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生物工程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研究鸡的神经发育。老板人很Nice,不怎么管我,我居然养成了中午12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的习惯。这份工作的工资比研究生奖学金多了一倍,于是我便开始疯狂地买唱片,工作一年后家里的唱片数量就突破了500张。我最多时收藏了1500张CD,全是正版的,花了我一万多块。不过后来回国前卖了一部分,现在只剩下不到1000张了。
(我现在的CD架)
那时候我和广天他们还一直有联络,但因为没有互联网,只能写信。他的信经常是长篇大论,讲述了很多他对音乐的理解,读后很受启发。他还鼓励我多关心美国的民歌历史,因为那代表了美国左派的革命史。这些信我至今都保留着,算是文物了吧。
后来他出版了一盘磁带,名叫《张广天现代歌曲专集》。他给我寄过来两盘,我听了却并不十分喜欢,觉得他对很多歌曲的处理太港台化了。其实我对这些歌曲最初的印象都是广天自己弹吉它给我唱的,加上配器自然就变了味。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二手书店,我淘到一本迪伦传记,里面讲的好多关于迪伦的八卦故事都特别有趣,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和我以前读过的一本《滚石》出的摇滚乐历史书很不一样。这本书还涉及到了很多美国民歌的历史,我发现我对这段重要的历史实在是了解得太少了,好多事件和人物都一无所知。
广天的鼓励,再加上迪伦的传记,让我萌发了向中国歌迷介绍美国民歌历史的念头。我那时的想法是做一个广播节目,把我听到的迪伦和格思里等人的民歌介绍给国内的听众。我从来没做过这种事情,把它想得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找两本书读一读,再买一批唱片,挑几首代表歌曲,录成一个讲座式的节目,寄给国内电台播放就行了。
我那时年轻啊,居然就开始动手干起来了。首先我去书店买书,却发现关于美国民歌历史的书没有特别全面的,要么非常专业,只介绍某段时期或者某个风格,要么太笼统,只是附在摇滚乐历史书中,占据几个章节而已。搜索了一番之后,我意识到如果我想系统而又全面地介绍美国民歌史,必须自己动手整合资料。
读了几个这样的笼统的章节后,我又按照后面的推荐去唱片店买CD。我原本打算把重点放在60年代,介绍一下迪伦、贝兹、西蒙和加芬克尔等人的作品就完事了,顶多再加上40年代的格思里和西格。可有一次我按照某本书上的推荐买回来一张“卡特家族”(Carter Family)乐队的精选唱片,一听之下大为感动。她们的音乐一点也不先锋,一点也不深沉,一点也不另类,一点也不革命,但却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四溢。这样的音乐我从没有在任何电台听到过,绝大多数摇滚乐历史书也都没有提及,但却深深打动了我。
比如下面这首歌,我可以说是百听不厌,这首歌录于1928年,音质粗糙得不行,但它就像老电影一样,有一种极富历史感的美,特别让我着迷:
森林野花
我梳理着波浪般的长发
玫瑰是那么红,还有那美丽的百合花
爱神木上挂满祖母绿般晶莹的露珠
映着我的蓝眼睛充满光华
我要跳舞,我要歌唱
我要让每个人快乐,因为他就在我身旁
可当我从梦中醒来,他却已远去
我所有的爱也随着他消失在远方
他教会我怎样爱他,他也发誓爱我
他说他爱我胜过所有人
可我现在是多么难过,没有任何苦难比得过
他没有说再见,就离开了我
他曾那样爱我,把我比作他生命中的花朵
花儿开放着,伴随他度过困难的时刻
我多么想看到他后悔的那一天
他曾得到了一朵脆弱的森林野花,却又把她丢掉了
我每次听到这首歌,都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家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东西都是老祖宗在几百年前用过的,如今就这样原封不动地呈现在我面前,那种震撼难以形容。老音乐比老古董产生的效果更直接,好像老祖宗就站在我面前为我唱歌!
后来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我那种感觉。只有想象力丰富的人才会喜欢历史,因为历史留下的痕迹都太模糊了,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才能体会出那其中蕴含的惊世骇俗的美。
按照那张精选唱片的提示,我又去买来和Carter Family同时期的歌手Jimmie Rodgers的精选集,同样被感动得不行。这两张唱片一下子把我构想中的关于美国民歌历史的广播讲座往前又推了至少20年。
1995年秋天我回国探亲,临走前我把自己收集的所有民歌类唱片整理了一下,选择了100首歌曲,录成4盘磁带。我打算做一个类似“美国民歌100首”之类的节目,按照历史顺序,每介绍一首歌就讲一段历史故事。
没想到,4年不见,北京发生了惊天的变化,变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