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剪辑 任宁 配音 张璐科 视频文字 林彬)
白嫩软绵的“黄”馁糕
黄馁糕,其实是宁波话的说法,直接音译过来,翻成普通话,有的人叫“黄内糕”,有些地方的人则念成“黄耐糕”。
不管是念“内”还是“耐”,意思就是“软软”的意思。
既然叫黄馁糕,顾名思义,就是黄颜色的软糕。确实,在过去,黄馁糕都是金黄色。而现在,见到更多的黄馁糕,大多都是白色的,看上去粉嫩绵软,可口诱人。
据东吴镇小白村妇女主任徐春波介绍,这是因为过去人们条件还没那么好,只能用黄糖兑在米粉里制作黄馁糕,所以做出来的颜色是黄色的;而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就改用做出来后“更好吃”的白糖。
在市面上,除了传统的黄白亮色,还有紫色、绿色、浅黄色等清新的色彩,这些都是在原有工艺基础上的创新,加入了紫薯、荞麦、玉米等元素。
直到现在,每到端午,小白村还有很多人家会做黄馁糕。事实上,在宁波和鄞州的很多农村,到了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吃黄馁糕。过节的时候,家里来客人了,每家每户都带一点黄馁糕回去慢慢吃;毛脚女婿去丈母娘家,除了粽子,拎两篮子黄馁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年只做一次黄馁糕
“就像是这里的乡风,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做黄馁糕。”东吴镇小白村村民应金娣说。
应金娣今年70岁,娘家也在东吴,嫁到小白村50多年了。应金娣说,她是嫁过来以后才学会了做黄馁糕,直到现在每年还都会做。“一般一年只做一次,过了端午就不做了。”应金娣算了算,大概每年要做500公斤左右的米,除了自家吃和留给儿子、孙子的以外,也拿出来卖。
▲拌粉
做黄馁糕,一般一天就够了。做的那天,应金娣他们一大早5时左右就起来了,得先把事先准备好的米淘洗干净然后浸泡。大约浸泡一个小时,就要让米沥干了。这个过程叫做“醒米”,“做黄馁糕,‘醒米’很关键。”应金娣介绍,如果天气好的话,要“醒米”1~2个小时;但遇上阴雨天气,“醒米”20分钟左右就够了,否则的话,米磨成粉后不好和开,接下来筛粉的环节也不好筛下来,更不用说细腻筛得细腻均匀了。
▲
加白糖
“醒”好米,磨成粉,就可以拿去兑糖了。做黄馁糕,有两个比例很讲究。其一,是糯米和粳米的比例,一般来说是7:3或者6:4;其二,则是兑糖的比例,大约是10斤面粉兑3斤左右的白糖。事实上,无论是浸泡、“醒米”的时间,还是面粉兑糖的比例,都是应金娣他们几十年手艺积累下来的经验。
此外,在兑糖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喜好,加点桂花粉或是别的食材进去。比如加了桂花粉做出来的黄馁糕,就会带上桂花的香味与甜味。
▲
筛粉
接下来,就要筛粉了。筛子下面,会放一个特制的容器,叫做“馁糕箱”。“馁糕箱”外面一圈木制的边框,通常里面均分为5*5共25个小格子。在大一点的点心作坊里,也会采用8*8的36格“馁糕箱”。筛完面粉,还要注意把表面抹平整,就可以撤走“馁糕箱”的边框拿去蒸了。大火蒸,约5、6分钟即可。
这个时候,就到了黄馁糕制作过程中最需技巧、同样也是最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一个环节。先把蒸熟后的一大块黄馁糕翻倒在笼布上。一定要快,这样才不致小块的黄馁糕相互粘住。垫在下面的笼布也很讲究,事先就皱在一起。随后,扯住笼布四个角轻轻一拉,25块大小一致的黄馁糕就一一呈现眼前。
▲
制作黄内糕的工具
成型的黄馁糕大都是梯形的模样,香碰碰地冒着热气。趁着热的黄馁糕还有粘性,人们习惯两个一对“幢”在一起,再在上面“点红”,既寓意吉祥团圆。
被唱进了走书的宁波糕点
“这就是宁波的老味道吧。”应金娣说,虽然她和邻居们每年做黄馁糕,就这样做了就这样做了几十年,但关于端午节吃黄馁糕的习俗由来,却不可考了,大抵就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正如她的手艺学自小白村里人,接下来,只要还有青年一辈的人想学做黄馁糕,她也会好好传授的;正如,一代一代的东吴人,就这么传承着宁波乡间从很早以前就留下来的敬老孝亲传统,年复一年地在端午那天,提着黄馁糕去走亲戚。
诚然,相较于粽子,宁波人端午节餐桌上的黄馁糕,更像是“阿拉自己的老味道”。在宁波其他地方,黄馁糕还被写进了宁波走书:“阿庆嫂,莫难熬,阿庆哥哥信带到。初一不到初二到,初三夜头一定到。里只抽斗水蜜桃,外只抽斗黄馁糕。帐子敛开放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