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楼市黄大大 (
ID:HouseLeader
)
作者:宇庭
前段时间我们海外掘金去川渝做线下活动,我和读者朋友们现场交流,发现有几位手上有多套房的读者,都在做同一件事:
这些朋友们家里少则三套,多则五套以上,目前都至少有一套房子挂出去了。
过去几年,手上有点闲钱的家庭,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买房,现在却巴不得手上的房子赶紧出手。
我拉着他们好好聊了聊。我遇到的这几位,其实就是许多中产家庭的真实写照。
先说成都的M女士吧,M女士一家在成都有5套房,其中2套是商住公寓,3套是普通住宅。
这三套住宅里,留了一套自住,剩下两套都出租了。出租的房子,一套是市区的小户型,另外一套大户型离市区稍远一些,但大房子的租金和小房子差不多。
目前M女士手里的2套公寓因为不太好卖,再加上位置还不错,租客稳定,卖房能变现的资金也不多,所以干脆就断了卖房的念头。而另外2套非自住的房子,是M女士打算出手的,目前正在考虑二选一。
一是觉得房价暴涨基本不太可能,政府调控态度非常明显了。
成都房价平稳了很多,哪怕是天府新区也没有像17年和18年那样火爆。
成都的价格两级分化也很明显,二三环的新房价格远远超过二环以内的老房子,哪怕老房子地段再好都卖不起价。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一个成都同学的经历。他父母住在市中心的老区,但周边房子均价才一万出头,而他自己在二环和三环之间的房子,周边新房接近3万,次新房也在2万左右,房价并不是和离市中心的距离成正比的。这一点和一线城市的价格分布很不一样。
M女士告诉我,她急着现在卖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汇率波动。
这可能和M女士此前的工作经历有关。她之前在外企工作,对国际趋势的关注度会更高。M女士注意到从去年贸易冲突以来汇率波动较大。她一脸惆怅的告诉我,家里人都担心汇率继续往下走,让手上的资产不值钱了。所以想变现一套房子,去海外找找机会,并且早就开好了香港账户。
咱们贴一张人民币兑美元最近的走势图,感受一下。虽然我一直强调“人无贬基”,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啊。
过去,7是咱老百姓的一个心理关口。不过,形势比人强,心理关口现在也在跟着变啊。
(截至9月4日15时)
也正是基于这个担忧,从去年开始,M女士就一直想抽时间去东南亚考察,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今年1月,M女士忍不住了,先在曼谷较外围的地方买了一套靠近地铁的小公寓,明年年底交房。最近她更是急得不行,但苦于手上可以动用的大资金不多,所以考虑变现一套房子再做投资,以免影响家里的现金流。
聊完原因,M女士马上纠结地问我,前面提到的两套房,应该卖哪一套?
我的建议是先卖离市中心远一点的大户型
,因为市中心那套小房子现在很好出租,现金流非常稳定。说完M女士眉头就舒展了,因为和她心里想的一样。
其实在二三线城市,像M女士这样家里有多套房的,不在少数。若是遇上拆迁,更是能分到两三套房子。
上次出差,我遇到的另一位卖房客户Z先生,是国内资深炒房客。武汉、重庆、中山、海南都有房子。
最近却被武汉的房子愁死了。
Z先生的孩子前几年去英国留学,毕业后留在了伯明翰。所以Z先生便想着卖了武汉的别墅,给女儿在英国买房。
本来一家淡定得很,女儿在英国看房,他们在武汉挂着慢慢卖,反正英镑今年价格也不贵,甚至还在慢悠悠地跌。但到了8月份可好,英镑从8.4一路狂奔,现在都8.7了,Z先生急得不行,毕竟人家房子是用英镑标价的啊。
本来看了一套标价二十多万英镑的房子,结果一个月时间,汇率差价就能差出7万人民币了。
谁家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这么被汇率给冲走了。
川渝这种强二线城市尚且如此,三四线的中产家庭,理财思路也在变。
川渝两位读者朋友的故事,让我想起了6月份,和一个大学同学聊起了买房。
她在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下属区县的银行工作,收入和福利在当地都算非常不错了,四年前买的房子今年已经还完房贷。
现在父母和小两口手上都还有点闲钱,想再买套房子。由于他们意识到,当地房价已经用完了最近几年的拆迁红利,现在房价都上万了,未来没有多大上涨空间,所以买房只为父母改善住房用。
后来他们一家商量之后,还是决定不买了。双方父母住的房子五年前都已经做过置换,而且父母名下也不止一套房产,再多买一套不仅占用了家里的流动资金,未来还不好变现。
于是,这位朋友在自己工作的银行买了点稳健的理财产品,顺便定投一点基金,最近也一直在关注海外投资,只是因出国不方便,一直没能成行。
这些在国内有多套房子的家庭,大多是努力挣钱、眼光又还不错的 ,五年前抢着买房,五年后抢着卖房。
买房的地点各不相同,卖房的心态却大致相似——
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