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天气一直很好,不断诱惑着人们出门走走。
但对于家里老人还在生命线上挣扎的人们来说,
这个12月不亚于阴云密布。
小雷(化名)的奶奶在感染的一周后,在不断的营养补给和吸氧下,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第二周转成了重症。
面对着被挤得如同沙丁鱼罐头般的急诊室,四五个小时的诊疗时间让奶奶和家里人都不堪重负。
三天后,奶奶退烧了,但血氧掉到了90,之后,又经历了几天的反复高低烧。
在这个时间段,带老人挤一趟医院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们现在非常缺少车辆,需要做好等候4小时的准备。”
救护车司机表示,“而且也没办法给出建议说送到哪个医院,因为三甲医院急诊是否接诊,要看病人的病情状况。”
更有人打了一夜的急救电话无人回应。
终于,在小雷的坚持下,全家带奶奶去了医院。最终输液五天之后停了两天,奶奶又浑身无力,痰液呈现深黄色。一摘掉氧气管几分钟血氧就从96迅速下降到87,甚至更低。这种情况下,老人家更经不住来回折腾,索性叫了提供上门输液服务的互联网护士。
病情接近三周的时候,这场持续半个月的战役,终于临近收尾。
这是一个相对幸运的例子。
在这个时刻,如果生的希望有标签,那么它的标价就是子女的人脉和经济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小雷通过专家咨询,逐渐建立起一套家庭ICU设备,以及包括家庭吸氧、雾化、上门输液、营养补给等一系列护理程序。
这个模式能挽救疫情旋涡中的老人吗?
第一波“阳康”的年轻人早已返工,但老年人的病程跟普通人不一样,他们就像桅杆上没有挂帆的船,随着海上的风暴左右飘摇。
待老人沉沉睡去之后,疲惫的家属们在走廊上零零碎碎聊着天。
“医生认为我爹身上基础病太多,虽然都不太严重,但是接种可能会有严重的免疫反应。加上平时他出门少,最后就没有打疫苗。”
一名患者家属提到。
小敏的爷爷就患有糖尿病,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力普遍较低,更容易感染新冠,感染后也比健康人更有可能发展为重症,并且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昏迷等。
一系列原因使得“老年人年纪越大,接种率越低”,从而加重了危急重症的比例,这并不是提倡“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所能解决的事情。
退烧后的低血氧症,以及老人因为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引发细菌感染。
而这些最需要资料资源倾斜的病人,面对的医疗资源情况如何?
一位护士说,晚上十点,所在医院已经滞留了44位病人,分流了5位病人去病区,120还在不断送人过来。而她从白天早上8点开始上班,晚上继续值班到第二天中午,之后只睡了三个小时。
“原来死亡真的很快,在医院急诊一个个老人插着氧气呼吸困难,没多久就会走一个,急诊室的气氛很紧张,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离去。”
此刻,无声的希望和绝望在这里沸腾。
如今全国医院都在加紧配备住院床位、重症床位和重症救治设备。
先看ICU床位,我国 ICU 床位人均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焦雅辉说,目前,全国的ICU床位总数已达13.81万张,已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不到一年,我国的ICU病床数就较上年增加了7.1万张,增长了一倍还多,这部分增长主要来源于一部分可转换病床。
虽然与美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相距甚远,但纵向来看已经增长迅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 2022 年 5 月10 日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的《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China》一文对 Omicron 流行对我国医疗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估算结果显示,在 Omicron 流行高峰期,ICU 床位需求高峰(100 万)将达到我国现有 ICU床位数量(13.81万)的7.24倍。
在重症最高峰来临前的窗口期,各地医院还在进一步进行改造和储备工作。
而在医护人员方面,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2019年,全国ICU医生6万多人,ICU职业护士10万多人。同样据近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信息,目前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这也意味着三年来,医生增加了1/3,护士翻番,另有更庞大的“可转换”储备医护队伍随时standby,这或许是一个相对乐观的结果。
而上文提到的家庭ICU实操情况如何?
在这种供求远远不平衡的情况下,保住家里的老人,成了一件既拼经济能力,又要拼人脉资源的事情。
有作者算了一笔账,ICU基础大类为生命监护设备+监护设备+护理设备,生命维持设备包括呼吸机+制氧机+雾化机+咳痰机+高流量+消毒机,总价约在11w左右,而监护设备和护理设备则包括了监护仪+消毒机+护理床+电池,总价在3w左右,
这仅仅是不处于急重症的情况。
哈尔滨一位女士分享了自建家庭小型ICU的过程。因无法同时照顾父母,只能在家自己扛,家用设备和所需药物一应俱全,还掌握了俯卧位通气。
而本文最开始提到的小雷家中所配备的吸氧、雾化、上门输液、营养补给,是在充分咨询专家并与家庭充分科普后的实践。
这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儿女为老人能做的,是新冠背景下子女们奔忙的缩影,相信无数的儿女也在为父母做着同样的事。这或许不是一份最科学、最规范的医学样本,甚至走了一些弯路,但却是在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感染浪潮不止一波,但或许这些人的经验可以为后来人提供一些决策指导:
在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充分了解相关科普知识,并在家备好药品和医疗器械等,或许比盲目地去挤医院胜算更大。
愿老人们都能扛过去,愿世间没有分离。
参考资料:
四川日报.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3722/2022/12/27/d15ec9ff4e754fc4bfb7ba16c8cf15eb.shtml
格雷.一个86岁的老人如何在“家庭ICU”扛过新冠.https://mp.weixin.qq.com/s/bueQVlKscCmCpF3R1bcm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