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要走,什么时候要停,
都要观察。
文 | 闫浩
编者按:2016年在众人所谓的“资本寒冬”中去了大半,寒冬的症结到底是“寒”在哪儿?风口的风去向何方?各大机构接下来真正布局的又是在哪些领域?华晟、IDG、DCM、红杉、信中利资本、达晨创投……36氪「影响力投资」之投资升级-无处安放的资本专场,资本大佬将亲自解读你的疑问。
据了解,华晟资本是华兴资本于2014年发起设立,专注于投资新经济领域创业型企业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布局上覆盖包括O2O及新一代电商、互联网金融、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和新媒体、智能硬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五大重点投资领域。
投资项目的四大标准
由最初的跟投转向领投,杜永波对此感触颇深,天花板高、行业前两名、有核心竞争力、团队优秀,已经成为杜永波和他的团队投资项目的标准。在评估创业者时,他更看重人的短板,在累计和创始人呆满24小时,双方充分了解之后,他的投资团队才会决定投资与否。
36氪:请简要介绍一下华晟资本近况以及相关的投资案例、策略。
杜永波:目前华晟资本管理基金总规模超过80亿元,今年我也开始转到这边具体负责投资业务。我们以往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找钢网、汇通达、合全药业、分期乐、英雄互娱、链家网等等。
在整体布局上,华晟还是专注在更加擅长的新经济领域,并以投成长期,主要是B轮以后,以及成熟期,包括Pre-IPO项目为主,这是我们的策略。
36氪:36氪观察到华晟由最初的跟投转向领投为主,为什么?对于投资人来说,领投和跟投又有何区别?
杜永波:由跟投转向领投主要在于基金规模的增长。最初我们是美元基金,一期几千万美元,二期不到2亿,规模比较小,所以只能做到跟投为主。随着14年、15年两期人民币基金募资的顺利完成,我们开始领投项目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在整个投资行业,对领投和跟投看的还是不一样的。领投要去定价、谈条件,跟投的话(这些内容)别人都定了,你只是参与而已。从LP的角度来讲,也是希望我们有一些非常独立的判断。对于相信的项目要敢于去定价、去领投,你才有动力去帮助所投企业成长。跟投的话则被动一些,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上去。
36氪:华晟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有何具体标准?
杜永波:市场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时间点对于项目的判断也不尽相同,这就涉及到华晟资本一以贯之的4条投资标准:
第一,我们看重行业天花板足够高的公司,更倾向于投资千亿级市场中的领头羊。只有在赛道足够长的行业中,才能诞生最优秀的公司。
第二,我们要投到行业前两名的公司,或者说哪怕今天不是前两名,但我们相信他未来能够成为前两名。在我们一直关注的互联网新经济相关行业及子行业,二八效应明显,赢者通吃,只有最好的公司才能创造超额回报。
第三,我们要求企业有核心竞争能力,或者在发展中所积累下来、无法被取代的优势。互联网行业项目在能够拉来的用户的基础上,我们要看项目在品牌、用户数据、技术和产品上有没有东西沉淀下来?只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才能保护企业不被轻易地超越和仿造。
第四,我们对团队看的比较重。
团队要想做大事,对经济利益不能看得太重;对自己做的事和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判断,我们也会通过交流来看他想的是不是清楚和长远;所有的企业应该有互补的团队,人无完人,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强弱,并通过团队来补足短板。
36氪:对于你们所投资的创业者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怎样评估他们?
杜永波:原先做投行业务时,我们看项目就是要发掘亮点,这个人、这个企业在这方面特别强,一定程度上就奠定了我们能够为他们服务的基础;但现在我们做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投资,在看重创始人、企业的长项之外,更看重他们有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
评估创业者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做FA业务的时候,我们和创业者在一个战壕中出生入死,非常了解;但现在站在另外一端,我们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加深对创始人和团队的了解。
所以,我们在投资流程中会比较注重对创始人的了解,在提供的信息之外,我们也会要求投资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尽可能多的和创始团队沟通接触,最起码要跟创始人呆满24小时以上。
资本寒冬的影响及当前风向
资本寒冬影响了市场估值,企业也开始避免像过去那样烧钱。将所投项目轮次向前延伸,控制成本,成为华晟和华晟所投企业的应对之法。头部O2O、内容、泛娱乐、AR、VR、机器人以及一些相对反周期的行业成为投资人关注的领域,现金流也成为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指标。
36氪:资本寒冬成为业界共识,对你们影响有多大?又是如何应对的?
杜永波:投资数量上的影响不是太大,我们比较持续稳定在做投资,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很多案子进入视线。一方面华兴的FA团队在外面不断接触项目,会成为我们有力的项目来源;现在华晟也会看看华兴阿尔法的项目,进一步扩展了项目来源。
另外我们对投资团队的要求是要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来自非华兴渠道,在其中我们也会按照我们的投资标准来筛选,因此数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在投资的金额或者说投资的估值上会略有变化,毕竟现在二级市场,包括中概股表现不尽如人意,部分原来打算回归的企业也受到政策波动影响不再回来。市场上规模比较大的投资标的也比较少,可遇不可求。我们认为在这一时期更要理性应对,一方面现在估值更加合理,企业自身发展也更加理性,对投资是好事。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适当向前延展看项目的轮次。
36氪:目前看华晟所投资过的企业在资本寒冬中表现如何?又是怎么应对的?
杜永波:我们的被投企业基本没受到寒冬的影响,毕竟都是精挑细选,在行业里做的最好的项目。
当然从增长的角度来讲,他们也不应该脱离大环境去追求激进的增长。我认为所有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都不应该跟市场去斗,而是要顺势而为,把扩张的节奏控制一下。
36氪:O2O是这轮资本寒冬的重灾区,许多当初激进扩张的企业现在纷纷裁员,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杜永波:一旦企业走到裁员这一步,就是收缩而不是控制,很伤士气。资本市场追涨杀跌,发展慢一点没关系,如果出现裁员这种坏消息,会加重负面情绪。
在一个狂热的市场中,当所有竞争对手都在补贴用户扩大市场份额的时候,只要你有足够的钱是不可能踩刹车的。但是你要比竞争对手更早看到情况的变化,料敌机先。
在2014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市场有过热趋势,那时投互联网行业比较知名的机构,比如老虎基金、DST也都收手暂停。但是之前投传统行业的PE基金,在看到互联网热潮后冲进这个市场,之后又有不少人民币基金陆续出现。我们当时就认为这是强弩之末。但直到2015年下半年,市场才真正开始调整。
36氪:资本寒冬中,投资人关注哪些领域?
杜永波:O2O行业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甚至出现“一九”现象。头部企业资源优势非常强,有些晚期投资人还在继续加磅。在早期也有新的初创企业进行尝试,但几乎没有处于中间阶段的项目。
今年以来,内容、泛娱乐方面的项目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子行业中比如说直播、自媒体等方向都比较火爆。
另外,大家都积极在看AR/VR/机器人等方向,但整体上来看这些领域都是比较早期的项目。在细分行业中的内容板块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但在硬件领域,一些共同的技术难关还都没有攻克,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
此外,还有一些相对反周期的行业,比如医疗相关的器械和服务,大家一直在关注。
36氪:资本寒冬中,投资人关注哪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