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InfoQ的第一个十年,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本书,我们今天想给你讲一个有关初心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要做一本注定不是畅销书的书? 两年前,InfoQ 旗下的「聊聊架构」技术社群正式成立,我们签下了一位叫王概凯的专栏作者。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应该读过「架构漫谈」的系列文章。
在这个专栏中,他连载了十篇技术文章,有趣的是,他避谈读者喜爱的高并发大流量架构解密,也没有贴出复杂炫目的架构图,却从最基础的架构概念开始拆解,娓娓道来,就像老朋友在给你讲一个技术故事。专栏的阅读数累计10万+,甚至有读者自发集结成电子书,在社区中传播。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断断续续有读者问道,为什么 InfoQ 不基于「架构漫谈」的系列文章去做本实体书?我们也陷入了沉思中,在过去近10年的技术媒体生涯中,InfoQ 策划了很多的架构类文章,有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双十一架构演进之路,也有成长型公司知乎的架构变迁史,还有热门的微服务架构落地实践,等等不一而足。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类似的文章大家也只是放入收藏夹读读,当要具体参考并应用到自己的业务中时,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深入反思这件事,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毕竟各家公司的业务体量、组织结构、架构背景都不一样,所以直接参考借鉴的价值也不大。那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亦或者说,可不可以让大家有一些共同的架构理念作为基础,再去构建上层的架构?
我想我们是幸运的,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正好也遇到了架构漫谈这系列文章。从社区用户的反馈来看,我们坚定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过去这些年,我们做了足够多的关于架构之术的文章,现在也是时候聊聊架构的道了。
于是接下来我们就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想再激进一点,直接把这系列文章做成一本实体书,并且在 InfoQ 的渠道上独家销售!开始的想法很单纯:虽然很多图书电子化了,但众多技术读者仍然喜欢纸书阅读的仪式感,好内容总归会有市场,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读5年,读10年,而不像很多书一样,昙花一现。
谁知概凯却一口拒绝:写书太耗心力,并且我的很多观点也都是与主流相悖的,拿捏不好,很容易进入舆论的漩涡,影响到我的工作生活。再者我也不是什么名人,写的东西害怕误导读者。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编辑三顾茅庐(省略N多字),几经周折,概凯终于松口,答应一试,条件是不要宣传作者,不邀请他人写序,封底不写推荐语,编辑不能大幅度修改其文字。
编辑的下巴差点掉到了地上,为啥呢?
一本书出版之后,为这本书说话的应该是书中的文字和思想,读者们只要记住它们就可以了,不需要记住我。如果书好,读者会口口相传,也不需要名人推荐。
半年后,我们终于拿到了书稿和目录,开始联系出版社,没曾想却遭到了相熟金牌编辑的质疑:「作者写书的口吻完全是教条主义,感觉高高在上」「作者不让找 KOL 写推荐语?那这书还怎么卖?」「作者个人履历挺丰富的啊,为什么不同意加作者介绍?十年了,我第一次遇到这情况」「你确定这作者在 InfoQ 上受欢迎?」「怎么章节的分配这么不均匀?」。
没错,怎么看,这本书都不会成为一本畅销技术图书。
怎么办?书可能卖不出去,还做不做?出版社给过来的合同还签不签?InfoQ第一次做图书,真的要押宝在这样一本书上?要不先放放这本书,转而选择另外一本可能成为爆款的书籍压阵?我们又一次陷入了纠结和犹豫当中。
InfoQ 的很多编辑都是见城彻(出版人,幻冬舍社长)的信徒,当面对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又一次想到了见城彻先生的做书经历,以及让我们热泪盈眶的话:
我不可能因为那点理由就放弃,所以一直紧咬不放——我对从未有过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所以经常想做出一些未曾有过的东西。
做,继续做。这本书一定是有价值的,整个行业,谈解决方法的书太多了,架构漫谈虽然独树一帜,但却切切实实在帮大家提升架构的认知。再者,我们也不能忘了我们是为什么而出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这样近乎偏执的努力下,出版社的责编终于接受了这本书,他们说:
我们出版社的商业考量和思维惯性遭统统被四两拨千斤,化解于无形。最开始这让我们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甚至无所适从。但像很多大人物一样,只要对方足够笃定,最终他的信念还是会感染和同化周遭的人。
今天,这本名为《聊聊架构》的「裸书」诞生了。我们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打磨这本可能注定无法畅销的技术书。不为别的,只希望为这个行业贡献一点点力量,能够引起一些思考也是好的,如果能够帮助一些软件工程师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就超出期望值了。
作为读者的你,能得到什么?
从本质上说,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架构本质其实就是认知架构。
不再受困于业务或者架构,在更高维度思考问题。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架构师,纠结于业务、架构的一亩三分地是不可能实现的。
厘清架构、技术、业务的关系。这些工作中的常见关系,你真的清楚了吗?
空杯心态,重新再思考最基础的架构概念。你接触了许多架构图,学习过很多架构概念,也动手实践过某些架构,但最基础的架构概念,恰恰是你可能忽视的关键。
抛开表象,发现事实是什么,找到成败关键点。架构实操是表象,架构理念才是内核所在,也是成功的关键。
如果你怀着一颗功利的心来读这本书,希望读完马上就能解决工作中这个或者那个问题,那我们还是不建议您购买。这不是一本工具书,无法解答你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静下心来细品,或许《聊聊架构》能陪你走的更远。我们也希望,5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这件事,它依然是有价值的。
这是 InfoQ 的第一个十年,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本书,希望漫长的技术生涯里,《聊聊架构》能成为您的良师益友。
识别上图二维码 或戳 「 阅读原文 」,看目录,下单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