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在一篇谈中西文化小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个禅宗故事,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个禅学大师门前请求佛法 – 或者说“人生” – 真谛。坐下来后大师先给这个年轻人倒茶,茶杯满了之后大师继续灌注茶水,以至茶水满溢流淌在茶桌上。年轻人问道:“茶杯已满,为何大师继续灌注?”大师回答道:“是的。要继续灌进茶水,茶杯需要空。人的大脑也是这样的,如果脑子里装得慢慢的,那任何新知都是无法灌输进去的。所以,请问现在你的脑子是空的吗?”
这个禅宗小故事生动地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知识和智慧要进步,必须要懂得如何不断清空有限的大脑空间,即“虚怀若谷”。
固守既存知识如何阻碍人的理性认识的发展
当一个人抱着既存知识不放的时候,往往就难以学得新的知识。而不再能吸收新知,就意味着理性生命的退化甚至死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思想的态度 – 虽然中国从鸦片战争之后渐渐融入西思想,但总体的态度,一直是排斥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脑子中装满了老祖宗的“思想”。宗教信仰也是这样,一旦报定了一种信念,对其他信念和知识就只有排斥了。(这就是为何“宗教宽容”基本上只是一个空想,因为任何一个教派的信徒都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接受与其信仰相悖的理念的。)
人的既存认识不但阻碍人获得新知,还扭曲人的观察。大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看到了真实,但其实是看到自以为是的真实。笔者的一个亲身经历就很说明这个问题:某天我开车路过一个公寓大门,门前两旁的门柱上悬挂着两个煤气灯,灯罩样式精致典雅,深黑色的线条和灰色的石头的门柱形成强烈对比。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去拍一张照片。然而第二天去了之后,却发现煤气灯罩并不是“深黑”色的,而是深灰色的,和后面的石头并没有形成“强烈”的对比。但为何我之前会有这样的印象呢?细想之后,我发现这是因为以前煤气灯罩在我的印象中都是“黑色”的,所以在头一天开车一晃而过的情况下,我的“既定的认识”影响了我的观察,歪曲了事实。试想如果我在过去的经验中从来没有见过煤气灯,我应该不会有这个观察上的偏差。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国的成语“疑鄰盜斧”更是生动地体现了这个心理现象。由此,我不得不想,人在观察现实时,如果想要得到相对准确的印象,首先应该做的,是倒掉脑子中的那碗的水 – 既存的认识(或印象)。
既存知识不但像前面所说,阻碍新知的获得,扭曲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还导致对客观世界的曲解。对和自己理念相冲突的事实,封闭头脑的人一般会有意或无意地躲避,而在躲避不了的时候,往往就以自以为是的逻辑来曲解现实,从而确保自己既存认识的“合理性”。
这个现象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比如在人类历史早期,人的意识处于新生萌发状态,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都只能以自己有限经验和想象来解释,比如雷电是天公发怒,人病了是妖魔缠身,等等。而就是在现在科学无限发达的时代,人仍然在面对自己生疏的事例前动辄不懂装懂。作为一个慢性病患者,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人对医学无法解释的病症 – 甚至包括一些不治之症,如癌症等 – 皆认定为心理因素的态度就是一种主观态度,一种曲解现实,不懂装懂的态度。事实上,生活中心理问题严重身体却健康,而心理健康却不幸身患疾病的例子多了去,只是认定了心理决定生理,精神战胜一切的人,往往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些和自己“信仰”相反的例子(注:在此笔者不是说心理和生理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说心理因素被人一厢情愿地夸大了)。
智慧的进化规律之一 – 新陈代谢
好多人对智慧认识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其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单纯的“加法”,即:知道的信息和知识越多,人就越智慧。这种认识一方面导致在教育上“灌输型”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在个人认识上导致了封闭的头脑,因为它害怕“减法”,认为否定了自己的既存知识,自己的智慧“仓库”就会贫乏,自己就显得无知。然而我个人的观察告诉我,理性进化过程是和生命的成长过程一样,虽然离不开“加法”的积累,但更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新的进来,旧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