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算云平台
微算云平台(www.v-suan.com)为华算科技旗下科技媒体,以计算技术为核心,提供最新资讯、实用教程、培训指导、政策动态、人才招聘等信息,同时建有问答平台、交流社区和解决方案商城,服务材料、化学、物理、计算机、机械、生物等多个学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马靖昊说会计  ·  货币资金造假:胆大包天的财务“魔术” ·  2 天前  
雨果网  ·  特朗普加税新规生效!中国开始反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算云平台

李玉良院士团队,最新JACS!

微算云平台  · 公众号  ·  · 2025-01-01 08:18

正文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同步辐射XAFS直降 800 ,低至 2700/ 元素起, 原价3500/元素起! 返利300+,限量20,过后必涨价!

经费预存选华算:重磅加码,高至30%预存增值!


研究背景
CO中毒是引起甲醇氧化催化剂不可逆失活过程的重要原因,导致催化性能不理想和昂贵的催化剂使用成本。迄今为止,科研人员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提高甲醇氧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CO耐受性,例如制造Pt基合金或核-壳结构、晶格工程或构建单原子催化剂等。然而,催化活性提高的同时,依然很难达到优异的稳定性。
成果简介
鉴于此,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何峰、 惠兰(共同通讯作者) 等人设计了一种由Pd和Cu 2 O纳米颗粒组成的颗粒-颗粒异质结构催化剂,强耦合颗粒-颗粒异质结构催化剂诱导了独特的界面互渗效应,改善了界面电荷重分布,调节了d带结构,优化了CO中间体在催化剂上的吸附。
该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甲醇氧化反应(MOR)的质量活性(4.0 A mg Pd −1 )和电流密度(215.8 mA cm −2 )分别是10%Pd/C的80.0和154.1倍。催化剂在3万次循环后没有明显的质量活性衰减,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和理论模拟(DFT)研究表明,Pd的渗透效应可以调节Cu−O−Pd界面的化学键,大大提高了MOR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关成果以“ The Interfacial Interpenetration Effect for Controlled Reaction Stability of Palladium Catalysts ”为题发表在 JACS 上。
图文导读
图1 Pd/Cu 2 O/Cl-GDY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团队首先合成了GDY作为催化剂的载体,然后在GDY上电沉积Cu前驱体,形成Cu 2 O纳米颗粒(Cu 2 O/ GDY),最后再电沉积PdCl 2 ,得到Pd/Cu 2 O/Cl-GDY催化剂( 图1a )。电沉积法合成的Cu 2 O呈现直径为~22.6 nm的非晶纳米颗粒结构( 图1b )。Pd/Cu 2 O/Cl-GDY中Pd NPs的平均粒径为~5.0 nm,均匀分布在Cu 2 O/GDY纳米颗粒中( 图1c )。HRTEM图像表明,Pd纳米粒子被限制在Cu 2 O的晶格中( 图1d ),这使得Cu 2 O和Pd融合形成了明显的Janus异质结构。
HADDF-STEM图像显示,Pd/Cu 2 O/Cl-GDY中大多数Pd纳米颗粒存在明显的颗粒-颗粒界面,该界面将Pd和Cu 2 O纳米颗粒连接起来,形成Janus颗粒-颗粒异质结构( 图1i )。Pd(111)面与Cu 2 O(200)/(110)面紧密匹配,导致界面结构生长( 图1j,k )。HADDFSTEM和HRTEM图像表明,Pd/Cu 2 O/Cl-GDY中Pd纳米颗粒的不同区域存在明显的界面,它连接Pd和Cu 2 O纳米颗粒形成异质结构( 图1m )。相应的三维原子重叠高斯函数拟合映射也证实了界面是由Pd(111)和Cu 2 O形成的( 图1o )。线扫描EELS谱显示,从纳米颗粒到界面上的连接区域,Pd信号强度逐渐下降,而Cu信号相应增加,表明随着Pd渗透到Cu 2 O中,界面上形成了强烈的金属-金属氧化物相互作用( 图1p )。
图2 Pd/Cu 2 O/Cl-GDY催化剂的电子结构表征。
作者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Pd掺入对Pd/Cu 2 O/Cl-GDY催化剂的电子和配位结构的影响。与Cu 2 O/Cl-GDY相比,Cu 2p 3/2 XPS谱显示,Pd/Cu 2 O/Cl-GDY中Cu + 和Cu 2+ 共存,进一步证实了Cu−O−Pd金属间界面的形成( 图2a )。Pd/Cu 2 O/Cl-GDY在335.3和340.6 eV处的峰对应于Pd0,而在336.8和342.1 eV处的峰对应着由于氧化状态导致的Pd 2+ 图2b )。与Pd/Cl-GDY相比,Pd/Cu 2 O/Cl-GDY中的Pd 2+ 向低结合能的偏移减少(~0.8 eV),并且出现了一个335.3 eV处对应于Pd 0 的新峰。此外,Pd 3d 3/2 峰(335.3 eV)比Pd箔(335.5 eV)的结合能更低,与Cu−O−Pd的形成一致,导致电子从富集电子的Cu向Pd纳米粒子转移,从而增加了Pd上的局部电子密度和局部库仑排斥,从而使Pd 4d带被高度占据。
作者还采用X射线吸收光谱法研究了Pd/Cu 2 O/Cl-GDY催化剂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相互作用。Cu K边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显示,Pd/Cu 2 O/Cl-GDY中Cu的价态高于Cu 2 O( 图2c )。Cu K边扩展XAFS(EXAFS) k 2 χ(R)谱显示,Cu在Pd/Cu 2 O/Cl-GDY中的R空间谱在1.9、2.6和3.1 Å处有3个峰,分别属于Cu−O、Cu−Cu和Cu−O−Pd路径,证实了Cu−O−Pd配位的存在(图2d)。与Cu 2 O(3.6 Å)相比,Pd/Cu 2 O/Cl-GDY在3.1 Å处的Cu-O-Pd配位发生了下移,这可能是由于粒子-粒子界面上原子间距较短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所致( 图2d )。
Pd K边XANES光谱显示,与钯箔相比,Pd/Cu 2 O/Cl-GDY的白线吸收强度增加,且发生了7.9 eV的蓝移,这归因于Pd和Cu 2 O界面的电荷再分布( 图2e )。Pd K边FTEXAFS 光谱显示,与Pd箔和PdO相比,2.3 Å处的Pd-Pd配位大大减弱,而3.1 Å处的Pd-O-Cu配位却显著增强( 图2f )。Pd/Cu 2 O/Cl-GDY中的Cu-O和Cu-O-Pd配位环境通过其Cu和Pd K边的WT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图2g )。
图3 Pd/Cu 2 O/Cl-GDY催化剂的MOR性能。
团队在碱性溶液(1.0 M KOH+1.0 M CH 3 OH)中对制备的Pd/Cu 2 O/Cl-GDY催化剂样品进行了MOR催化活性测试( 图3a )。Pd/Cu 2 O/Cl-GDY的电流密度(215.8 mA cm -2 )分别是Pd/Cl-GDY (20.0 mA cm -2 )、Cu 2 O/GDY(15.5 mA cm -2 )、40%PtRu/C(87.0 mA cm -2 )、20%Pt/C(45.7 mA cm -2 )和10%Pd/C(1.4 mA cm -2 )的10.8、13.9、2.5、4.7和154.1倍( 图3b )。
此外,Pd/Cu 2 O/Cl-GDY的质量归一化峰值质量活度为4.0 A mg Pd -1 ,分别是 Pd/Cl-GDY(0.5 A mg Pd -1 )、Cu 2 O/GDY(0.2 A mg Cu -1 )、40% PtRu/C(0.8 A mg Pt -1 )、20% Pt/C(0.8 A mg Pt -1 )和10% Pd/C(0.05 A mg Pd -1 )的8.0、20.0、5.0、5.0和80.0倍( 图3c )。Pd/Cu 2 O/Cl-GDY的质量活性和电流密度均高于已报道的Co-Rh 2 、Ni 50 Co 15 Fe 30 Cu 5 、PdAgSn/PtBi HEA NP、Au 3 Ag NF和Pd-PdO PNT催化剂( 图3d )。
Pd/Cu 2 O/Cl-GDY的电化学表面积(ECSA)(118.4 m 2 g Pd -1 )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MOR催化剂( 图3f )。Pd/Cu 2 O/Cl-GDY的质量活性在循环30,000次后仍保持100%,这表明Pd/Cu 2 O/Cl-GDY催化剂具有出色的稳定性( 图3g )。
图4 Pd/Cu 2 O/Cl-GDY催化剂的抗CO中毒性能。
团队通过CO汽提试验和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催化剂的抗CO中毒性能进行了评价。对于20%Pt/C,在第一次正向扫描时,起始电位和峰值电位分别为0.41 V和0.65 V,其中峰值电位是由于CO在铂纳米粒子上发生的电氧化作用而产生的( 图4a )。而Pd/Cu 2 O/Cl-GDY的CO氧化起始电位降至0.25 V( 图4b ),而且Pd/Cu 2 O/Cl-GDY的峰值电位高于20% Pt/C,这归因于催化剂的富电子结构。与Pd/Cl-GDY(0.41 V)、Cu 2 O/GDY(0.50 V)、40%PtRu/C(0.40 V)和20%Pd/C(0.36 V)催化剂相比,Pd/Cu 2 O/Cl-GDY(0.25 V)催化剂的CO汽提测试显示起始电位分别降低了160、250、150和110 mV( 图4c )。
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显示,20%Pt/C中,线性吸附CO伸缩振动峰出现在2100 cm -1 处,并且CO的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图4d )。而Pd/Cu 2 O/Cl-GDY与20% Pt/C的CO结合强度和吸附位点不同,Pd/Cu 2 O/Cl-GDY上的CO线性振动频率(2095 cm -1 )比20%Pt/C上的低5 cm -1 ,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图4e、f )。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O在Pd/Cu 2 O/Cl-GDY催化剂上的吸附是部分可逆的,并提高了CO的电氧化能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