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一直记得自己参加《新京报》面试时的第一个题目:如果有车祸是半夜发生的,没有人看到,让你去采访写一篇稿子,你该怎么办?
她说去找人,周围有小卖部或者固定建筑里有人。面试官说没有。她说扩大范围,继续找。面试官说也没有。她开始生气:“事情发生了,总有人看到,不可能像撒在地上的水一样消失,我想问总可以问到。”
做记者要很执拗。只是真正进了门,张寒开始知道荒郊野岭的车祸很多,有时连车祸地点都要找几个小时。她想起来自己的回答,继续找,碰壁,攻克。她相信做新闻“天道酬勤”。
做热线记者是这样,做深度报道是这样,偶然转入人物报道后仍然是这样,比如对药家鑫事件的报道。
张寒在讲座上分享自己寻找受访者的经历
2010年,药家鑫事件刚刚发生尚未发酵,只有当地媒体介入。张寒只身前往西安,药家鑫的父母也在这时连夜搬走。那篇稿子她“做得相当不容易“,尝试寻找药家鑫的父母、舅舅、外公、爷爷都无果,”几乎快把西安市翻个底,但是都没有找到。”
她又在百度贴吧上找到了一篇关于药家鑫的长文。她私信作者,没有回复。她通过朋友得知这位密友是个同性恋,拿百度ID去同性恋论坛上搜,私信,没有回复。她转向天涯论坛,在一篇“我想找个gay蜜”的帖子下找到了密友的QQ。
“为什么?我不知道,我可能会拿这个到所有大型论坛上搜。”
她写出了《从撞人到杀人——药家鑫的蜕变》,清晰、明快,但不缺少细节:“他的那双手,纤细、修长,天生是一双弹钢琴的手。没有人知道他握刀捅人的姿势。他的朋友说,‘他哪里像拿刀的人’。死者身上有8刀,致命的一刀在胸前。药家鑫杀了人。”
四年前,张寒又写了一篇《隐秘“大师”王林的金钱王国》。《新京报》独家,轰动一时。她把王林拉下了“神坛”,大师遮蔽的官商网络和利益链条瓦解。
王林从来不接受采访。张寒先到了江西,在王林居住的城市向当地媒体朋友打听。她被拒绝了很多次,后来干脆直接站到“王府”门口敲门,结果竟毫无阻拦进了大门,在金色的水晶灯吊顶下采访到了王林。
“在我的新闻生涯里,可能再也碰不到一个采访对象,如此赤裸裸地去谈论官员的利益、送礼、高利贷等潜规则。”她在事后回忆道。
当年面试的第三个题目,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正义感,反正我觉得很重要。”
记者是什么?她如今回答,“没有人能比记者更加堂而皇之、毫无遮拦地走进别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