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目前,随着移动健康技术的迅速发展,短信作为一种便捷的健康管理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尤其是在糖尿病等疾病的自我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短信结合行为引导和聊天机器人,已被证明能够促进患者的互动并改善健康行为。然而,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短信提醒是否能有效提升药物续药依从性,特别是针对那些存在药物依从性问题的患者,仍缺乏充分的研究。近期,JAMA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旨在评估通过短信干预策略(包括通用短信、行为引导短信及行为引导+聊天机器人)对慢性心血管患者药物续药依从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临床结局的潜在改善作用。一起来看看吧!
移动健康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通常未经过严格测试以评估其效果。短信作为一种移动健康沟通技术,已被证明可以改善糖尿病自我管理等健康行为。短信可以与聊天机器人结合,促进与患者的互动对话,和/或进行简短的行为干预,引导患者改善健康行为。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将行为引导或聊天机器人加入通用短信中,是否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效果。
慢性疾病患者常需长期服用药物,但药物依从性差在此类患者中普遍存在。对于慢性心血管药物的非依从性已与住院和死亡率等不良结局相关联。短信依从性干预通常采用通用消息,在药物续药到期前提醒患者。由于短信在医疗保健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可能导致信息过载。目前,尚不清楚针对被识别为未依从患者的提醒是否能更有效。
本研究为一项在3个不同医疗系统中开展的实用患者级别随机试验,旨在提高非依从患者的药物续药依从性。研究假设是,通用短信提醒会改善药物续药依从性,且将行为引导和聊天机器人结合进来,解决常见的药物依从性障碍,可能会进一步改善续药依从性。该研究评估了这些干预措施对续药依从性的有效性,使用药房续药数据以及临床结局(如急诊就诊、住院和死亡率)进行评估。
本研究为患者级别的随机实用试验,开展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最后随访日期为2023年4月11日。
符合条件的成人(18至<90岁)患者需诊断为一种或多种心血管疾病,并被处方用于治疗该疾病的药物。未选择退出且存在7天续药间隙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4个研究组之一。
干预措施:
主要结果与衡量指标:
在9501名入组患者中,四组基线特征相似(平均年龄60岁;47%女性[4351人];16%黑人[1517人];49%西班牙裔[4564人])。
在12个月时,覆盖天数比例的均值分别为:
-
通用提醒组62.0%
-
行为引导组62.3%
-
行为引导+聊天机器人组63.0%
-
常规照护组60.6%(P = 0.06)
经校正分析显示,与常规照护组相比,
-
通用提醒组的覆盖天数比例高出2.2个百分点(95% CI,0.3-4.2;P = 0.02)
-
行为引导组高出2.0个百分点(95% CI,0.1-3.9;P = 0.04)
-
行为引导+聊天机器人组高出2.3个百分点(95% CI,0.4-4.2;P = 0.02)
但经多重比较校正后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不同研究组之间的临床事件未见差异。
图1. A覆盖天数比例是通过基线时所有标识为存在续药间隙的药物类别计算的。正在接受多种研究药物治疗的患者,所有基线药物的随访天数组合都计入分母;药物被领取的天数计入分子。结果随后按月汇总,展示了从入组开始后的初始续药间隙以及任何后续间隙的覆盖天数比例。B根据随访月份分层校正后的覆盖天数比例与常规照护的
差异。
针对延迟续药的患者的短信提醒未能提高基于药房续药数据的药物依从性,也未减少12个月时的临床事件。药物依从性差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未来的干预措施可能需要针对影响依从性的多重因素进行设计。
短信提醒是否能够提高药物依从性,并改善心血管药物非依从患者的临床结局?
在一项在3个美国医疗系统中对9501名患者进行的实用随机试验中,测试的3种短信药物续药提醒策略(通用提醒、行为引导提醒、行为引导提醒加固定消息聊天机器人)未能提高12个月时的续药依从性,也未减少临床事件。
鉴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未来的干预措施需要经过严格测试,以努力改善慢性心血管药物的依从性。
来源:Personalized Patient Data and Behavioral Nudges to Improve Adherence to Chronic Cardiovascular Medications: A Randomized Pragmatic Trial. JAMA, e2421739.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1/jama.2024.21739
往期回顾
进展 | NEJM:中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消融后,左心耳封堵优于长期口服抗凝:OPTION试验
进展 | NEJM:急性心梗患者服用秋水仙碱控制炎症能否改善远期结局?CLEAR研究随访结果
进展 | NEJM:从体重管理到心脏获益!新型GIP/GLP-1激动剂替尔泊肽优化肥胖HFpEF患者心血管预后
进展 | JAMA子刊:右侧内脏神经消融—HFpEF患者血容量重分布疗效评估:REBALANCE-HF随机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