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奶茶杯盖上为啥这么多孔?到底怎么用 ·  2 天前  
新周刊  ·  差一点,我就错过这20本好书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父母同时生病,独生子女的中年困境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5 12:52

正文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 | 读者: 林江南

母亲说她腿疼得厉害,让我带她去医院检查一下,我知道她这么说一定是病得比较严重了,对于母亲这样的农村妇女来说,但凡连续吃去痛片能忍住的病都不会开口要去医院。

我没有按照母亲说的等到周末放假再带她去医院,而是立刻请假。母亲一边抱怨请假扣钱,一边说自己人老了不中用了。父母到了这个年纪,最害怕的就是生病住院,心疼高额的医药费,更担心“久病床前无孝子”; 同样,像我这样的独生子女也害怕父母生病,经济压力是必然的,身心也会非常疲惫。

脊椎突出压迫神经,如果再不手术就有瘫痪的风险,县城医生给的建议是立刻去省城做手术,没有过多的解释,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就让我们母女陷入恐慌,去省城则意味着病情严重、报销更少,我也要请长假陪同,而此时父亲也在饱受腰伤和阑尾炎的折磨。

《都挺好》剧照
焦虑、无措,还有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分身乏术的无奈,此时的我深刻体会到了独生子女的无奈,无人倾诉,无人帮衬,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游走。 我开始想,如果有个兄弟姐妹,是不是遇事有个商量的人,是不是有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可以让我依靠,一起分担压力,可惜凡事没有如果,况且有没有兄弟姐妹的选择权也不在我,我享受了独生子女的好处,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来不及多想,事情推着我一步步向前,请假、买票、挂号,曾经被父母呵护的小孩如今要独挡一面了,母亲的手术必须去省城,父亲的阑尾炎手术在县城就可以做,但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无人照顾也是个棘手的问题,我只能带着父亲一起去,此时的我也顾不上新农合报销的问题了。

母亲的腿走路吃力,父亲的腰伤也让他行动缓慢,一路上我可以说是疲惫不堪,但我知道相比父母干农活的辛苦,我这些都不算什么。老家的人大多以种地为生,成片成片的黑土地供养出了无数个我这样的大学生,却也压弯了父母的脊梁。父亲的腰伤和母亲的脊椎突出几乎都是累出来的,经年累月的体力劳动过度消耗了他们的身体,又舍不得休息,舍不得看病,膏药和去痛片在他们眼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理解父母的心情,一方面是为了赶农时,一方面是怕花钱,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靠出卖力气赚来的,因而在他们看来钱要花在我身上才值得,我考上大学,在写字楼里工作,不用像他们一样靠天吃饭,是父母一直的心愿。

带着母亲去省城的路上,我说要是有个兄弟姐妹就好了,可以帮我分担一些。母亲说那时候日子难,抛开政策的原因,家里确实养不起两个孩子,就连我小时候都是放在姥姥家养大的。她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小小年纪就开始种地,累了一身的病,所以不希望我走她的老路,家里再穷,也要支持我读书,但如果有两个孩子,那我能不能读书就不一定了,并非是偏心谁,而是条件不允许。我想,败给现实的除了爱情,也许还有亲情。

《小敏家》剧照
省城的医生说母亲真能忍,忍到这种程度才来手术,母亲说不是不想来,是新农合在县城医院报销的比例更高。 医生也明白了我们的处境,仔细交代着术前事项和各种流程,不知道母亲是听不懂还是记不住,无措地看了看医生又看向我,现在的我俨然取代了父亲的位置,成为家里的主心骨。我想,还好在省城就可以手术,如果是去北京,我更会更加无助,在我们这里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北京,要是去也是为了治病。

母亲的手术很顺利,我暂时松了一口气,在母亲住院期间我每天也要处理一些工作。虽然平时总说公司离了谁都行,但是也只是说说而已,请假期间谁不是照常工作,不要指望把工作都丢给同事,该做的还是要做。母亲心疼我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她和父亲,总说我又瘦了,叮嘱我好好吃饭,也经常询问住院的花费,我没有如实相告,她省吃俭用了一辈子,要是知道花了多少钱,怕是又要着急上火,帮不上忙还不利于养病,账户余额不足的苦恼留给我一个人就好了。

父亲的阑尾炎虽然不是个大手术,但也要休养几天,我认真听着医生说的术后注意事项。父亲是从来不会听这些的,这些年他除了干农活和打零工,家里的事情他从不操心,年轻的时候母亲是他的依仗,老了又可以继续依靠我。我将医生说的注意事项转换成父亲能听够得懂的话,并一遍遍嘱托他一定要按医生说的做,不然手术就白做了,不仅浪费钱,自己也白受罪了。
当我以为可以彻底松口气的时候,父亲却把我的话当做耳旁风,趁着我处理工作和母亲休息的时候,把路上没吃完的火腿肠给吃了,说自己饿得实在受不了,手都发抖了,想着吃一点问题不大。看着父亲理直气壮的表情,我气得嚎啕大哭,不想过多跟父亲说什么,我知道多说无益,急忙找到了医生反馈情况,医生说要是正常排气就没什么事,如果没有的话就要拆线再处理。我和母亲就这样守着父亲,生怕他再做出什么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也扛不住压力,和父亲发了脾气,并且跟他说如果再这样不听话,我就不管他了。不知道我的话唬住了父亲,还是他不想再受一次罪,父亲变得老实多了,好在最后有惊无险,但我和母亲依旧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监督父亲身上,毕竟脆弱的我经不起任何波澜了。

图片 《好事成双 》剧照

我感觉自己到了崩溃的临界点,账户的余额在一天天变少,每天还要照顾生病的父母,工作又无法彻底放下,走在零下二十几度的街头,我真的很想放声大哭,孤身一人的我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欲到中年事更多”。 父母同时生病,深陷独生子女的中年困境,我该如何脱困。焦虑、脱发、失眠、心慌,每一天我都过得异常辛苦。

我只能眼前的困扰中拼凑出一些希望,反复告诉自己父母都在身边,我还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事情看起来还不算太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人能照顾我的情绪,我只能自我疏导,不然一味的抱怨叹气除了把自己的身体拖垮还有什么用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能再和父母发脾气,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生病的人本身就敏感脆弱,我又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如果我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他们怕是要想得更多。父母也不想生病,生老病死本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又何必给他们增添负罪感。

在医院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在给自己打气,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面对父母,可“知女莫若母”,我的一些小心思还是逃不过母亲的眼睛。看着同病房的老人有三个子女轮流照顾,时而有说有笑地互相分享,说不羡慕那是假的,我多么希望我也有兄弟姐妹,能懂我的心情,能减轻我肩上的重担,可父母已经给了我全部的爱,并且举全家之力托举我一路读书,让我有了安身立命的本身,让我不用靠着黑土地谋生,甘蔗没有两头甜,我不能太贪心。

母亲看出了我的羡慕,对我进行了夸奖,试图安抚我的情绪,说这么多年一直叫我“儿子”,现在看来我真的不比儿子差,该承担的责任一点都没少,对家里的贡献也最大。我知道母亲叫我“儿子”并不是重男轻女,一方面当初是真的想生个儿子,在农村儿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繁重的农活对体力的要求太高了,像母亲这样体型瘦弱的女性多数都在咬牙硬扛,她自己吃了太多的苦,不想再生个女儿像她一样;另一方面在我出生以后,父母就确定了无论如何都要让我读书,一定要培养我独立、闯荡的性格,像个男孩一样,在外不被人欺负,这样他们才不会过分担心。 我告诉母亲不要多想,我确实羡慕别人有兄弟姐妹,但眼下这些问题我一个人都可以解决,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母亲更加欣慰我的懂事和妥帖。

《玫瑰的故事》剧照
等到父母都出院,我看了下账户余额,可以说是工作N多年,回到解放前,虽然经济上让我伤筋动骨,但好在风雨已过,一家人依旧可以彼此陪伴,就像石矶娘娘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在,就有希望。

母亲的病并没有彻底根治好,父亲的腰伤也是隐患,他们也在一天天变老,不知道我是该未雨绸缪给他们买份补充保险,还是事到临头的时候见招拆招, 人到中年,归根结底许多问题的本质都是经济问题。 但我也不会苛责自己,毕竟我也只是个普通人,以一己之力担起养家的重担已经很不容易了,没必要抱怨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坦然接纳,是我的解压的方法之一。

我知道我面对的父母生病问题是许多独生子女都会遇到的,大三寒假时我去医院探病,堂兄也是一个人照顾两个生病的老人,大伯得了肺结核,大伯母中风,堂兄跟我说好在是冬天,如果赶上秋收,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三春不如一秋忙”,要是收晚了赶上一场大雪,辛苦一年还要赔钱,如果再加上两个老人都生病,他都不敢想要怎么熬过去。作为独生子女的我立刻就理解了堂兄的心情,只不过没预测到几年之后我也要经历一次,或许当时的我心存侥幸,觉得这是个例。

人到中年,我的精力也大不如前,在医院照顾父母亲期间生了场小病,输液一周才好起来,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我要是倒下了,父母要怎么办。 自从工作以来,我就成为了父母的精神支柱,小到新买的手机如何使用,大到生病住院要我全程陪同,我知道他们跟不上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面对新事物会不知所措,所以我耐心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我也会衰老,如果再遇到一次父母同时生病住院这种情况,我又要如何处理呢,毕竟经济条件是不会随着我的年龄增长就会好转,经济和年龄是不成比例的,可我始终相信“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只不过要看付出多少和解决多少。

《小欢喜》剧照
面对中年独生子女必须解决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我需要改善我的经济条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副业,这样我也有能力请护工和给父母买一份补充保险;或者和堂兄互相帮助,彼此照应,报团取暖来共度寒冬,当然这需要日常就多走动,维护好亲戚关系。

我深知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但同时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即便父母再依赖我,我也要有独立的空间。中年也好,老年也罢,做好规划,大步向前。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图片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 ,个人故事 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 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将投稿与 【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 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 【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图片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 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