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翻译技术沙龙
翻译技术沙龙是由语言服务行业的资深业者及专家发起组织的语言技术交流平台。沙龙于2010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面向所有翻译技术相关从业者与爱好者。沙龙通过嘉宾演讲以及头脑风暴等形式,达到交流观点、资源共享以及传播翻译技术等目的。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翻译技术沙龙

会议 | 翻译的技术转向——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侧记

翻译技术沙龙  · 公众号  ·  · 2017-08-01 16:38

正文

 会议综述 

作者:张霄军、贺莺

来源:《中国翻译》2014年第6期


【沙龙导读】第21届世界翻译大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 Congress 2017,简称FIT Congress 2017)将于2017年8月3日至5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本届大会由国际翻译家联盟和澳大利亚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大会主题是“颠覆与多样化”(Disruption and Diversification),将聚焦于翻译技术、全球化趋势、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带给语言服务行业的颠覆和改变。在本届大会开幕之际,沙龙君带来这篇上届大会的侧记,请大家一起回顾前人成果,关注翻译的技术转向,对本届大会拥有更多认识和期待。




  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于2014年8月4~6日在德国柏林召开。本届大会由国际翻译家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 简称“国际译联”)主办,德国联邦翻译协会(BDÜ)承办。此次会议共有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国家的1600多位会议代表参会(来自中国的代表有30多位)。在大会开幕之前,8月2~3日国际译联还组织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翻译工作者与术语学家的未来”(Man vs. Machine? The Future of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Terminologists)。继第19届世界翻译大会提出加强口笔译工作者相互沟通之后,本届大会突出了人工翻译与翻译技术的结合,也凸显了当今翻译研究的一个转向——技术转向


  一、翻译研究的技术转向


  对于翻译学科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国内外翻译理论界对此并无异议。但对于文化转向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翻译学科的发展和未来趋势,国内外译学界似乎都没有清晰的思路。


  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总结了20世纪最后十年翻译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和特点,在学术界首次提出,90年代主要发生了两大转向:实证转向(the empirical turn)和全球化转向(the globalization turn)。对于90年代出现的全球化转向,霍恩比重点讨论了全球化现象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的影响。全球化视域下,对于以语言学为基础的机器翻译研究,霍恩比承认其重要性和潜力,但认为这个领域与翻译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微弱。“随着互联网趋于提供无限的信息和发展其他辅助技术,80年代曾热烈讨论过的一些问题已经不成其问题”(Snell-Hornby,2006:156)。在全球化时代,霍恩比并没有否定机器翻译的发展,而是认为由于机器翻译的目标更为现实,手段更为多样,机器翻译已经逐渐发展成一项越来越脱离翻译研究领域的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可资利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资源越来越多,人工翻译在全球化时代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译文的创造性文本意义转换方面有着机器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技术已经为口笔译工作者和术语专家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是不争的事实,翻译技术甚至在改变着译者的工作模式。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的普及,翻译文本和文本类型的概念都发生了变化,其中的多媒介因素越来越多,对口语和语法错误的容忍度越来越大,技术手段的迅速介入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课题。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服务领域开始应用这一新技术,比如主旨翻译(gisting translation)、手持式移动设备上的语言翻译等(Koehn,2010:21-23)。而且,目前机器翻译的主流技术不再是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而是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的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加强,融合了多种方法和模型的混合型机器翻译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Liu & Zhang,2014:105-119)。机器翻译与翻译行业、翻译研究的关系日益紧密,翻译工作者与术语学家的眼光也逐渐转向翻译技术


  Quah(2006:6-21)曾将“翻译技术”划分为“机器翻译”、“人助机译”、“机助人译”和“本地化”四种类型。笔者也曾尝试对“机助人译”和“人助机译”做过原理和技术上的区分(张霄军,2012:101-107),并认为这两种技术可以统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张霄军,2010:76-79)。随着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融合,译后编辑(Postediting)逐渐成为翻译记忆的一种替代。尽管Quah的这种划分迄今仍占有一席之地,但随着大数据时代众包翻译(Crowdsourcing)模式的成型,云翻译(Cloud translating)技术应运而生,已然成为现代翻译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云翻译技术将翻译流程管理和翻译项目管理纳入云计算技术服务的范畴,使传统的语言服务走向云端。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翻译技术”重新划分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云翻译技术”和“本地化/全球化”等四种类型。


  二、翻译技术


  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共征集到360余篇论文摘要,经专家评审,辅以读者在线推荐之后筛选出210篇会议论文/摘要。会议报告分为研讨会(seminars,11场)、论坛(forums,14场)、会议发言(congresses,53组)、张贴海报(poster sessions,29篇)、圆桌讨论(panel discussions,2场)等五种类型。笔者以“翻译技术/非翻译技术”为划分标准简单统计了这些报告的类型,见表1。

  以上论文由德国联邦翻译协会于会前正式结集出版,论文集将会议论文分为翻译技术/翻译管理/翻译记忆系统/机器翻译(Translation Technology, Translation Management, Translation Memory System [TMS], Machine Translation [MT])、术语(Terminology)、口笔译活动(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口笔译译员与翻译市场(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on the Market)以及培训与教学(Training, CPD, Teaching)等七大议题。


  笔者统计了这七大议题下的论文/摘要篇数,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大会报告中涉及翻译技术的类型还是论文集议题中翻译技术类的比重,都可以看出翻译技术研究在本届翻译大会中受到重视的程度,也凸显了本届翻译大会的主题——“人工翻译还是机器翻译?


  以下笔者就本届大会中的“翻译技术”类报告下四种类型的研究做一简述:


  在机器翻译研究方面,翻译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机器翻译系统的可用性及适用性方面。因此,机器翻译译文质量评价及机器翻译应用领域研究是本届翻译大会翻译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的Tomas Svoboda博士分析了翻译技术的几个潜在风险之后断言在未来五到十年,翻译行业会有一种全新的变革——机器翻译越来越好,计算机辅助翻译走向云端并最终和机器翻译技术融合成为MTM(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或者PEMT(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欧盟的翻译官员Daniel Kluvanec介绍了欧盟翻译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机器翻译平台——MT@EC,并指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翻译工作方式;德国联邦银行的Michael Dear认为当下和将来翻译活动的工作模式将会是“人工翻译+机器翻译”;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的Manrean Ehrensberger-Dow 和 Gary Massey 也以实际调查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的Susan Lotz连续四年(2010-2014)跟踪调查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的翻译质量,以这四年内相同原文语料在谷歌翻译中出现的翻译错误分析来看机器翻译在这四年内的发展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谷歌机器翻译质量在四年内确有提高,但近两年提高并不明显;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的Marco A. Fiola博士从译文质量评估方面指出“译文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译文用户的实际需要”,这样就将人工译文与机器译文的评价置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框架之中,有助于翻译产业经营过程中管理者的决策;德国自由译者Anna Marie Wladyka认为在口笔译活动中机器翻译负于人工翻译的两大原因是语音识别错误率偏高各个语种语言的复杂性太高;笔者(张霄军)在大会发言中回顾了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分别以Intelligent(“智能”)、Integrative(“集成”)和Interactive(“交互”)作为机器翻译史各个阶段的关键词,认为机器翻译在全球化智能信息处理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机器翻译应用研究中,中国香港的Virginia Kwok探讨了利用机器翻译来进行文学翻译的可能性,分别用机器翻译系统对两首诗歌进行汉-英和德-英翻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机器翻译的速度很快,但因其性能仍有待提高,人工翻译在文学翻译中仍将居于主导地位;澳门理工学院的Lily Lim博士认为机器将有助于实现自动口译,美国1 Culture公司的Navarro-Hall介绍了一款计算机辅助口译软件——Sim-Consec,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的Teruko Asano等与参会者分享了他们开发Aichi医疗口译系统的全过程,并对该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英国伦敦帝国学院Lindsay Bywood分析了几款21世纪字幕翻译软件,认为机器翻译在音视频翻译(AVT)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卢森堡的欧洲议会高级译员Francesco Urzi探讨了法律文本自动翻译的可行性,认为机器翻译、翻译记忆以及这两者的融合将会为自动翻译提供可行的通道;此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社交媒体的即时翻译研究也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在译后编辑研究中,德国美因茨大学的Jean Nitzk等通过运用键盘记录(keylogging)和眼球跟踪(eyetracking)方法对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行为进行调查分析,认为译后编辑人员所采用的编辑策略应该是适应性的而非标准化的;德国STAR语言科技公司的Nadira Hofmann介绍了该公司计算机辅助翻译产品Transit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中的实际应用;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Bartolome Mesa-Lao等人分别使用译后编辑改变(post-editing changes)和译文编辑率(translation edit rate, TER)作为译文人工评价和自动评测的标准,根据译文评价结果分析了这两种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TER能够预测译后编辑改变的类型;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 Sharon O’brien和Joss Moorkens在调查专业译员之后得出结论:现有的译后编辑工具对专业译员并不友好,应该开发智能化人性化的译后编辑界面;芬兰图尔库大学的Leena Salmi和赫尔辛基大学的Maarit Koponen分析了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教学难点,指出翻译“新技术”实际上和传统的口笔译技巧并无二致,将来的译员只需掌握一些技术上的操作即可完成译文后编辑;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Erik N.A. Stupiello通过翻译培训实践分析了学生在学习翻译记忆技术前后对翻译活动的理解和对翻译工具掌握的程度上的变化情况,认为翻译记忆是翻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云翻译技术研究中,瑞士翻译协会副主席Irene Elmero和前任主席Svan Borwi共同探讨了云翻译的道德和可信度问题,主张翻译行业协会应该在这些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英国Strategic AgendaLLP的Fola Yahaya博士分析了翻译项目管理软件市场后,提出翻译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商应该及时了解客户实际需要,对产品进行更新升级,而现在的趋势则是从桌面走向云端;英国自由译者Anne-Charlotte Rerrigand认为大数据时代云翻译已然成为一种必然,但如何发展则充满了未知性;澳门大学Vincent X.Wang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双语语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北京大学的翻译硕士许欣蕾同学则介绍了自己供职的北京语智云帆公司独立开发的一款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在线术语收集与管理平台;韩国外国语大学的Sung-Eun Cho教授认为“粉包”(Fanssourcing)和交互技术是字幕翻译的必经之路。


  在本地化/全球化研究中,术语的收集与翻译是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难题。德国D.O.G.公司的Francois Massion介绍了术语采集的量化方法专业质量语言标准,细化了术语采集的质量评价指标;加拿大拉斯帕尔马省大加那利岛大学的Detlef Reineke博士介绍了术语库建设的基本步骤和相关标准;澳大利亚TermNet公司的Blanca Najera Villar介绍了ECQA(欧洲认证与质量联盟)术语质量认证体系,并阐述了在ECQA质量体系下术语管理的基本情况,认为应该大力推行ECQA的术语管理者认证评价;来自意大利优尔姆大学的自由译者Michael Farrell介绍了自己开发的网络术语自动收集软件IntelliWebSearch。技术翻译是本地化/全球化语言服务的主要阵地之一,来自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的Aleksandra Milcic Radovanovic以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技术翻译为例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翻译面临的五大挑战:新技术术语技术文档译员教育背景科技滞后以及无技术标准,这些挑战都在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翻译领域;美国BiomedNouvelle公司的Erin M. Lyons以自己所从事的医药领域的术语翻译为例,说明了怎样才能做好医药术语翻译,术语工作者与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如何协同工作等;来自德国Trans-agrar公司的 Barbara Sabel认为技术期刊中的术语翻译差异源自文化差异,如何填平文化鸿沟是一项超越术语和熟语的任务;伊朗Tejarat银行译员Elham Teimouri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银行信息和翻译能力在经济文本翻译连贯性方面的显著性,结果显示这三个变量之间是线性相关的,这项研究为翻译量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华为(深圳)公司译员张琳艳介绍了华为翻译服务模式,在信息技术领域,华为公司的翻译服务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业已形成了内外补充、新老交替、训练一体的良性循环模式,值得推介。


  三、其他活动


  笔者无意评判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孰优孰劣,但无疑这是一次技术与语言碰撞的大会,技术无处不在。即使在本届大会看似与技术无关的事宜中也脱离不了翻译技术的影子,例如:8月2日,在国际译联会员代表大会上,由中国翻译协会推荐的我国著名英、法语文学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教授荣获国际译界最高奖项之一——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FIT“AuroraBorealis”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成为该奖项1999年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在柏林当地时间8月2日下午4点左右,当国际译联理事、评委会委员Uiterwaal女士宣读颁奖词时,与会代表已经能够通过现场派发的同声传译设备接收到英语、德语和法语的即时传译;笔者还注意到,颁奖尚未结束,获奖信息已经通过微信、微博等中文社交媒体在国内翻译界传播开来,这些都是技术力量的体现。


  在本届国际译联会员代表会议上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际译联理事会,来自新西兰的刘崇杰(Henry Liu)当选为新一届国际译联主席。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刚毅高票当选国际译联理事。已于今年3月获得国际译联候选会员资格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在会员大会上经投票后转为正式会员。在8月6日上午的闭幕式上,贺莺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代表做陈述发言,介绍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为承办2016年亚太翻译论坛所做的筹备工作。会议还决定第21届世界翻译大会将于2017年8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


  8月5日下午,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助理黄长奇女士应邀做了有关翻译职业资格认证的专题发言,介绍了我国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和翻译职业资格认证进展状况。与会者对我国翻译职业发展状况颇为关心,也对我国庞大的翻译市场表示出极大的热情。


  本届大会适逢国际译联成立六十周年,8月5日晚,国际译联在会场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1000余名参会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把酒言欢,共同放飞了象征和平美好的气球,为国际译联庆生。Ω 


作者简介

  张霄军,博士,英国斯特林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讲师、博士生导师,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学者”特聘专家,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特聘校外导师。

  贺莺,博士,中国翻译协会理事,SSCI索引期刊Babel编委,西安市公共场所中英文译写翻译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级教学督导。


-END-


沙龙近期精彩文章

干货 | 翻译工作的5大技术特征&译者必备的5大技术能力

干货 | 翻译高手都会用的搜索方法

专栏 | 机器翻译:生于冷战,却为人类重建巴别塔

干货 | 技术文档质量管理——从英文到多语言翻译的视角

干货 | 在线CAT工具大测评

观点 | 那些年,机器还不懂的翻译



翻译技术沙龙是由语言服务行业的资深业者及专家发起组织的语言技术交流平台,也是全国最大的翻译技术公益社群。沙龙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面向所有翻译技术相关从业者与爱好者,主要关注领域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技术传播项目管理机器翻译等,在线下通过嘉宾演讲以及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达到观点交流、资源共享、知识传播的目的。

加入沙龙总群请在“翻译技术沙龙”(trantechsalon)微信公众号后台点击「沙龙」->「入群」获取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