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6年,游戏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诸如《Inside》、《Beholder》等反乌托邦主题的产品。
在类似的产品中,解谜游戏《Replica》(副本,中文版译为《指尖战争》)虽不引人注意,但却捧得了数个独立游戏大奖,并在Steam与App Store上分别获得了90%的好评及五星评价。
葡萄君体验了《Replica》的手机版本。它足够好玩,思辨也很深刻。更重要的是,它的形式非常有趣:当葡萄君第一次打开游戏时,干脆在主界面愣了几秒——
因为握在葡萄君手里的,就是一部像素风格的,处于锁屏界面的安卓手机。
葡萄君尝试拖动解锁按钮,随后游戏,不,这部手机需要输入锁屏密码:
几次尝试无效,手机只是产生了几次徒劳的振动。随后,开始陆续有新的短信发了过来:
但葡萄君不认识艾米丽啊?很明显,这是一部别人的手机。
葡萄君有些懵逼。有困难,找警察,于是葡萄君点开紧急通话按钮,拨打了110——而且居然拨通了!从通话内容来看,葡萄君扮演了一名被莫名关押起来的人:
于是电话被转接给了国土安全局,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在电话中出现,将葡萄君唤作汤姆,然后训斥了一顿。
短信记录?挂掉电话后,葡萄君将短信的预览拉了下来,看到了一些不完整的短信:
明天就是手机主人的生日?葡萄君回到锁屏页面,发现今天是11月4日,于是葡萄君输入了“1105”作为密码——解锁成功。手机的主界面显露出来:
(本文以下内容包含大量剧透,难免影响游戏体验,请谨慎阅读)
事实上,《Replica》最大的魅力便在于它的形式。游戏加入了安卓手机上常见的后退和回到主屏幕的虚拟按键,打开并进入游戏之后,玩家立刻就能按照本能操作。而在游戏前期,开发者便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玩家的本能行为,主导游戏的进展。
动画非常逼真
具有强迫症的葡萄君先点开了右上角有小红点的电话和短信,查看了许多条未接来电和短信通讯记录:
打开通讯录,可以看到手机主人的信息,以及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和联系方式。同时,点击右侧的拨号键和短信键还可以跳转到其他界面。在尝试拨号之后,不同的人物还会有不同的反应。
打开Music界面,可以播放不同的音乐,以作为游戏的BGM,而且播放进度条还可以滑动:
打开名为Search的搜索App,点击搜索栏,还可以浏览手机主人之前的搜索历史:
点开设置按钮,还可以开启定位服务、连接蓝牙,并顺带调节游戏的设置:
相册里有五张照片,一些照片还标有时间、地点、标题与相关的人,此外还有一个需要密码解锁的私密相册:
而在用手机承载内容的同时,《Replica》也把玩法嵌入到了手机里面。
按照剧情设定,玩家需要从应用商店下载一个名为“To Do”的时间管理应用,根据应用上面的任务,寻找证明迪吉是恐怖分子的证据,并用手指点击相应信息,将之发送至国土安全局。
刚开始的一些信息非常简单,通过简单的点开App即可完成。例如,手机主人,及其父亲、母亲和女友的全名和电话号码”均可从通讯录获得。
但随后,玩家便需要探索迪吉更加隐晦的信息,比如破解他社交媒体账号的密码,并浏览他之前发布的动态。一些解谜方式也十分贴合现实生活,当输错3次密码之后,社交媒体会跳出密码提示:
而在形式之外,《Replica》的内容细节也足够优秀:温柔的母亲,深沉的父亲,热恋的女友……种种人物形象都通过消息记录的细节一一表现出来,甚至在对方打字时,还能看到“输入中”的字样。这进一步增加了玩家的代入感。
母亲的短信
母亲一直在拨打迪吉的电话
这便是《Replica》的结构——它抓取了搜索引擎、播放器、社交媒体、设置等常用手机App的功能,模拟出了一个OS系统,重构了一部手机,并将解谜玩法和日常的App使用方式糅合起来,以此迅速增强玩家的代入感,并对世界观和角色产生移情。
在探索过程中,玩家会忍不住搜集迪吉的每一点信息,以构建出迪吉的全貌——他的基本信息?他的关系网是怎么样的?他过去一段时间做过什么事?而玩家对迪吉的了解愈深入,国土安全局也会透露出愈多的信息,完善玩家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伴随游戏进程的推进,葡萄君逐渐知道了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国土安全局称,为了搜查并消灭恐怖分子,他们将对公民的信息实施监控。法案颁布后不久,汤姆和迪吉就都被抓到了集中营里,被要求“收集证据起诉关在你隔壁的恐怖分子”。
在正统结局中,玩家帮助国土安全局为迪吉定罪之后,国土安全局履行了承诺,让主角“把衣服和电话拿回来,与家人团聚”,但主角背地里仍在为国土安全局服务——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带任何希望的反乌托邦结局。
而在正统结局之外,《Replica》也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一些选择会使游戏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甚至进入不同的结局。只有完成所有分支剧情,看到十几个的结局,你才能窥得《Replica》希望呈现的各种思考,这才是这款游戏的精华所在。
例如当葡萄君多次挂断国土安全局的电话,国土安全局会恼羞成怒地发送威胁短信:
随后,主角会被扒光衣服,最终招认虚假的罪行——这反映了审查制度背后公权力的暴力与无理;
在游戏过程中,国土安全局会警告主角不要拨打或接听任何人的电话。玩家也确实可以拨通很多人的电话:
在拨打迪吉母亲的电话之后,国土安全局会指控主角接触恐怖分子的家人,并判处其5年有期徒刑——在没有限制的公权力之下,同情格外无力,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而在拨打迪吉好友的电话后,好友却并不信任主角,并相信这个国家的宪法和执法底线——这或许是开发者对现实的讽刺。
在葡萄君看来,ENDING 5最为精彩:迪吉的社交媒体上有一则新闻报道的动态,仔细阅读,会发现下面留了记者的电话号码:
如果在开启手机定位的情况下拨打这个电话,那记者就会找到监禁的地址。
理所当然地,国土安全局监听到了这通电话:
好在集中营最终被媒体和警察发现,虽然不一定能获得自由,但主角和迪吉迎来了正式受审的机会——这体现了制作者对媒体第四权力的美好愿景,也是唯一带有一丝希望的结局。
除了多结局之外,游戏还在二周目里添加了新的内容:国土安全局还会要求玩家依照法律,为每条违法行为定下详细的罪名,以期让所有罪名叠加起来,让迪吉被判处终身监禁:
安装Email违反了互联网安全法案,要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举办音乐会被称为策划或参与非法集会,要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种种罪名自然荒诞,但为了推进游戏进程,玩家偏偏还要绞尽脑汁地将之与迪吉的举动一一对应。这种感觉简直如同被喂了一口狗屎,葡萄君觉得自己像极了浑身赤裸,被关在集中营里的汤姆和迪吉。
而在葡萄君看来,《Replica》常规剧情中最精彩的翻转,在于当自己愈发同情迪吉,甚至为了迪吉不惜违反国土安全局的禁令之时,国土安全局轻描淡写地扔了一枚重磅炸弹:
“ 迪吉在你的手机里可是挖出了不少猛料。起码有十条叛国行为。
这一结果看似荒诞,但足够符合逻辑。当信息安全和人生自由得不到保障,诬陷他人成为唯一的生存办法,大部分人便只有作恶一途。这也是囚徒困境的重现。
《Replica》的制作人曾在采访中表示,他希望每个玩家都“感到内疚和羞愧。”
总结起来,《Replica》的形式足够巧妙,内容也足够丰富。审查制度、国家权力、言论自由等要素被开发者通过各种方法架构起来,彼此碰撞,既保证了剧情的流畅可信,又保证了观点的传达。
而更可贵的是,这些反乌托邦作品中常见的,甚至已经符号化的桥段,在《Replica》特有的形式之下更进一步,表达了对手机、社交媒体、个人隐私和窥私等元素的思辨。
站在主角汤姆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捡到一部陌生人的手机,你会怎么做?
你会不会下意识地,尝试输入数字去打开对方的锁屏?
更进一步,你会不会查看各种App,浏览他的人生轨迹?
你大可以为自己辩解:“我是为了找他的联系人,归还这部手机”,但这种窥私欲始终隐藏在人性当中。当葡萄君费劲千辛万苦,解开了一个相当精巧的谜题之后,国土安全局发送过来一条短信:
“ 我们没给出任何提示你就找出密码来了。挺积极的。窥探他人手机里的秘密是不是还挺刺激?从现在开始,记住你是在自愿发掘这部手机的信息。没人强迫你。
而若站在迪吉的角度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之下,手机几乎是每个人的第二个人格,第二张面孔。如果一个陌生人捡到你的手机,他完全可能通过蛛丝马迹破解你的密码,然后探索你的关系网络、人生轨迹甚至内心世界,最后比朋友更加了解你。这其实是对信息安全的反思。
顺着这条思路继续探索,《Replica》还提供了两个最为深刻,也最符合“Replica”(副本)本义的结局,以此表达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批判和反思。
在游戏开始界面,如果玩家输入隐藏在游戏过程中的另一则锁屏密码(解码过程非常麻烦),屏幕就会出现《黑客帝国》的桥段,要玩家在“蓝药片”和“红药片”间做出选择:
在选择蓝色药片之后,汤姆会回到日常生活当中,过着自己习惯的日子:
“ 他回到了日常生活当中,他依然会将自己的数据备份到云端的大数据中心去,照旧使用着信用卡,手机的GPS定位也还是开着。选举期间,汤姆的Timeline应用上出现了与他的政治倾向匹配的新闻。汤姆还通过在线商城的广告发现自己姐姐怀孕的秘密。汤姆很满意这种生活。他难以想象没有大数据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他热爱大数据!
而在选择红色药片之后,汤姆会醒过来,发现迪吉、迪吉的女朋友和父亲都在自己身旁。
随后,汤姆从梦中醒来,但似乎也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 汤姆从这个稍微改变的梦中醒来。他出门的时候会故意将手机留在家里…只是偶尔。他偶尔会搜索着毫无意义的名字,点击着滑稽可笑的广告。他不再使用信用卡,而选择使用现金。并且下载了安全浏览器。他时常会想起那一天,“副本”尝试接管数据的那一天,11月5日,哪些画面似乎还鲜明地浮现在眼前。
在葡萄君看来,这才是《Replica》最为普世,也最具批判性的内核。因为我们的生活,似乎就是两个结局结合的产物:
我们每天产生无数的数据,并任由他人和商业机构从中窥探我们的隐私,监控我们的生活。
我们被包裹在固定的信息茧房里,在社交媒体算法和机制的帮助下,只浏览自己想看到的资讯,对另外的事情充耳不闻。
我们无法窥得世界的真实模样。在这个世界中,数据才是个体源生的形式,肉身只是产生数据的机器。
在夜深人静,放下手机的时候,我们偶尔怀疑,偶尔空虚,偶尔沮丧。但只要醒来时再度拿起手机,脑海中就只余恍恍惚惚的怅惘,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于是我们继续点开手机,滑动手指,在网络中暴露自己,窥探他人,如鱼得水,娱乐至死。
承认吧,我们不过是一个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