得出镜记者或是主播向来不拘言笑、表情严肃,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的一个略出格的意外,往往都能引发蝴蝶效应,带来舆论地震。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严肃电视新闻节目的“意外”片段使得主播的天性得到小小的展露,主播在遭遇雷击时也会惊慌失措、本能扔伞,传统出镜形象被打破,视频画面的可视化优势又极大地增强了传播力。在媒体从业者和受众群体距离感的消解中,引发“正面舆论”的网络狂欢也就不难理解了。


行业反思:海外媒体采访流程规范性

和版权重视度值得借鉴

 

新媒体的传播链条使得传统媒体的记者们,从信息的首段渐渐转移到中段的回访阶段。“雷击”视频火爆网络后,各大传统媒体在第一时间纷纷来电采访,询问雷击原因、询问事后进展,这其中也不乏路透社这样的国际通讯社。


 

刘晓东说:“路透社的采访相比国内媒体比较晚,但是采访流程规范性和对视频画面版权的重视程度都是远远高于国内媒体的。他们来电时非常尊重他的意见,还发函确认刘晓东是否拥有视频的原创版权,且能授权发布到其他平台。

 

面对突发性现实事件或是网络事件,国内媒体追求“新闻信息采集”的快餐化,归根结底是追求新闻时效性,这无可厚非。但相比之下,国外媒体对受访者的尊重和对版权重视确实应该值得借鉴反思。

 

前不久,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正式成立,全国百余家媒体密集发布版权声明。日后国内的各媒介,也应更加注意强化版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


气象主播不懂“防雷常识”是舆论误读

 

视频火爆后,有少数人纳闷气象主播刘晓东为何没有“气象常识”,多注意些自身的安全呢?其实事实不然,事发时降雨已经接近尾声,一小时内也没再出现雷电。且事发地也有避雷针和挂墙式避雷物,已有了相应安全措施的保障。出镜主播已经考虑到了出镜安全,但雷电天气防不胜防,发生这样的事,着实很无奈。


恶劣天气下媒体受关注度会陡然提升。它不同于突发新闻的空间隔绝性,恶劣天气条件的小空间受众代入感和参与感较强。传统媒体巧用自身媒介优势,出镜记者尽职尽责展现户外实况天气,发回一线报道,这份重时效的“新闻精神”也值得点赞。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掌声远应大于误读和质疑。

 

一个雷击视频,打破了节目录制的正常流程和出镜主播传统的播报形象。借助互联网的“快车”,给国内外新媒体平台增添了众多趣味。视频火爆之余,广大网民也不必过于较真,不必给予出镜主播过多压力。

 

雷雨过后,仍是晴天。喧嚣过后,新闻人在恶劣天气的出镜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