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精选 | 期刊编辑说
对话原《美国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漫谈美国国内议题
本文为“网刊精选”系列,该系列旨在提供每期《政治学通讯》的精选稿件,以飨读者。本文原载于《政治学通讯》第三卷第二期“期刊编辑说”栏目。
《美国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中华美国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双月刊。刊登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文章,包括美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历史、艺术、思潮等。它是中国所有从事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们的共同园地,是交流对美国的认识和理解的一个中心。
在本期的对话中,作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原《美国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魏红霞老师将从选文旨趣、区域研究中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美国政治研究中内部视角的洞察等方面分享多年的编辑经验与自己的学术研究心得。通过魏红霞老师的分享,我们可以全面详细地了解到:
期刊编辑的选文标准与优先考量;
区域国别研究处理历史与现状关系的方法;
研究美国如何从内部视角审视美国。
魏红霞
(图片来源:浙外美国研究中心)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原中国社科院美
国研究所研究员,原《美国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美国著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凯特林基金会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
国外交、中美关系、美国智库、拉丁美洲、东亚多边合作等,在国内外期刊和杂志发表论文和评论数十篇。
政治学人:
区域国别研究与历史研究尤其是世界史研究联系紧密,作为一位美国政治研究者和资深的学术期刊编辑,您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应该如何处理现实与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
魏红霞:
我做编辑的时候,每次参加研究美国史、世界史的会议,大家都会和我说“历史研究的文章很难在你们的杂志或其他一些杂志发表,现在刊登的都是现状研究的文章,历史研究的文章很难发表。”我就想是这样吗?应该不是这样的,仔细看看各个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期刊,其实也刊登了很多历史研究的文章。而我参加研究国际政治现状的会议时,也有很多人对我说“你们现在是不是怕话题敏感,不刊登现状研究的文章,只刊登历史研究的文章。”这样看来,整体上,大家会得出这样的印象:现状研究和历史研究是分割的,在发表文章时甚至是竞争的。我一直在想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我觉得这是因为大家在学科关注方面缺乏应有的连接。对于这种印象,我认为,第一这不是事实,第二我不希望出现这种状态。
做历史研究一般都是有现实关怀的,美国史研究的话题也经常受到国际政治领域的关注。我在国际政治的微信群里经常看到有关于美国史的评论和论文得到转发和称赞,我觉得这是认同和认可。实际上,现状研究离不开历史知识的支撑。所以,我想历史应该尽可能地与现状联系起来,在研究方面能够共通和互相借鉴。比如,很多美国史学界的同仁探讨“民粹主义起源”的文章非常好,也得到了国际政治学界同仁的认可、转发和引用。换个角度而言,国际政治学界在探讨“民粹主义”的时候也追溯了“民粹主义”的起源。历史的研究和国际政治的研究,各自有各自的学科视
角和深度,最终的交汇点是很多的,也是必然的。
美国当今的国内问题,都不是仅仅因为某个总统上台而引发的。我们现在总是有一个误区,总是在问下一任总统是谁,政策会有什么调整?仿佛拜登上台,民主党就会全部否定共和党的政策。而事实却不
是这样子的,美国各种政策在政党换届的时候既有调整,也有延续性。因此,我们要注意,研究任何领域的观察点都要基于“变”(change)和“不变”(continuity)这两个角度。这个“变”就是对现状的观察,而“不变”就是要看到历史延续的那一面。如果我们用这样的角度去研究的话,就不会顾此失彼。在任何研究当中,包括在历史研究中也有“变”与“不变”的问题,我们所追溯的历史就是“变”与“不变”的话题。如果你观察到这一点,无论你做历史研究还是现状政治研究都能找到很好的选题和角度。
政治学人:
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如何将历史与现状联系起来,在研究议题中挖掘“变”与“不变”?
魏红霞:
比如,前几年的“BLM”运动(“Black Lives Matter”),虽然该运动是由弗洛伊德之死这个现实事件引起的,但是我们作为研究者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应该探究一下美国所谓的种族平等到底实现了没有?这个问题是美国的种族问题,还是美国的政治问题?美国种族问题的演变历程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现实的问题就和历史关联起来了。2008年,奥巴马在2008年的选举中,使用的口号就是“Change”,他胜选后,很多人就一个黑人当总统了,美国大“变”。但是,奥巴马上台是否终结了美国的种族问题?在几年之后,“BLM”运动表明,奥巴马上台并没有终结美国的种族问题,相反甚至加深了美国的种族裂痕。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源头考察白人与黑人的关系问题。
当然,很多好的研究成果也需要我们实地考察(field study),光靠文本解读是解读不出来的。美国冠冕堂皇的话多了,事实上是怎样的?这需要靠field study。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曾经用心观察过美国白人的职业状况和黑人的职业特点,以及他们同事相处之间的状态。我深切地感受过美国白人与黑人之间依然存在的不平等。又比如为什么美国这种所谓的“自由国家”还出现“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现象?我认为,在美国社会和政治上,这是平权的一个神器。因为不触及敏感话题,才能让不平等“隐藏”起来,而不显示得太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察很多问题时,特别是在研究美国内部的政治时,一定要从美国国内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有一个美国PBS纪录片叫做《美国大分裂》(America’s Great Divide),它上面很切实的显示出美国国内政治是什么样子的,特朗普和奥巴马的怨恨是怎么结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特朗普上台以后能够掀起惊天骇浪式的政治波动?当然纪录片不是做学术研究的传统依据,我们做学术研究更多地会解读档案、报告,但我觉得我们现在可以用多种的参考资料来做研究,这样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政治学人:
您认为站在美国国内视角分析问题至关重要,能请您从美国国内议题的角度为我们提供具体分析吗?
魏红霞:
我分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浅见。第一个是科技问题。实际上很多科技领域的朋友,他们认为科技战是今天才发生的,但是如果我们站在美国的角度,从美国自身的历史看,美国的科技发展是走在前面的,也是源远流长的。所以美国怎么看今天的科技战,它为什么打压中国?实际上美国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的,它并不是为了打压你而打压你,它也并不只是为了占住技术的高地而打压你,其实它还有一些政治的考量。这个政治的考量不仅仅是在国际政治上的考量,其实对于美国国内政治也有考量,包括利益集团在政治领域的影响,还有美国国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之争对科技的影响。这些很多人都没有关注过,也没有研究过。我最近看到任慈有篇文章,讲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于国际科技人才的争夺。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谈论当下,但我们现在来读也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科技是美国发展的基础,那么美国决策层如何看待科技的重要性?美国有很多科技委员会,这些组织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与美国政党执政轮换不同,它们不仅跨党派,而且有连续性,会跨越多届政府存在并在决策中发挥很大的影响。所以,美国国内政治的现状与历史沿革都跟美国国内的管理机制有关。这些管理机制也不是今天形成的,它是有历史沿革的。我们学美国史的都有一定的认知,对于美国而言,很多时候某个部门、委员会的成立需要经过很多力量的博弈,最后才形成成熟的委员会或者政治利益集团。这些政治利益集团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发挥一定的作用,它超越党派、跨越政府。因此,我们在理解、研究美国的时候,既要把目光放宽了,也要放长了。
贸易和关税的问题也同样如此。特朗普向全世界发起关税战的时候我也做过一些报告,我每次都要讲一些历史。我们从美国史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话,就会发现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它是有根源的,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我们不应该带着慌恐的眼神去看待这些问题。这几年,我们深受关税战之苦,但这些问题其他的国家遇到没有?美国自身历史上有没有?事实上,美国历史上也曾受关税战之困,关税问题在19世纪就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美国国内政治,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之争时就已经涉及到关税问题了。关税问题其实也是贯穿了美国国内政治。但是,关税又是一个对外经贸问题,今天它辐射到中国就成了贸易战、关税战。那我们为什么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找到了一些框架,找到了问题的源头,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思路就会放宽了。美国当年争取殖民地的时候,它也与其他帝国、殖民者发生过关税战。甚至因为关税问题,美国历史上出现过总统和国会也曾打得不可开交。关税战不仅仅是中美之间才有的,欧盟与美国、墨西哥与美国、巴西与美国、加拿大与美国,甚至俄罗斯与美国都存在着关税战。小布什2001年刚上台的时候,与加拿大就木材打了很激烈的关税战。那么加拿大为什么和美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来又修订成《美墨加协定》,这并不是因为双方觉得不妥而谈判修订,而是因为有了关税战才需要去谈判从而形成新的协定。从这点来看,我们既有了横向的理解,也有了纵向的追溯。那么从美国国内议题的角度来看,仅仅围绕着关税战,我们就可以延伸出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再就是种族的问题。其实种族的问题在美国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非常政治的问题。在美国,凡是涉及到种族,其实比我们讲意识形态还要更加谨慎。所以我们国内研究种族问题的老师们做的其实相当不错的,比如原来我们美国所的几位老师做得都挺好的。但是大部分是从移民的角度来研究的,平权也有人研究,黑人也有人研究。那么我就提一个问题,美国少数族裔黑人作为一个社区族群(community group),它内部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我们现在没有人搞清楚。有一个美国白人教授就跟我讲了美国黑人内部是什么样的,然后她讲完她说,“其实我也不太明白”。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深入到美国黑人内部的community,我说的community并不是说他居住的社区,而是说黑人作为一个族群形成的community。我们在理解美国的时候,community是个非常好的词,因为不管是哪一个群体,它都有community culture,它都有community的特性,这个特性能让我们看清美国的方方面面。所以我觉得从美国国内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会发现很多研究还是空白的。邢来顺教授是研究德国的,他有一篇文章叫《19世纪旅美德国学者的文化民族主义关切》,这篇文章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它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了德裔美国人的心态和状态,而且是从美国社区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的。我们认为德国很强大,德裔也是白人,那么在美国肯定也应该是特别有地位什么的,其实不是这样子。两次世界大战后,德裔在美国的日子实际上是非常难过的,因为美国人对德裔特别不信任,甚至在有些地方出现“凡德裔即是间谍”的紧张气氛。那么我们国内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呢?我目前还没有看到深入相关研究。那么延伸到今天,俄乌冲突多年未决,俄罗斯裔在美国是什么状态?乌克兰裔在美国是什么状态?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跟历史、跟美国国内政治挂上钩了。比如乌克兰裔在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一定要出面庇护他吗?不一定。美国的宗教团体、民间团体他们会站出来。那么在国际政治领域,利用弱者的姿态来影响美国国内政治的这种现象就出现了,我们对这些有研究吗?很少有人研究,很少有人关注。实际上这都是从美国国内来看,我认为这些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我们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也就把美国给弄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