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6日,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5年长期国债。由于是首次发行超过10年期的国债,没有现实的参考对象,定价分歧较大,财政部比较谨慎,做了计划发行量完不成甚至取消发行的心理准备。结果却出人意料得好,120亿元被认购一空。该期长期国债发行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人士和专家高度一致的肯定,认为这是我国国债市场的重大突破。
15年长期债券首战告捷,鼓舞了财政部再做尝试,面向社会百姓发行更长期的国债。7月29日上午10时30分,财政部发行20年长期国债,也称2001记账式(七期),原定计划发行160亿元,58家承销商投标量高达700多亿元,超额投标倍数超过4倍;投标利率区间设定为4.25%至5.25%,最后中标确定的票面年利率为4.26%,贴近下限。11时45分,财政部依规则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增发80亿元。原本打算承销数十亿的券商只拿到零头,不少机构中标拿到额度后又到二级市场挂单收购。
招标结束后,财政部立即发出2001年第6号公告。本期国债为固定利率附息债,总额240亿元,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发行期为2001年7月31日至8月7日。在发行期内,本期国债由承销机构通过沪、深证券交易所以场内挂牌分销和合同分销方式,按面值向社会公开销售。社会各类投资者可凭证券账户、基金账户委托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营业网点申请购买。发行结束后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7月31日,发行首日一大早,许多个人投资者迫不及待地拥向券商柜台去购买本期国债,但不少人却扑了个空。58家承销商中,只有8家证券公司挂牌销售,且是有价无市。到8月7日发行期结束,分销金额不到10亿元,约占发行总额的4%,且绝大部分被机构和少量大户持有。国债难买,百姓想买居然买不到,此事经《人民日报》、《财经》等媒体报道,迅速传播,一时哗然,据说还惊动了朱镕基总理。
那么国债热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一是在当时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国债逐步成为居民投资的热点。2001年4月人民银行开展的二季度城镇储户调查显示,以储蓄存款为最主要金融资产品种的家庭占比继续下降,当期占61.2%,较上年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而以国债为最主要金融资产品种的家庭占比呈上升趋势,当期占12.7%,环比和同比分别上升3.5个和1.8个百分点;认为“提款购买国债”最合算的人数占比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二是社会高度关注。前期15年期国债的成功发行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但毕竟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年期是我国国债恢复发行以来发行期限最长的债券,而且面向社会投资者发行,因此一经宣布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三是债券积累了赚钱效应。国际市场的连续降息,国内通胀的持续回落,使国债市场弥漫着浓厚的降息预期。适逢股市大跌,投资资金分流。在此推动下,国债发行利率连续走低,二级市场的各国债品种持续上涨,投资者尝到了甜头,早期收获的丰厚回报迅速激发了示范效应。20年期票面利率4.26%,与1个多月前 15年期4.69%的票息相比,已是明显低了不少。但市场预期利率仍然会降,这意味着上市后有交易溢价,是真金白银。
四是与保险公司的负债投资需求匹配。由于期限够长,利率也合适,保险公司预期利率下行,迫切要锁定回报,降低再投资风险。原本保险公司准备“大啃一口”,没想到2001记账式(七期)是有史以来中标最平均的债,除了少数机构中标不足1亿元,其余都是4亿元上下。所以保险公司的投资计划填不饱肚子,不仅将中标额度全部持有,还要从市场上购买长期持有。
面对百姓买债难的舆情汹汹,财政部国库司紧急采取措施。一面安抚大众,通过媒体表示,个人投资者将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国家将推出一系列国债改革的措施,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便利地买卖国债;一面限制炒作。财政部调查发现,部分券商打着到缴款日用该券质押融资交款的主意,无形中抬高了价格,遂召开座谈会,要求国债投资者特别是券商保持理智,不要炒作。8月9日,财政部下发通知,宣布该期债“上市后暂时不得进行回购交易”。暂停单只国债回购尚属首次。上述短期措施仅为救急,又不免受讥。
2001记账式(七期)多年之后仍被市场大佬津津乐道,称为龙头品种。与其他品种相比,该期国债先天条件优越,注定成为那一轮债券牛市的旗帜。它的期限超长,价格对利率变化的反映更加敏感,幅度更大;处于降息通道,而票面利率较高,很有升值的想象空间;单期流通量大,便于资金进出。该期国债那么令业内怀念,部分原因在于它在被暂停回购的压制下仍然尽显“王者风范”。该券因没有先兆地暂停回购交易,被一少部分投资者看淡,但更多的人看中了机遇。暂停回购虽然增加了机构的持仓成本,但当时股市缺乏投资机会而债市资金面充裕,机会成本是微不足道的;有暂停回购的掩护,胆大心细的主力还捡到了低位筹码。此外,股市萧条,偃旗息鼓失去许多炒作题材,该券既然暂停,就有重启,竟然成就了新的题材。上市两个月,该券最高涨至111元,相当于年涨幅70%。暂停回购的禁令持续了4个月一直没有放开,此举可谓用心良苦,也在一定程度打压了企图投机的机构投资者,但到年末传来暂停禁令遭诉讼的消息,禁令终于还是放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