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0岁的李彦宏,又帅又显年轻又有钱还是技术大神,却不幸成为了中国被骂最多的企业家之一
尤其自2016年开始,几乎每个春天都不能轻易逾越
2016年春天,血友病吧事件和魏则西事件接连爆发,让李彦宏和他的百度,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声誉危机
2017年春天,当李彦宏在内部信中花了最大篇幅来谈“内容分发”,向百度同学不断强调“百度从本质上来讲,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在做内容的分发”的情况下,今日头条在“内容分发”上,却悄悄完成了对百度的包抄……
2018年春天,确切地说是3月26日,李彦宏一句“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和效率”的表述,又惹毛了网友,引爆了网络。这句他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表述,被人提炼总结后揪住不放,已经渐渐有控制不住的趋势
看来,有些人2016年积压的愤怒,依然没有发泄完。有时候,人血馒头不仅不好吃,吃多了还会付出额外乃至意外的代价。
2、
关于李彦宏(百度人口中的Robin)这句在全网引发巨大争议的表述,百度方面其实也有不同意见,并强调——
那么,媒体有没有断章取义呢?
我查了一下,澎湃新闻的报道是——
“中国人对数据隐私可以更开放”
李彦宏指出,百度在当下会更加注重隐私问题,中国也在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使用者收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
财新网官微的报道是——
新浪财经官微的报道是——
当时的现场记录在这里,也可以听一下。
3、
其实,即便撇开这些不谈
实际上,在美国呆了多年的李彦宏不会不知道
这几天,关于互联网用户的隐私使用问题,是最热也是最大的一个坑
且处于群情激奋状态
加上百度之前的“黑历史”影响还未完全消除
回答这个问题理应无比的慎重和谨慎
然而,李彦宏还是回答了,而且发挥得还很充分
之所以如此
有人说,或许他真的就是这样想的,而且觉得并无不妥
如此轻易妄断用户的真实想法、然后替用户下决断并处理他们的信息
这得是多强烈的自信,或者,这得是多么没把用户放在眼里
而就在李彦宏代表中国人表态“愿意用隐私换效率”的时候,身陷泄露用户信息的风波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6份英国报纸和3份美国报纸上,采用道歉信形式为5000万Facebook用户信息被数据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泄露和利用一事道歉。
信中,扎克伯格直接对用户表示了道歉,称:“这是对信任的违背,我很抱歉(sorry)我们没有在当时做得更多。”
报纸页面用较大字体写着,
“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提供服务。”
信件再次重申:我们已经禁止像这样的app获取过多信息。现在我们也限制了当用户用Facebook登录时app的信息获取。
4、
3月17日,媒体曝光Facebook上超5000万用户信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政治数据公司“剑桥分析”获取并利用,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诱导选民支持特朗普。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国际关注,Facebook和扎克伯格陷入了舆论风暴的中心,也遭遇了用户的强烈不满和抵制
在推特(Twitter)上,有人发起了“删除Facebook“的话题,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参与了这个话题,并删除了特斯拉和SpaceX的Facebook官方主页。
说到这里,不得不解释一下,这个“剑桥分析”泄露用户数据的逻辑和做法。
“剑桥分析”公司做了个App,然后获得了FB用户授权(大概几十万的规模),然后用这些用户身份去抓这些用户的FB信息流,信息流里面有这些用户的朋友(5000万规模)的分享和点赞新闻的记录。
于是,他们就得到了高达5000万用户的行为和爱好数据,然后使用这个庞大的个人信息数据库,训练出一套算法,了解 Facebook 用户的兴趣和政治爱好。比如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内容,你对一些事物的态度、评价,你在哪些地方花钱消费了,你看到多少条新闻就会改变对某些事物的看法。
算清了这些问题,剑桥分析公司自己建立了一支内容创作团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根据希望影响用户的方向编写内容,
然后把内容“注射”到互联网中。
是的,一旦掌握了数据,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想法,就像在大脑中“注射”药物一样精准而高效。
5、
在我敲这篇文字的时候
李彦宏的“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的言论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