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引擎
新闻传播学术和思想的交流平台,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倾力打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2025 年 1 ...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年薪高达50万 |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引擎

引擎·招新丨众擎易举,你是否愿意为引擎加速

复旦引擎  · 公众号  ·  · 2018-09-10 22:07

正文

2019 年,将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院90周年。

一直以来,我们期待给专业赋予更多的价值——或归属,或成长,或理想,或智慧。

但学科本身的存在意义在于对经典的溯源,在于其信仰者的奔走,在于每一个春夏岁暮的观点难以回避的碰撞与别开生面的发问——当你们在象牙塔中求索的四年匆匆而过,当你们步入柴米油盐, 专业学习能赋予你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使你们的人生具有重量

选择新闻学院的你们可能最初怀有各自鲜艳的“新闻理想”,但如今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衍生了“ 新闻无学、传播非学 ”的质疑——何谓“真实”?何谓“客观”?新闻传播学学者们穷毕生精力共同创造了一座宏伟的学术殿堂,奠定了我们所知的新闻传播学科之神圣体系,而我们,则怀着对学术和思想的敬仰之情,景从先人之道,期待新闻传播学科的新鲜活力在互联网的沃土中蓬勃生长。

新鲜的话语、独特的眼光,这是我们这群人的共同印记—— 我们绝不会孤军奋战,也不会因缺乏动力而草草放弃对于这个专业的信仰。

引擎 ”就起于这种渴望——众擎易举。2014年11月20日,随着“引擎”启动,我们很多对于专业学科的想法开始付诸实践。

因为想知道前沿的新传学者们正在思考什么,于是有了一篇篇的学者专访。版权是否能保护个体创作者的权利?非华人学者对于中国语境下的传播学研究有没有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或者不同的理解方式呢?如何看待中国这种文化与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冲突?我们 畅聊理论思想,笑谈学术八卦


访谈学者: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媒体与传播学系副教授孟冰纯


1983年,国际传播学会( ICA )附属期刊《传播学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出版了题为“领域的躁动( ferment of the field )”专刊, 35 年过去,全球媒介、种族、环境等议题再次涌现。当下批判传播学应如何定位?吸取哪些理论资源?提出哪些新的问题?为了寻求启发思维的刺激,我们试图担任学术的“搬运工”,编译最新同名专刊中批判传播学相关论文以飨读者,期望促进同好者交流。将外文新刊的定量定性传播学相关速递常态化, 开展新一轮传播学科建设反思、展望的探索。

面对厚如砖头又被译得不知所云的经典,我们相互督促阅读,思考公益组织和媒体的“协同互动模式”, 将经典转化成富有趣味而不失语境的引介文章;



另外,无论在复旦园内、还是远到江浙地区,“ 引擎听会小分队”时常出没于各种学术会议的旁听席,你们或许有机会在屏幕上重现 争鸣百家



因此,作为线上平台,“引擎”目前有四个栏目:
「学术声音」 追踪前沿新闻传播学权威期刊与会议获奖论文,编译最新思想以飨读者。
「经典语录」 回顾经典著作,思索文本阐释路径,力求以新的理解呼应当下。
「学人访谈」 专门生产学者与传媒从业者访谈,在交谈中感受学术的乐趣与学人的睿智。
「讲座频道」 跟进长三角地区最新学术会议、讲座和各类资讯,为学习挣脱时空束缚。


“引擎”也有不少线下活动,如学术沙龙、读书会、讲座、毕业论文工作坊、引擎人故事,以及各类赠书、听会等内建活动。 所有栏目推送和线下活动都会提供经费支持。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团队建设的目标,是一个 初学者学术互助组织 。在这里, 制度扁平,氛围活跃 。当你脑中灵光一闪,随时可以在微信群里发起讨论,你的同好就会为你集结。

我们盼望“引擎”能 兼具少年审事的洞若观火和学者度世的目越百年 。我们盼望所有对知识怀有憧憬的学科上路者通过“引擎” 共同阅读、互相启发、论辩探讨 ,实现着跨越时空的学术“雅集”。 在这里,既有坐而论道的形而上思考,又有专业主义的实践追求;既有对研究经典的了然于胸,又有学术创新之努力之自觉;有理想主义之支撑,无权威主义之作派;有胸怀天下的精英意识,无高高在上的贵族气息——这便是一种学术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 引擎”所驱动的,并不是外乎我们存在的某台母体机器。事实上,这台“ 引擎”只存在于我们共探学术的交往之中, 共同驱动,共同提速 。因此,说到底,“引擎”就是我们和你们。

这是我们的追求,希望这亦将成为你们的信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