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从先秦到两汉时期,“老”字一直是有实际意义的词汇组成部分,意指“年老的”。
《论语》中有载“(樊迟)请学为圃,(孔子)曰:‘吾不如老圃。’”孔子就是说“我不如老园丁”。《韩非子》载“老马之智可用也”,就是指年老的马匹。《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曾吐露心迹:“吾偿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就是说管仲自己有一位年长的老母亲。
孔子教学
转变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字本身的含义逐渐淡化,开始扮演名词前缀的角色,用于身份、地位、职业名称前,用来表示尊敬或者轻慢之意。
《搜神后记》写到“肉旁尝有贵族老爷”,就是尊称。《世说新语》又写到“何至做老婢声”,则是对下层人的轻蔑。有意思的是,因这一时期神鬼玄学思想发展,“物老成精”的思想深入人心,开始在《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中开始出现“老鼠”、“老狐”、“老鸡”等词汇。这可以被看作现代“老虎”、“老鼠”、“老鹰”词汇的源头。
唐宋是“老”字虚化为词缀的形成时期。
“老”字放在亲属称谓前,用来表示亲密。如“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晋书·郭奕传》)“书画奇物,老弟近年视之不啻如粪土也。”(苏轼《与蒲传正书》)这里“老”不仅表示亲密关系,还带有尊敬和自谦的味道。
“老王”、“老李”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以诗词用语平易近人著称的白居易就反复使用这样的称谓。“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戏赠元九李二十》),“老元”即是白居易昵称好友元稹。而在《梦亡友刘太白同游章敬寺》中白居易又写下“三千里外卧江州,十五年前哭老刘”,以“老刘”称自己好友刘太白来寄托哀思。
白居易与元稹
唐代的用法也传到了宋代。宋代人周烽在《清波杂志》中写到:“老米酷嗜书画,尝从人借古画日临拓,拓竟,并与真赝本归之。”这位把真画留下退回赝品的“老米”就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这种称法还被当时人用来称古人:“一谈收猘子,再说走老瞒。”(苏轼《甘露寺》)这里的“老瞒”就是苏轼称曹操的。
“老米”像
“老虎”、“老师”、“老婆”也是这时出现的。
动物前加“老”是表达恐惧、厌恶的情感,苏辙在《湖阴曲》写到“老虎穴中卧,猎夫不敢窥”,就是表达老虎的凶猛。
“老师”则是与“宿儒”相对,表达对教师的尊称。韩愈在《施先生墓铭》中写到“自贤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调”。
“老公”、“老婆”之称则源自口语的话本。北宋时期的话本《错斩崔宁》就写到“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
北宋勾栏瓦肆,是市民文学兴盛之地
元代以后,市民文学发展,口语俗语大量进入书面文字,人们熟悉的各种带“老”的词汇也纷纷出现:
“老哥烦你在此等候等候,替我到下处医了肚皮再来。”(元代话本《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那恶虎素日和老王(知县)极好,待弄个体面,谁想他翻了脸。”(明《聊斋里曲集》)
“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清《儒林外史》)
“有两个老百姓,撑着雨伞,跟在后头。”(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至此,丧失了独立的“年老”含义的“老”字出现在各种词汇中。而在唐朝以前,隔壁是没有“老王”的。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