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这些神话,为何不断创造“神话”? ·  昨天  
环球时报  ·  “中国机构霸榜前三,美国被挤出前十” ·  2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斜杠的时代,选择跨界 ·  2 天前  
扬子晚报  ·  公交站突发,2人死亡!刚刚通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

【夜读】吴莫愁:好好生活的第一步,是真心热爱它

人民日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01 22:05

正文



人民日报微信、人民日报微博、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网友,大家好!我是国际防艾公益明星志愿者,公益大使吴莫愁。今天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我们呼吁,零歧视,零艾滋,让我们“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那样的时刻,觉得自己陷入人生低谷,仿佛被全世界所抛弃。可我也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能够品尝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意人生?

所谓热爱生活,从来都不是一种勉强而来的形式,不是要求和对抗,而是在真正直面自己内心后,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与生活和解,与自己相遇,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90后青年所主张的态度,不悔过去,不畏将来。

今夜,让我们一起走进人民日报【夜读】,看看那些平凡的人怎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生活过成了一首歌。



1


单位附近有一家中式连锁快餐店,我经常去,不仅因为菜式干净,更因为那个大堂经理总给人带来好心情。

有天中午,我大概一点多才过去吃饭,站在收银台旁等餐,走进来两个顾客,其中一位女士指着墙上的招贴海报跟身边人小声嘀咕,“这家店好像是专卖鸡汤的。”

他本来在埋头整理前台,立刻抬起头洪亮地答:“我们的鸡汤是精选180天优质土鸡,用山泉水精心炖治,汤清肉白,绝对好喝。”

他的普通话并不太标准,带着浓浓的地方口音,执拗地朗诵着标准版的广告词,反差萌让人觉得真可爱。

那两位大姐估计被他的认真劲儿搞得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说,“那就来一个大份吧。”

“好嘞”,他兴高采烈地用麦克风对后堂呼麦,“请为两位贵宾准备一份大份鸡汤”。

在这家客单价平均20元的快餐店里,他执着地喊每一个顾客为“贵宾”。

这家店在一所中学旁边,中午的饭点非常忙。我观察过他好几次,无论多忙,从没见他急躁过,而且,坚持对后堂的伙伴们说“请”字。

他一边飞快收银,一边双脑开动布控全场: “现在后面是十四位顾客等点单,请行政部支援一位伙伴过来。”“一楼有两张桌子需要清理翻台,请二楼的伙伴下来支援一下。”“汤勺和筷子快用完了,请阿姨快一点送到前台来”……


有次我排队等餐,看他打鸡血似的指挥个不停,有点憋不住笑。他好奇地问我怎么了,我说,“觉得你好像个DJ啊,能掌控全场了,不错不错。”

“是吧”,他笑嘻嘻地飞快为我下单,“我再练练普通话啊。”

其实一年多前,我刚到这家餐厅解决午饭问题时,他才刚从学校毕业,只是个普通员工,主要负责端盘子擦桌子送外卖,因为普通话不够标准,甚至收银的机会都没多少。一起入职的还有两个小伙,明显俊俏灵活不少,但只有他一个人整天傻愣愣忙个不停。

很快,一个走了;过了段时间,另一个也不见了身影。他还是老样子,眼尖手勤嘴巴笨,对每一个老顾客都笑嘻嘻的。我眼见着他一步步升职,但没丢失那份勤快劲儿。

很多年轻人有一种疲惫,并不是身体上的奔波。年纪轻轻,浑身都是荷尔蒙爆棚后撒不完的野劲,再累睡一觉就好了。累的是心,对自我的认知不明,颠簸不定,忽上忽下,总以为到处都是机会,又总以为职场上“总有奸臣要害朕”。

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明白,每一种选择都会有两个答案,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选择,而是选择之前和选择之后的事。 如果你选择了,请尽量多地再“坚持一下”,因为所有的质变都需要量变;如果你还没有练就一双看透世事的慧眼,不如多集中精力做好手头事,专注的样子会更迷人。


2


有段时间,腰椎特别不好,经朋友推荐去了一家盲人推拿诊所。 诊所开在一楼临街的居民区里,据说已有十多年。老板姓戴,嗓音洪亮,皮肤黝黑,一脸高原红。我说是谁谁谁介绍来的,他立刻夸张地大笑,“小于啊,她现在升职了吗?她腰也不好,天天开会坐的,我就说她,想升职哪能光靠坐啊。”

我满脸黑线,这个老戴,还真是不认生。

趴在按摩床上一个小时,听他打了一个小时招呼,好像每个推门进来的客户都是多年的老朋友,东家长西家短,唠嗑个不停,一屋子热气腾腾的烟火气。

老戴手艺的确不错,我后来就常去。 有一次 我颈椎病犯了,路都走不成直线了,吐,去找他。他在我脖子后一摸,“骨头歪了”。我垂头丧气地在那唠叨,“码字赚钱太辛苦了,我不会一本书还没写出来,就脖子一歪死掉了吧。”他一边推一边跟我开玩笑, “你知道每年,全球非正常死亡率最高是因为什么?”


“地震?”


“不是。”

“战争?”

“那是意外。”

“车祸?”

“不知道吧,睡死的人最多。”

……

“所以,你天天瞎咋呼啥,都是小事。”

老戴小时聪明伶俐,他的视觉退化是青春期才来的,父母千金散尽也无法阻止儿子的一步步失明。他说自己小时很内向,是盲了后才解放天性的。后来上了中医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学推拿。 妻子漂亮能干,原来是他的学徒,爱上师父这股旺盛的生命力。


老戴 的眼病是基因问题,据说传男不传女,好在上天赐给他们一个姑娘。他眼神不好,但闺女从小到大学跳舞学画画都是他接送,最后变成闺女牵着他的手,两人笑嘻嘻地回来。

老戴这人很认命,接受命运的安排后,放轻松,在可能的范围里寻找小确幸。 他一个个解决着生活不断给他出的难题,把酸甜苦辣都看成人生常态,就算摊上天大的霉运也没一点霉相。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挺过去,然后,就真的都挺过去了。

每次钻进他那个小诊所,听着他洪亮甚至是呱噪的声音,我觉得被拾掇的不仅有歪着的脖子,还有一颗凌乱的心。


3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心理学实验,叫“伤痕实验”。


科研人员向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