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崔永元开始持续曝光影视行业“阴阳合同”等灰色地带,明星天价片酬、明星税务等问题一时间成为全民焦点。“冰冰事件”的持续发酵进一步将明星的天价片酬在公众面前摊开,同时也引发了影视行业的这次大洗牌。
近些年,明星天价片酬在行业内屡禁不止,一线艺人的片酬更是屡屡突破天花板,很多演员在很短时间内便能获得上亿财富。明星艺人高片酬已经影响到影视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全行业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天价片酬源于市场。
无论是众多明星扎堆的各类综艺真人秀,还是聚集小鲜肉和女神的IP大剧,演员片酬超过总制作成本50%已成常态,在一些更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剧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升至75%。据了解,日韩与好莱坞明星的片酬通常只占影视作品总预算的20%至30%。
明星拍一部戏抵得上上市公司全年的收入,网络曝光的明星片酬单上面的数字令人瞠目。
据统计:仅在2016一年时间内,一至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将近250% 。而2017年国内接近亿元片酬的明星有29位,上榜的都是家喻户晓的一线知名艺人及流量小生和高人气偶像。2017年名人收入榜单则显示,榜单前10位明星的收入总和近17亿元,范冰冰以2.44亿的年收入抢得榜首宝座。他们数百万上千万的片酬,可轻松傲视众多创业者以及企业高管的年薪收入。而入榜名人动辄数千万上亿元的年收入,甚至堪比一家上市公司整整一年的利润。
投资方一味追逐利润,一线明星成为票房保障。片子多了,但质量却不断下降,“叫座不叫好”也在逐渐演变成“既不叫座也不叫好”。非专业的热钱跟风投资,什么赚钱就拍什么,导致题材扎堆,观众审美疲劳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小。
在此背景之下,制作成本中用于布景、服装、拍摄周期、后期制作等关乎影视剧质量的投资成本被极大地压缩,“五毛”特效、各类替身扰乱了影视市场。
一方面是明星拿着天价片酬分分钟成为豪门代言,另一方面则是广大人民苦于有量无质影视剧的摧残。
演员片酬抵制一直在行动。
央视新闻频道曾在“演员天价片酬”专题中除了指出《如懿传》的主演的天价片酬以外,还点名批评《幻城》《致青春2》《泡沫之夏》等,虽然有天价片酬的人气演员支撑,但票房口碑皆不尽如人意,明星也无法拯救本身质量不高的影视剧。
8月11日,
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
三家视频网站联合
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柠萌影业、慈文传媒、耀客传媒、新丽传媒
六大影视制作公司,共同发布
《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
。
声明表示
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其总片酬(含税)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8月11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评论:演员单集片酬禁超100万元,业内巨头联手抵制天价片酬。
劳有所得理所应当,高不可测就难免惹人非议。明星讲身价更需重评价,倘若赚得盆满但观众不满,星途只会越走越暗。设置片酬红线,就是为了提高演技上限,打破流量光环的局限。用实力说话,才能对得起观众,经得起琢磨。
8月12日,以
华谊兄弟
为会长单位,汇集了
博纳影视、横店影视、乐视花儿影视、唐德影视
等400余家影视企业的横店影视产业协会发表了
《关于“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影视精品创作”的倡议》
。两份《倡议》都号召全行业一同遏制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共同规范行业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影视行业创作精品化。
从去年九月明星天价片酬表流出引发热议开始,我国五部委联合“亮剑”,一年来多次发文,抵制明星天价片酬。
据爆料,杨幂和霍建华在今年5月份刚开机的电视剧《巨匠》,其中杨幂的片酬已经由原来的报价1个亿降到2700万,直降四倍左右,而霍建华由原来的1个亿片酬降到了2500万左右。由赵宝刚导演郑爽加盟的电视剧《青春斗》中,郑爽的片酬也已经由原来的5000万降到了18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