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绝对现场  ·  名医到院区 | ... ·  20 小时前  
共同体Community  ·  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开业时间定了! ·  昨天  
共同体Community  ·  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开业时间定了! ·  昨天  
闽南日报  ·  延时门诊!漳州市医院最新通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上海传统建筑的四大特征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8-09-07 17:31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上海传统建筑具备两面性:一方面,上海在历史上一直是江南的一部分,其传统建筑体现着江南传统建筑的特征;另一方面,“襟江带海”的地理格局,使上海的航运商贸快速发展,联通四海八方的便利给上海带来了外来文明,其建造技术、风格元素等方面的变化也显而易见。独特的发展历程,催生了具有地域文化烙印的营造技术,笔者将其归纳为: “小而美”、“巧而精”、“素而扑”、“糅而谐” 四大特征。


一、小而美


与江南地区的其他都会城市(如苏州、杭州、杨州等)相比,古代上海地区的传统建筑在规模、形制、装饰上都要略逊一筹,较少出现大型的厅堂、宫观,许多宅院、寺庙、园林往往并不宏大,透着一种“小而美”的智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地理的“边缘性”、“偏僻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源于强调“隐逸”、不事张扬的独特地域文化。


颐园占地仅数亩,园内空间布局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山、池、桥、楼、阁、斋、舫、榭、廊、古树、翠竹等要素齐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呈园林之意趣美。


颐园—— 形似悬崖的黄石假山

李东禧 摄


颐园总平面图

来源:上海大学建筑系集体测绘


二、巧而精


上海传统建筑中有一些结构与造型结合完美的例子,体现出极高的营造技艺。如泗泾马家厅,楼下正厅室内不见平顶楼板,只见屋架坡顶,后楼为上下双草架结构,南北有两列翻轩,南面叠斗加双胫翻轩,北面轩较窄且无胫,这种做法可以使有限的底层高度显得更高一些。楼上南侧也做成双胫翻轩,顶部也是草架顶,仪门为木架结构,突出于南面廊,顶部有木斗栱承托门楼檐盖。


泗泾马家厅剖面

来源:上海大学建筑系集体测绘


泗泾马家厅构架透视

来源:上海大学建筑系集体测绘


有时,精巧的木构与内部空间及整体造型完美匹配。如真如寺大殿内四根金柱与一圈檐柱,一起支撑起屋面结构吊顶下的明栿构架与吊顶上的草栿构架,使得大殿前面的礼佛空间装饰精美大气,四根金柱之间的空间尺度近人,金柱与一圈檐柱之间的回闭礼佛空间气氛适宜。大殿为单檐歇山顶,歇山收山较小,屋顶较为陡峭,因斗栱在外檐仅出一跳,导致出檐尺度不大。大殿翼角角梁做嫩戗发戗,角梁端部翘起,使得屋面檐口形成缓缓升起的柔美曲线,四个翼角舒缓展开,呈现出结构之美。


结构精巧的真如寺大殿

来源:李东禧拍摄


三、素而朴


上海传统建筑在用材、装饰细节和空间塑造上崇尚素朴,常有不事雕琢而居自然之美。其内院空间相对较小,没有假山水池、穿廊小径,只有水井、小型绿植,简单朴素,但空间经济合理,功能适宜。一些民居厅堂,虽用料不惜代价,却素面朝天,少有彩绘、雕饰。


一些民居厅堂,虽用料不惜代价,却素面朝天,少有彩绘、雕饰。如松江兰瑞堂,面阔5间,进深9架,部分柱及梁枋采用楠木,堪称大宅,但其梁枋全为素面,素雅简洁,风格独特。


兰瑞堂

来源:李东禧拍摄


兰瑞堂的素面木构

来源:李东禧拍摄


四、糅而谐


上海传统建筑中,一些中西合璧的清真寺、天主堂内充满了糅合、交汇的建筑语言,不少领风气之先的传统民居也大胆吸收新式装饰、做法,许多公共建筑如学校、会馆工所等更喜将建筑符号、细部兼容并蓄。


位于浦东陆家嘴的颖川小筑(陈桂春宅)建于1914-1917年,布局上仍然属于传统的院落式住宅,风格上则是中西合璧。陈桂春是会德丰驳船行的买办,原籍河南,因而取名“颖川”。四进三院布局,占地约3.5亩,建筑均为二层,原有建筑面积2423.25平方米,现存1786平方米。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有大小房间共70间,其中58间位于中轴线上。原房主陈桂春靠为外商驳运货物而发迹,其背景虽与早期买办不尽相同,但住宅中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整座住宅是四进三院的典型传统大宅(现只保留中央部分),轴线对称,层层深入,秩序分明。第三进是正房,五开间,带有近似方形的院子,两侧为三开间的厢房,从正对院子的立面看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建筑,但正房两端被厢房挡住的两个开间则完全是西式风格。同样,厢房正中开间为中式,两端开间为西式,带有西式的天花、铺地和百叶门。建筑正面外观是五开间硬山式,小青瓦屋面,完全为中国传统风格,但各进两侧封火山墙却是地道的西式作法。这座建筑将中西建筑风格合于一体,又布置得极具特色,显示出亦中亦西的特征为指导思想。


颍川小筑中西合璧的入口


颍川小筑细节


更多内容,请关注↘



上海卷编写组

组织人员: 王训国、孙珊、侯斌超、魏珏欣、马秀英

编写人员: 华霞虹、王海松、周鸣浩、寇志荣、宾慧中、宿新宝、林磊、彭怒、吕亚范、卓刚峰、宋雷、吴爱民、刘刊、白文峰、喻明璐、罗超君、朱杭

调研人员: 章竞、蔡青、杜超瑜、吴皎、胡楠、王子潇、刘嘉纬、吕欣欣、林陈、李玮玉、侯炬、姜鸿博、赵曜、闵欣、苏萍、申童、梁可、严一凯、王鹏凯、谢屾、江璐、林叶红


订阅购买

以上内容均来自《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上海卷》的原文,本文仅为本书的缩略,若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可单册购买,也可成套购买

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本系列丛书 第一批 第二批 已经出版上市, 第一批共九卷,分别为: 安徽 、广东、湖北、江苏、四川、云南、浙江、内蒙古、贵州。 第二批共十卷,分别为 天津、湖南、江西、广西、辽宁、甘肃、上海、山西、福建、陕西。


本系列丛书 共31卷 ,北京卷、河北卷、吉林卷、黑龙江卷、山东卷、河南卷、海南卷、重庆卷、西藏卷、青海卷、宁夏卷、新疆卷还在出版发行的路上,敬请期待!


系列丛书推荐(点击蓝字即可查阅):

院士带您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四川建筑中的符号学

内蒙古建筑中的装饰趣味

广东潮汕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知多少

云南建筑中的装饰符号

贵州侗寨传统建筑特色和精神内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