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骏景农业  ·  2025,玉米能涨价吗? ·  4 小时前  
禽报网  ·  冻品\\2月上旬肉鸭产品市场行情分析 ·  10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元宵节北方迎气温低点 南方陆续降温 ·  昨天  
掌上平度  ·  开足马力备春耕!平度这家企业→ ·  2 天前  
微观三农  ·  评论丨打好全年粮油生产第一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大分裂时代的破局者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20-12-15 22:02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原创-NO.1329
作者:逆北 审核:徐飞 编排:杜大大


分裂时代,各种势力对峙,容易形成死局。

解死局往往需要意想不到的“破局者”。

三国鼎立的破局者是司马家族。

宋金西夏并立的破局者是蒙古铁骑。

民国北洋时代的破局者是从两广出师的国民革命军。

那么,结束魏晋南北朝大分裂的破局者又是谁呢?

01

危险的大分裂时代

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最大的特点。

在元朝统一中国以前中国的历史当中,分裂的时间要远远超过统一的时间,其中,从永嘉之乱到隋文帝灭陈的南北朝乱局,竟持续了三百余年。

在漫长的大分裂时代,并非没有试图实现混一宇内大志的精英,前秦的苻坚、北魏的孝文帝、东晋的桓温,南朝的刘裕和萧衍,他们都想做“笑到最后的人”。

不过,由于南北方实力相近,各有长短,这种对峙的平衡,短时间内难以打破,所以这些人辛苦半辈子,大多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这样的遗憾,到了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更加的明显了。西魏一边,以武川镇戍卒为主体的鲜卑人军官和关陇的地方民兵首领结合在一起,以宇文泰为首,形成了关陇集团的雏形。

东魏一边,与宇文泰大力招兵买马所不同的是,东魏的实际统治者高欢火并了老东家尔朱兆后,手中一度握有十万余鲜卑兵,不但如此,他还控制了中原大片产粮区,实力远超出西魏。理论上讲,高欢独霸中原应该易如反掌。

无奈,宇文泰整饬内政,内部团结一致,而且还有山地河流作屏障,高欢西进屡番受阻,只得作罢。

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个魏国,而在长江流域,当时的南朝梁则在中原混战之时,达到了实力的顶峰。

这是活脱脱另一个“三国演义”。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三国相互制衡,也是最难短时间内实现统一的。

这是一个最大的僵局,三百年的大分裂形成的僵局,正让人渐渐习惯“分裂”的现实。

局面如果这样维持下去,中国历史未来一千年的轨迹是否能保持“统一的惯性”尚且未可知。

秦汉虽是大一统王朝,可往前八百年是春秋战国,往后三百年是魏晋南北朝,一统到底是“常态”还是“变态”,在当时看不易下结论。

僵局难解,亟需一个破局者。

02

纠结的侯景

南北朝的破局者又是谁呢?

有人说是宇文泰,没有他的韬光养晦,南朝不会被削弱的那么快,西魏也不会躲过那么多次高欢的倾巢出击。

▲宇文泰剧照

我不这么看,固然,宇文泰的才华和胸襟没得说,但是,在历史的牌局中,他做的更多的是“因势利导”,“逢场作戏”。

“啊,我赢了高欢那厮一阵,我得赶紧反攻一下,找点便宜”。

“啊,南朝内部不和,萧衍的儿子们都想找我当帮手,没问题,正好借你们的内讧,多抢人口和土地”。

所以,有时候,机会,或者说“天时”好像主动送到了宇文泰的面前,他伸手一接,就把他们都抱到了怀里。

这也不容易。

可是,这些机会,又是谁给他的呢?

当然是破局者给的,这个人的名字,叫做侯景。

侯景本来也是北魏六镇戍卒之一,据说还是羯人。六镇之乱时候,他跟着大部队左冲右杀,居无定所。后来,尔朱荣击溃并接收了他们,侯景有谋略,有野心,迅速得到了尔朱荣的赏识,再后来,高欢灭掉尔朱氏余党后,对这个后起之秀也很器重,到了东西魏对峙之时,侯景直接被委以河南大行台的重任。

侯景有野心,他绝不甘心做第二,但是高欢给他开出的条件和附赠的绝对信任,又让他实在难以拒绝。于是,侯景想跟着高欢做番事业,他觉得自己最少也得把宇文泰逮住,来报答高欢知遇之恩。

可是,宇文泰还没有被逮住,高欢却匆匆撒手人寰,东魏的主要权力落到了他儿子高澄手里。

一朝天子一朝臣,你侯景素来目无上级,算个什么东西。高澄初尝到权力的滋味,兴奋不已,干脆假借父亲的名义,要侯景交出军权,回都城听封。

侯景怎么说,也是从无数次权力层的明争暗斗中历练过来的,怎么会被这封假信轻易迷惑。但是,看破不说破,不如各做各。既然你都不信任我了,我也没必要继续给你卖命。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侯景想到了西魏跟南朝梁。

侯景想和宇文泰化干戈为玉帛,让他帮自己一块对付高澄一伙。

宇文泰说可以,然后派出军队和官员来试图进驻他治下的土地。

侯景对此十分警惕,可屋漏偏逢连夜雨,高澄这边也派大部队来剿灭他,侯景左右为难——

投宇文泰,自己过去和他打过仗,而且现在来看,宇文泰不是想要自己,而是想要自己手中的河南地,因此绝对不能相信他的好心。至于投降东魏更不可能,好马不吃回头草。

老子投南朝去。

03

南朝内部崩溃


南朝梁武帝早就密切关注黄河流域的动向了,他跟周围人说自己做过一个梦,梦到了自己实现了统一,而他做梦那天,侯景恰巧反了。

梁武帝相信,侯景的反叛。对自己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更何况此时侯景已经向自己发出了归顺的信号。

梁武帝倒是大方,他不顾群臣劝阻,一面给侯景许以高官厚禄,一面派侄子萧渊明统率大军前去接应,帮他抵挡高澄的生力军。

▲梁武帝剧照

结果,萧渊明饭桶一个,刚一出战就被北齐(原东魏)俘获,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北齐主意识到这是个借刀杀人的好时机,于是提出和梁武帝做一笔政治交易——“你把侯景给我,我把你侄子还有那些俘虏兵还给你”。

北齐一方算定,倘若梁武帝答允,侯景绝不会束手就擒,他是一颗什么时候都会引爆的定时炸弹。既然会爆炸,那就最好由自己点燃引线,炸在敌人的阵营。

梁武帝对于宗室素来无底线的宽纵,对于亲侄子被俘,梁武帝更如百爪挠心,他也顾不得刚刚把侯景收降,面子上过不去,面对北齐使节的要求,连忙答允。最主要的是,这事还没瞒着侯景。

“小侯同志啊,为了我家庭的幸福美满,我即将出卖你”。

侯景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了,他在寿春积蓄实力,早就料到自己可能和梁武帝翻脸了,眼看对方把刀子伸向自己,侯景只剩下了一个念头——

“反了,鱼死网破,一鼓作气,拿下建康城”。

不过话说回来,梁武帝出卖侯景,也是有底气在的,他认为,侯景本来就是亡命之徒,手中兵力有限,现在寄人篱下,根本不可能是自己的对手。再者一说,自己不但手握重兵,还有长江天险,区区侯景,似乎不足为虑。

梁武帝想的都没错,可是他还是漏算了一点,那就是忽略了睡在自己身边的赫鲁晓夫同志——梁武帝的另一个侄子萧正德。

萧正德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梁武帝还没有亲儿子的时候,怕后继无人,于是将他立为太子,后来有了亲儿子了,他又把萧正德还给了他原来的生父。

请佛容易送佛难,萧正德马上就要接近皇位了,一瞬间又被打回原形。他当然无法满意,巧的是,侯景知道他的心思,而且答应帮他夺取皇位。萧正德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侯景先胜一局。

由于南朝军队士气低落,武备松弛,侯景一方又抱定有来无回的死战决心,所以进展迅速,很快就攻到了建康城下。

掌管城防的,正是萧正德。萧正德一看盟友来了,连忙开城接应。

“侯景先生,快请进”。

侯景一路招降纳叛,实力迅速膨胀,眼下又有了梁朝宗室肯协助自己,自然是如虎添翼,叛军立即围攻梁武帝所在的台城。梁武帝没想到局势变得这么快,连忙向在外地做封疆大吏的儿子们求救,可是,让他感到失望的是,儿子们都答应的挺客气,可真正赶来的援兵寥寥无几。就是来了的,也是隔岸观火,坐视城池陷落。

这是梁武帝在教育和约束子女上最大的失败,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儿子们想的不是如何给台城解围,而是盼着侯景能为自己杀掉更多同宗同族的竞争对手。

和萧正德一样,他们心里也都惦记着南朝的皇位。

其中,梁武帝第七子、荆州刺史萧绎的野心更大,心理也更扭曲,他不但要侯景把自己当父亲和兄弟都消灭掉,还想联络宇文泰,让他派兵来帮自己清洗竞争者。

▲侯景之乱示意图

04

无心插柳柳成荫


宇文泰的机会来了,关陇集团扩张的机会来了,宇文泰方面的大军前后南下过三回,这三次,鲜卑军不但把连同萧绎在内的梁朝宗室成年男性继承人杀死不少,还顺手牵羊,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并在江陵扶植了一个以萧詧为首的傀儡政权后梁。

西魏,或者说后来的北周真是捡了个大便宜,通过这几次出兵,他们不但从根本上削弱了南朝,还给自己增加了人口与土地。沿长江上游居高临下,威胁江南的态势已然形成。而关陇集团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还得拜侯景所赐。

就在萧绎邀请西魏出兵之时,侯景已经打破了台城,梁武帝遭囚禁,后被饥饿折磨致死,他怎么也没料到,自己这样一个旁观北朝内斗的局外人,竟然能把自己也坑进去。

▲萧绎画的《职贡图》

占领建康的侯景,先是给了之前开城迎接自己的萧正德一百多天的皇帝体验期,然后立刻将他诛杀,换了个更年轻的孩子来作傀儡皇帝。到了最后,侯景感觉老躲在幕后操纵朝局不过瘾,干脆自己也建国号汉,称起了皇帝。

侯景当皇帝的结果,就是继续蹂躏江南的沃土,在攻城的时候,他就丧心病狂的把老百姓推到最前面当挡箭牌,战争结束后,更是视饥寒交迫的平民生命如草芥。

侯景也知道自己得位不正,为了弥补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他向门阀大族抛出了联姻的计划,结果被对方一口回绝。

敢拒绝?谁不听话就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原先显赫一时的门阀大族遭遇血洗。

侯景也知道,自己不能一味树敌,还得寻找更多支持者,所以他 一面厚待许多过去从北方逃来建康避难的北魏贵族,另一面则下令“解放奴隶”。

侯景不是林肯,他解放奴隶的目的可不是发善心,而是为自己赢得更多死心塌地的效忠者,巩固自己的权力根基。

侯景这么做,毕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局势糜烂,他却迟迟无法恢复稳定的统治秩序,到了萧绎派大将王僧辩来攻打他的时候,侯景的军队一触即溃,到了最后,他自己也落得抛尸街头。

侯景死了,但是被他搅动的乱局仍然在持续。萧绎的军队入城后把军纪搁在一边,肆意屠戮劫掠,让本就遭受侯景折磨的百姓更加生不如死,他们对梁朝最后的忠心,也因此丢得一干二净。

萧绎原想着自己击败侯景,能踏踏实实做南朝的皇帝。可是,宇文泰才不会轻易容忍一个不受其操纵的南朝君主,江陵城很快被西魏大军打破,萧绎被处死,取而代之的,则是萧詧。

侯景之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梁朝宗室的骨肉相残,也照出了南朝的真实实力。

▲侯景所控东魏十三州示意图

修《梁书》的唐朝史官对侯景没有好感,原因自然不难理解,“叛换本国”,“篡盗之心”,毫无君臣大义。

这种评价很符合唐初的政治正确,但是,侯景不道德,没有廉耻心,难道引西魏兵屠戮骨肉的萧绎就干净?坐收渔翁之利的宇文泰就代表正义和光明?难道那做着统一美梦、引狼入室的梁武帝,就没有一分是咎由自取?

历史没有对错,历史有时候只看输赢。

一场混战,北齐损失了河南部分土地,南朝最富庶的下游地带被打了个稀巴烂,连荆州都丢了个一干二净。

只有崛起中的关陇集团,才在这场混战中,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阎步克先生讲, 南北朝乱局的出口在北朝,实在是目光如炬。

西魏后是北周,北周后是隋唐,那是“世界性的帝国”,引领东亚世界的格局。

也许,他们这么风光,都得感谢这样一个人——

他不讲仁义,唯奉实用主义为圭臬,以一己之力搅动了如死水般的南北朝对峙僵局。

他是破局者侯景。

参考文献:
姚思廉等撰《梁书》,中华书局;
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商务印书馆;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北京大学出版社。


查看往期精选 内容
中国地摊简史 丨胡焕庸线丨谁会“叛清” | 历史系社交指南 | 学术名利场 抗日神剧 | 免费用知网 | 白帝城托孤阴谋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