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乱翻书
纸上谈兵,分辨科技史信号与噪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乱翻书

他24岁从硅谷来北京旅游,认识了张一鸣,投资头条现在赚了2000倍

乱翻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03-19 17:01

正文



本文禁止任何媒体转载


今日头条融资故事2

那个来北京旅游的美国创业者是谁?


©️乱翻书原创

作者:程天一 监制:潘乱


乱翻书去年曾经扒过,头条的天使投资人是刘峻、周子敬和王琼代表的海纳亚洲SIG。


张一鸣13年1月在做客网易手机时,披露今日头条在12年11月已获首轮500万美元融资,这轮融资来自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以及华尔街经济学家、投资银行家、硅谷创业公司CEO,并且其实融资2012年3月份就已敲定,不过因为VIE架构的一些政策所以导致资金年底才到账。


12年头条的A轮估值应该不会超过3000万美金,现在头条估值750亿美金,6年时间估值翻了2500倍。



考虑到稀释情况,A轮投资人可能在头条身上获得了2000倍的回报。


至于这几位在最早期投资头条的华尔街经济学家、投资银行家和硅谷创业公司CEO到底是谁,一直无人知晓。


直到上周在字节跳动七周年庆上,张一鸣讲了一个融资故事:


公司创立半年左右,一个来北京旅游的美国创业者,经过朋友介绍来公司参观,聊了很多产品技术。他很惊讶,说这间公寓里团队的技术是跟硅谷接轨的,他能不能做一笔投资?后来他就成了我们的投资人
字节跳动七周年庆




头条B轮是俄罗斯人Yuri投的大家都知道了,其实A轮捕捉到头条的也是一个美国团队(除了SIG),在头条最艰难的B轮融资阶段,张一鸣向国内30多家VC讲解自己在做的事情无人理解,最后还是A轮的美国投资团队帮忙牵线找来了B轮的俄罗斯人。


所以他们到底是谁?


本文是今日头条融资故事的续篇,再来八一八这位来北京旅游的创业者,还有他传奇的父亲,以及背后 机构的故事。


硅谷创业公司CEO

Matthew Huang


Matt Huang


要介绍24岁之前的Matt Huang,需要跟他传奇的父亲放在一起讲。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爆环球金融风暴,倒下了一堆影子银行,其中有一家基金叫Platinum Grove Asset Management。合伙人们年岁已高,选择把基金转手给年轻人,而不是在再花10年和新的债券市场搏斗。


退休的创始合伙人中有一位叫黄奇辅。他是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MIT金融学博士,34岁在MIT拿到终身职,1993年离开学界到业界奋战,之后15年间屡战屡败,几次大起大落,赚了无数钱,也亏了无数真金白银。(这位大神的故事见本文第二章)



黄奇辅的退休生活是这样的:


“那退休以后做什么呢?我首先是花比较多时间跟我儿子在一起,这是我最骄傲的,我有三个儿子,我跟他们花的时间就比较多,不然我退休之前 24 个小时的业务,一周工作六天班,基本没有什么时间,所以我跟我的两个小儿子就关系很好,我天天跟他们讲话。
黄奇辅14年台大演讲


那个没有跟爸爸天天讲话的大儿子,就是Matt Huang。


黄奇辅全家福


即使如此,Matt Huang的成长经历也可以看得出有家学指导。


比如他在MIT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而他老爸在台湾大学拿的是经济学学士——黄奇辅去斯坦福后发现台湾大学的数学教育非常差,只在大一修过微积分,于是在斯坦福念研究生时跟着本科生一起修数学,在第三年时又把全部时间都花在数学系。


当然,数学系的背景也会有一些缺点,黄奇辅的回忆是:“Stanford 改变了我的命运,在很短的时间把很艰深的数学学成了,而且能用它解决很困难的问题。因为我首先问的是一个经济学上的问题,再去找工具。而数学系出身的人手上有很多工具,但是不知道问什么问题。


所以Matt Huang在大学期间也有很多时间是在和好的问题打交道。


高盛纽约办公室


2008年,大二的暑假,Matt在高盛纽约办公室实习了三个月的时间,做实时债权价格预测(Real-time bond price prediction)的相关工作。


2009年,大三的暑假,Matt在MIT的担任经济学院的研究员,研究Financial crises(金融危机), Knightian uncertainty(奈特氏不确定性)和flight-to-quality(安全投资转移)。而他父亲的基金刚刚在一年前遭遇了金融危机。



大学毕业后,Matt没有选择留在波士顿深入学界,也没有选择到纽约加入华尔街从事金融业。


而是联合两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同学——Alexander Spicer(和Matt同一级的同学,现在Flexport担任工程经理)和Ashutosh Singhal(比Matt低一级的学弟,曾在谷歌实习),到加州去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成了“硅谷创业公司的CEO”。


这家公司获得了YCombinator W11的孵化,最初叫Moki.tv,聚合了Netflix、Hulu和亚马逊,是一个“在线流媒体视频的个性化指南”。


随后转型成为媒体广告分析产品,也就是Hotspots.io。



根据其早年的媒体报道,Hotspots主要提供的是这些服务:


它能够提供诸如如何衡量SuperBowl广告的媒体影响力等服务,爬取各个公司在Twitter被提及的次数和整体社交覆盖量,还拥有可口可乐、H&M和Anheuser-Busch等大型公司在广告上的花费,以确定其营销是否取得回报。



而12年的今日头条推荐给用户的内容都是通过机器进行社交兴趣挖掘、计算、放出,用户只需绑定某个SNS账号,程序就会用3秒发现用户兴趣,用5秒分析出兴趣DNA,主动理解用户的“喜欢”,无需用户后续操作行为,无需用户去思考订阅“我喜欢什么”就能“热启动推荐”资讯。


这种靠社交网络完成冷启动形成精准推荐的逻辑,做社交媒体广告分析的Matt Huang自然是一听就懂。


所以他在12年来北京旅游经人介绍认识张一鸣听到头条的故事时,他的反应是“很惊讶,说这间公寓里团队的技术是跟硅谷接轨的。”最后他成为了头条的早期投资人。


2011年,Twitter广告销售额只有2.59亿美元。根据LostRemote在2012年的报道,Facebook的用户只比Twitter大1.69倍,但广告收入却高出22倍。因此,出于对人才和广告分析工具的需要,在2012年4月,Twitter收购了这家创业公司,交易金额至今没有披露。


Twitter的广告产品


包括Matt在内的三位创始人进入Twitter的广告部门工作,向Twitter的商业化团队负责人Adam Bain汇报。Bain后来升职为Twitter的COO,之后于2015年离开Twitter做个人天使投资,也很成功,是reddit的投资人之一。


在被收购后,Matt在Twitter的收入工程团队负责广告的相关业务,为广告主和VIT制作分析产品。


本文开头字节跳动的投资故事,也就发生在此期间——Matt从2011年开始陆陆续续地做着早期投资,有着一个豪华的Portfolio:


  • Toutiao/Bytedance,A轮与B轮之间以几千万美元的价格进入,现在Bytedance估值已超750亿美元

  • Instacart,美国生鲜杂货配送服务平台,2018年10月获得了D1 Capital Partners领投的6亿美元F轮融资

  • PlanGrid,一家建筑施工图纸管理应用服务商,2018年11月被Autodesk以8.75亿美元价格收购

  • Benchling,一个美国云平台DNA研究管理工具,2018年6月获得Benchmark领投的1450万美元B轮投资

  • ……


这些项目中最成功的的无疑是头条,Matt在2012年在北京旅游时发现了这个项目,随后说服了父亲投钱,主导完成了对头条A轮的追加投资,对头条最艰难的B轮融资帮助很大。


2014年2月19日,《财富》杂志报道了一个独家消息,称红杉资本从高盛和Twitter“偷取”了人才,引入了一对junior合伙人帮助基金进行成长期的股权投资(growth equity practice)。红杉当时正在为自己的第6期成长期基金募集9到10亿美元的基金。


来自高盛的是Andrew Reed,之前在高盛做TMT相关的投行业务,来自Twitter的就是Matt Huang。

Matt在红杉资本供职了4年时间,期间多次领导了对区块链创业公司的投资,于2018年6月离开红杉资本创建数字货币基金Paradigm。


红杉资本也对这支基金进行了投资,红杉的合伙人Alfred LinkedIn对媒体表示:“Matt将仍然是红杉的好朋友,我们祝愿他取得极大成功”。


2018年10月,拥有高等教育领域第二大捐赠基金(300亿美元规模)的耶鲁大学被爆出投资了Paradigm,其一期基金计划募集4亿美元,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数字货币基金之一。


Matt在Paradigm的合伙人,来自coinbase的co-funder,和他父亲黄奇辅也还有一层关系。



华尔街的经济学家与投资银行家

黄奇辅与John Meriwether



黄奇辅93年到业界,95年从高盛转向对冲基金,参与管理过两家基金,一家在97年就管理万亿美金规模,另一家是白手起家快速做到行业第一,却接连遭到世界级的失败。


他前半生在学术界一帆风顺,28岁从斯坦福的博士班到MIT去,34岁拿到终身职,35岁升正教授,这一年写出了后来清华北大都用过的 金融经济学经典教材 《金融经济基础学》,36岁成为讲座教授。


退休之后,他们又在早期投资领域东山再起,在头条一个案子上就赚了2000倍的回报。


黄奇辅编写的《金融经济学基础》


富可敌国的基金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这是一家主要做债券套利交易的对冲基金,由华尔街的传奇与天才们于1993发起:



公司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被誉为是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我(黄奇辅)的另一位导师,与默顿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金融宗师的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也在这里。
金融模型之父的陨落


1995年,这些天才希望寻找一个中国人,将他们的交易策略待到亚洲,黄奇辅由于在衍生品交易上的出色工作受到了他们的青睐:


“创始人打电话给我说,‘奇辅我今天下午在纽约,我们可以一起吃个饭 ,long term的创始人那时候在华尔街基本上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非常有名,影响力非常大。当你接到电话说要跟他吃饭那就只好去跟他吃饭。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呢,他完全没讲 business 有关的,都在问我家人、小孩怎么样,讲了一个晚上完全再讲个人的问题,于是我们吃完就回家了。


黄奇辅(左一),JW(右一)


但是高盛已经许诺他们的衍生品交易负责人黄奇辅,待到1996年就能成为Partner。黄奇辅的老婆——Caltech的电脑博士、耶鲁大学的教授,也不太希望回亚洲。


于是这样的饭局持续了几个礼拜,最终老婆答应让他试一试,黄奇辅也就离开高盛,成为长期资本“梦幻团队”的一员,在东京办公室负责亚洲市场。


之后的两年里,黄奇辅帮助长期基金建立了亚洲市场,他用一个idea帮助长期资本把在日本一直亏本的衍生性产品和债券交易变成了一个赚钱的生意,并因此在1997年被提升为合伙人。


当时的长期资本管理了1万亿规模的资产(大部分是金融衍生品),同期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最高峰管理规模不过220亿美元,桥水基金只管理几亿美元,中国1997年的GDP也才9616亿美元,可见其财务杠杆之大、量级之恐怖。


俄罗斯金融危机情景


然而,1998年,俄罗斯破产,没有人替它买单。长期资本由于其过高的杠杆和对“别国会出手帮助俄罗斯”的坚信,在这场危机中损失惨重:


俄罗斯宣布破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遭了损失,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出售资产套现。这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很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主要是7大工业国的债券。我们的灾难因此而来,因为我们手里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多数也是7大工业国债券。一场抛售7大工业国债券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8月21号,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他们手中的7大工业国债券,令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波动。前呼后拥的卖空踩踏中, LTCM几乎一天就毁掉两年的心血。
金融模型之父的陨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