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要完……
在尚可遇见的未来中,那是不可能的(遇见没有用错)。所以我这一生,和纸质书那是干上了。鸡年开始,“酷书情报”栏目将会持续为你介绍一些很酷的纸质书,希望让你看到设计师、作者和编辑为了创造更棒的纸质书所做出的努力。
至于对“酷”的界定?
看狒狒心情。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一本儿童绘本—— Motion Silhouette。(如果非要破坏性地翻译成中文,可能叫:动态剪影)
看到这个书名,你可能已经猜出来了,这是一本和影子有关的书。
童书中,专门以影子为主题的不少,因为对小朋友来说,影子是一种特别神秘的现象。
一坨乌漆麻黑的东西整天跟着你跑,怎么甩也甩不掉,有时还扩展成巨型的庞然大物盯着你…… 那一定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恐怖体验吧。而且,能够意识到影子是因为自己没有超能力不能变透明才产生的无趣结果,对孩子来说也是必须要面对的沮丧事实吧(并没有!)。知网上能搜到专门讨论儿童对影子认知的论文,让我更相信影子认知是儿童认知心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论文开题不是有一句必不可少的套话吗——“这篇论文是为了填补我国***研究的空白”(并不能!)。
除了研究者,还有很多绘本作者试图通过图像故事给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影子,以及你为什么不需要害怕它。
比如九届凯迪克绘本奖得主玛西娅·布朗绘制的《影子》,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什么是影子,影子的特性,还利用影子巧妙地描绘了非洲大地的风景。
比如哈里斯的《影子》,形象地画出了小朋友看到影子时候的心理活动。
比如苏西·李的《影子》,专注图形图像的变化延展以及影子有关的想象力。
比如崔琡僖的《谁的影子》,利用影子一身黑的特质和孩子们做游戏,打破他们的思维惯性。
传统绘本着重将影子画出来,或者通过语言来解释影子是什么。而《Motion Silhouette》则吸收了立体书的概念,在每一个对页中间添加了一个模切图形。然后,召唤影子!
只要你是在光线下阅读,对页中间立起来的图形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影子,成为绘本的一部分。如果使用手动光源,手机或者手电筒,变动光源,操纵影子的变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动态故事。
和传统绘本画出影子不同,Motion Silhouette 让影子变成了更加具象和立体的实物参与到图书的故事中来。
而且会利用左右两边皆可投影的特点,在两边分别绘制不同的情境实现绘本的故事性。
这种故事性在作者的另一本绘本《Silhouette》中更加明显(这本是作者更早期的作品,可能因为是第一次设计,因此寓意更直白),每个人都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成长与蜕变:
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论益虫与害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爱与伤害:
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如遇家庭暴力请及时求助
至死不渝的爱:
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婚姻真是爱情的坟墓吗?
自由与束缚:
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让你看看老子在北京的两处房产!
《Motion Silhouette》和《Silhouette》两本书,是两位日本艺术家Megumi Kajiwara(设计者)和Tathuhiko Nijima(完成制作装订的人)共同设计绘制的手工装订绘本。关于两位艺术家找不到更多的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她们两个的个人网站欣赏她们的其它作品(从名字上判断是女性)。
Megumi Kajiwara:http://megumikajiwara.tumblr.com/
Tathuhiko Nijima:http://tn-bookshelf.tumblr.com/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这本书仅仅是手工制作的个人作品,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两个人的网站上订制本书,价格大约60美元左右。后来出版社对设计工艺进行了改良,制作了一个便于批量化生产制造的版本(从我看到的实体书来看,和作者网站上展示的手工图书相比外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封面略有差别)。目前在日亚和茑屋书店有售,原价约35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两百左右。
公开出版后的图书封面
在《Silhouette》系列设计的介绍里,作者都强调了“互动”的概念,和传统的立体书、翻翻书相比,“影子召唤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将“互动”停留在简单的“动手打开”的动作上,而是深入到“亲手制造主角和推进故事”的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操作概念更接近曾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洲的“玩具剧院”。
玩具剧院(Paper Theatre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洲的儿童玩具,具体的玩法就是将绘制好的纸质背景板拼搭制作成简易小剧场,然后由小朋友操作人物,并根据剧本念出台词,完成一出自己的戏剧。玩具剧场曾经是许多重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的戏剧启蒙玩具,伯格曼的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开篇的镜头就是女主角在玩玩具剧场的画面。
与其说《Motion Silhouette》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个印着书号的玩具来的更贴切,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用眼睛去看就能实现的阅读体验了。
有些人觉得,纸质书在添加了游戏的特性之后才会变得有点酷,这难道不正说明了纸质书的没落和悲哀现实嘛。他们是对的。但是为什么要把纸质书的概念束缚在过去的认知里接受这份悲哀呢?在电子数据全面侵袭人类认知世界的时代,“纸质书”难道不应该蜕变出更新的定义,通过不断强化自己的特性,制作出只有实体书才能实现的、非纸质不可的酷书吗?
动用五感运用全身心的力量去参与阅读,拥抱知识,难道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吗?即使被冠上玩具之名也无妨,甚至被称作玩具更好不是吗?
一本书200块,觉得简直是敲诈。
一个玩具200块,他们就不觉得贵了。
做書原创文章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丨如何制定读书计划丨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丨书店范文丨电子书丨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丨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丨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丨再谈编辑丨再谈电子书丨再谈读书丨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丨2016中国最美的书书单丨Goodreads2016书单丨2016《纽约时报》年度书单丨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丨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