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  昨天  
新华社  ·  四川筠连县山体滑坡,最新救援情况→ ·  2 天前  
南方日报  ·  就“破门亮灯”事件,官方致歉! ·  3 天前  
环球时报  ·  39名中国人获救 ·  3 天前  
新华社  ·  一飞机在菲律宾南部坠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斜杠的时代,选择跨界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09 12:3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曾云安在佛山陶瓷行业的经历、陶瓷行业的变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章提到了佛山陶瓷行业的寒冬、GDP增速倒数第一的情况,以及曾云安个人的从业经历和对企业创新、跨界发展、出海的看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佛山陶瓷行业经历寒冬

文章描述了佛山陶瓷行业由于房地产行业下行而陷入低谷的情况,以及曾云安作为从业者的感受。

关键观点2: 曾云安的个人经历

文章介绍了曾云安进入陶瓷行业的故事,以及他的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

关键观点3: 陶瓷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指出了陶瓷行业面临的挑战,包括与房地产行业的紧密捆绑、信息透明化、市场竞争等,同时也提到了陶瓷行业的机遇,包括细分赛道、短视频赛道、跨界发展、出海等。

关键观点4: 曾云安对未来的展望

文章提到曾云安对未来的展望,包括跨界发展、整合资源、出海考察等,他认为外面的世界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正文


外面的世界还有很多机会

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2024年,佛山的陶瓷从业者经历了行业的寒冬。由于房地产行业下行,与房地产高度捆绑的陶瓷行业也受到波及,一路向下。

“有家就有佛山造”,佛山的泛家居产业集群是全市两大万亿产业集群之一。2024年,随着包括陶瓷行业在内的泛家居行业陷入低谷,佛山的经济增速也放缓,前三季度佛山GDP增速在全国26座万亿GDP城市中排倒数第一。

曾云安在佛山陶瓷行业从业超过20多年,在头部陶瓷企业做过职业经理人,还自己创过业。他见证了这个行业最辉煌的时候,但也正亲历着这个行业最困难的时候。他和许多佛山企业家一样,生火取暖,等待春天来临。

以下是曾云安的自述:

“就像是印钞机”

我进入陶瓷行业的故事,说起来挺有意思。

我生于1983年,是江西抚州人。2000年,我从中专毕业,那时候碰上国家不包分配了,大家都说“东西南北中,要发财,来广东”,我就背井离乡,跟着一个远房亲戚来到了佛山,觉得这个繁荣的城市总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的一个前辈老乡在一家陶瓷企业工作,他和我说,佛山陶瓷行业的收入非常高,“只要入了行,一个月赚1万多元太简单了,这个行业是最好的”。我听得热血沸腾,也跟着进了陶瓷行业。

我去的那家佛山陶瓷企业,后来上市了。那家企业的理念比同行超前。当时佛山的陶瓷企业大多是“坐销”,没有什么品牌理念,但是那家陶瓷企业已经开始学习外资企业的做法,广招年轻人,先让他们在佛山总部做培训,树立对企业的认同感,然后把年轻人派到各地,让他们在地方精耕细作,去酒店、宾馆、房地产项目做推销。久而久之,这个小公司变成了大公司,又从大公司成为上市公司。

20多年前,佛山陶瓷行业发展得太好了,厂家就像是印钞机。这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市场需求大。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18号文件,将房地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包括陶瓷行业在内的建材行业发展。第二个原因是价格不透明。当时以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国外瓷砖特别贵,台资瓷砖品牌定位也很高档,我们佛山瓷砖就瞄准中档市场,即便是这样,因为成本低廉,利润仍然非常高。

那些年,佛山陶瓷企业的营销人员地位很高,他们每次出差到其他城市,当地的经销商、代理商都争先“讨好”陶瓷企业总部的人——因为瓷砖货源紧张,甚至还需要抢货。

打工打了10多年,在几家公司做过高管之后,我不想打工了,只有一个想法,“宁可睡地板,也要做老板”。2013年,我出来创业,开了一家贸易公司,搞过批发,也做过品牌,后来开始做个性化的定制,比如给一些连锁商业项目定制陶瓷产品。

佛山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佛山陶瓷业也是佛山制造业的支柱之一。摄影/张馨予

经历残酷洗牌

最近几年,佛山陶瓷行业在经历洗牌。

陶瓷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捆绑太深了。房地产行业下行,瓷砖的需求就不旺盛,产能却仍然巨大,所以产需极其不平衡。

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差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透明,陶瓷的价格已经被打穿了。20年前,大家装修新房时,瓷砖可以占装修预算的30%以上,现在,瓷砖只能占3%~5%的预算。

一些头部陶瓷品牌遭遇了重大打击。20多年前,陶瓷行业百花齐放,企业都在努力创新。但是随着房地产集采出现,整个生态链都被破坏了,因为房地产企业不需要陶瓷企业创新,他们只需要标准化、便宜的瓷砖,对陶瓷企业的要求是谁的账期长、谁垫的货款多,他就和谁合作。所以头部陶瓷企业比的是谁的胆子更大,谁给房地产企业垫资更多。房地产企业暴雷之后,这些头部陶瓷企业被欠了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活活被拖垮、倒闭了,这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

整个行业进入了残酷的洗牌阶段。但大家都不愿意主动离开这个行业,想着只要熬过这5年不倒下,自己就能胜出。

寻找突破

佛山陶瓷企业走到2024年,确实是各有各的命。不过,也是看各自有没有能力创新。

我们公司提前瞄准了细分赛道,维护核心客户,给一些偏商业连锁的企业做定制化产品。举个例子,比如瑞幸咖啡每年都要开很多门店,给这种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陶瓷产品,就不会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

陶瓷行业还有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布局短视频赛道。现在很多90后不愿意通过人际关系做生意,嫌应酬太累了,他们就走短视频赛道,在线上做创始人IP,给自己的品牌引流,也能把产品卖得很好。

这是一个斜杠的时代,所以我现在也不只是做陶瓷,我还跨界做卫浴、做铝塑板,2024年还跨界去做照明。陶瓷行业的一些老人,做了一辈子瓷砖,你叫他跨界做其他事情,他做不了,但其实现在的客户希望供应商自己能搞定很多产品,把供应链都整合起来。

2024年,我还一直在筹备出海的事情。出海是陶瓷行业的必然选择,有些地方的发展刚起步,我们把在中国的打法复制过去,可以实现降维打击。

为了出海,我在2024年专门加入了佛山网商协会,里面90%以上的人都是做跨境电商或者外贸的,我发现他们的状态和我们陶瓷行业的状态,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出海的一批人都是笑眯眯的,这坚定了我出海考察的信心。

现在中国的陶瓷行业不缺产能,缺的是订单。出海了,手上有了订单,也就有了筹码,就算自己没有工厂,也可以拿着订单和国内其他厂家谈判。

所以在2025年,我会继续振作,外面的世界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文中曾云安为化名,实习生刘羽樊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张馨予 [email protected]

编辑:徐天

运营编辑:马晓轶

推荐阅读

“非典型”陶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