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传出上海航空的航班在空中遭遇严重颠簸,导致两名旅客和一名乘务员受伤的事,于是空中颠簸伤人这个话题又周期性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其实在很早之前,这个公众号就发布过一篇关于颠簸的文章
《盘一盘空中颠簸的那些事》
,里面介绍了颠簸的形成原因、危害、预报方法和应对措施。
当时介绍的相对比较简单浅显,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像颠簸的形成原因和危害这些内容,只要对气象知识有点了解的人就知道大概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大多数人还亲身体验过,虽说感受的颠簸强度不一定有那么剧烈,但也能想象到如果人跟杯子一样飞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二是即使你对颠簸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再怎么了解,它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在预报方法和应对措施上。
但不得不说,虽然这些年国内外航空公司在颠簸预报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然而收效比较有限。
美国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对颠簸预报进行研究,推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也陆续在国内外一些公司投入应用,然而一直到现在20年过去了,颠簸伤人的事似乎没有太多改善。
FAA曾经对2002年至2017年之间,平均每年大概一千多万个航班进行颠簸伤人的统计,最后发现在这15年间,尽管颠簸预报技术在进步,但颠簸伤人的数量却在周期性变化,并没有直观的下降趋势。
周期性的变化大概可以理解为,当颠簸伤人频发时,会引起监管部门和航空公司的重视,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来应对,从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减少颠簸伤人事件的发生。
而从我个人主观感受来讲,相对于航空公司使用颠簸预报系统来说,局方推出一些预防措施和工作要求似乎确实在减少颠簸伤人方面效果更明显一些。
当然,这绝对不是说颠簸预报工作没有价值,换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我们虽然在颠簸预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没有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航空公司,在颠簸预报方面都有自己的参考指标。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聊一聊那些与颠簸有关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