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教授吐槽  ·  春晚扭秧歌机器人为什么是黑色且不穿裤子 ·  4 天前  
求是网  ·  新春走基层 | “我们守国,也是守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降低文化普及门槛,《诗书中华》实现中国传统全文化传播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09 23:23

正文


传媒内参导有意淡化节目的竞技性,更注重对于古典诗文的活学活用,把家风、家貌的展示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文化类节目在社会价值和宣教意义上的全面落地。


来源:传媒内参(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安哲


如果说其他文化类节目还在想尽办法渲染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山仰止,那么由东方娱乐原创出品、东方卫视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书中华》则选择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普及门槛降低,从比赛家庭化、内容亲民化、难度适中化等角度,整合包括诗词、诗文、古代人物及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元素,进行一次中国传统全文化的传播。


循序渐进,一步步唤醒

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爱与兴趣


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分进行全面传播这一创作初衷,《诗书中华》本着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不仅在节目形式上做出大胆调整,以家庭为单位代替传统的个人参赛方式,更是从内容上锐意革新,从根据一个字来说诗句,一步步深化到古诗文、文学常识、神话故事的理解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大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唤醒国人容易被遗忘的知识记忆,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与以往文化类节目更强调参赛选手在知识储备上进行比拼所不同的是,《诗书中华》有意淡化节目的竞技性,把“诗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更注重对于古典诗文的活学活用,并通过对各个参赛家庭的温馨展示,把家风、家貌的展示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现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生动具体地勾勒出传统文化对于家庭及整个社会的观照和影响,以此实现文化类节目在社会价值和宣教意义上的全面落地。


为突显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强烈观照,尽可能强化其社会影响力,《诗书中华》早在策划阶段就从全国5000组家庭中选取了来自各个社会层面的42组家庭。这些参赛家庭除了都具备较高的古诗文素养外,还带来了各自不同的家庭故事:有的幽默诙谐,让人有种忍俊不禁的愉悦感;有的则温暖动人,感动得现场嘉宾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潸然泪下。



能把这些极具特色的参赛家庭及其成员集结在《诗书中华》的舞台上,一方面通过知识积淀的展现,为观众带去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也通过家风家貌的温馨展示,让更多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对每个家庭和个体的巨大影响力。以点带面,小中见大,以这些典型家庭为榜样,带动更多国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力与美,也重新理解家庭和情感的难能可贵。


“高门槛”,成了一众文化类节目

参与度不足的首要原因


从去年至今,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出现在观众面前,由此带动的“文化刷屏”现象也越发明显。正是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的走红,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必须承认的是,这几档节目在引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这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形式上也各有创新之处。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是以相对直接的方式与传统文化产生关联,而《见字如面》是透过信件的形式去引领观众感悟信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至于《朗读者》则是通过一个个嘉宾朗读者的个人经历,去启发更多人投入阅读这一有益行为。



这些节目的初心和立意无疑是具备创新性的,也多少摈弃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固有的繁琐规则,不PK不淘汰,甚至有意弱化了竞技性,其节目流程和表现形式大多简单明了,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相对直观的展示与推介,以便让观众能以更轻松的心态进入到节目当中。


可仔细看过这几档节目就不难发现,虽然这些节目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示和渲染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更多是采用邀请明星嘉宾参与其中的形式,这一做法固然可以为节目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同时也容易造成节目的展示环节与参与环节间的彼此脱节。


有些节目对这些明星的访谈环节甚至明显多过于文化的展示环节,或是干脆照本宣科、长篇大论,这对于那些原本就不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或对传统文化兴致不大的观众来说,常常会有一整期看下来觉得“有些累”的感觉。


说到底,还是这些节目在参与性的设计上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存在门槛过高的现象,或许观赏性尚且具备,可参与性就成了大问题。


特别是在限娱令一再对明星参与节目严加管控的政策环节下,如何更好发挥素人能量,把舞台真正交给普通人,已经成为所有节目制作方必须直面的迫切问题。尽管文化类节目在政策规定下必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想要制作出一档真正让百姓喜闻乐见的好节目,还要有效解决参与度这一首要问题。


“诗礼传家”,

用全民参与的方式实现“寓教于乐”


与上述各档文化类节目相比,《诗书中华》不仅很好解决了“高门槛”这一问题,甚至还根据“诗礼传家”这一宗旨,真正把“寓教于乐”落实到全民参与的一个新高度,变“独乐乐”为“众乐乐”。而这一调整,显然与节目的创作初衷不无关系。


早在策划和筹备阶段,出品方东方卫视就为节目定下了“传承”与“创新”的创作基调,并且把参与度作为这档节目的一个前提和标准加以强化。


参赛家庭中既有八旬老人,也有中小学生,既有外表很难区分开来的双胞胎姐妹,也有全家上阵的祖孙几代人。除了涵盖不同的年龄层,还有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工作岗位的各色选手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参赛家庭成员的精彩表现,节目组有意识地把传统文化与当下热点有机结合在一起,传递给观众的不仅有具体的知识点,还包括传统文化中与思想、情怀、道德规范有关的精彩内容。比起单纯的知识竞技,《诗书中华》更强调的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通过扩大参与度来实现针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与传播。


为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在节目内容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丰富,《诗书中华》还尝试动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完成视觉审美上的全新变化。本着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畏心”,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几乎动用了东方卫视最好的资源,不仅打造出“曲水流觞”这一舞美设计上的节目亮点,还创下过去三年来所用综合装备最多的纪录,在后期剪辑与资源配置上也同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而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是《诗书中华》自筹备阶段就已确立的创作准则,同时也是完全贴合家国观念这一“大情怀”下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