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办的“2024 年中国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4”
在羊城广州隆重召开。本次盛会汇聚了国内外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巅峰对话等形式,共同探讨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展现出中国肿瘤学界在创新驱动下的蓬勃发展态势。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
“肿瘤创新专题会”聚焦于肿瘤药物开发、临床转化医学、数字化技术与肿瘤临床诊疗
等多个主题。
肿瘤创新专题会大会主席团由
徐瑞华教授、马军教授、徐兵河院士、张泽民院士、秦叔逵教授、何建行教授、张力教授、江泽飞教授
等肿瘤领域顶级专家组成,阵容强大,彰显了大会的学术高度和影响力。
会议伊始,
徐瑞华教授
和
徐兵河院士
发表精彩致辞。
徐瑞华教授
指出,尽管肿瘤治疗仍面临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但全球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和业界同仁正在齐心协力改变人类的命运。中国肿瘤学已进入蓬勃发展时代,在全球的地位日益凸显,未来将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鼓励大家携手共进,开创新篇章,为临床肿瘤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贡献力量。
徐兵河院士
表示,肿瘤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传统手术、化疗到当前的靶向和免疫治疗,不断创新延长了患者生存。他强调需要持续创新,并紧扣“健康中国2030”愿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在肿瘤“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各方面需要推进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此次专题会深化对肿瘤的了解,提升诊疗水平,推动成果转化,造福更多患者,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大会共设三个篇章,分别为
“创变之心·共研未来”、“相愈临床·使命共承”
和
“智领前沿·共潮新生”
,涵盖了肿瘤药物研发、临床研究、精准诊疗、患者安全管理等多个关键议题,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全方位、多角度的肿瘤创新盛宴。
本次报道重点对第一篇章学术内容进行详细报道
。
大会第一篇章由
马军教授、徐瑞华教授
主持,聚焦于肿瘤微环境解码与调控、前沿靶向治疗策略以及消化道肿瘤药物研发等议题。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院士
发表了“从解码到调控肿瘤微环境”的精彩演讲。张院士首先回顾了肿瘤研究思路的转变,从传统的Bulk组学分析到如今的单细胞-空间组学分析,这一转变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免疫细胞,它们的功能状态和相互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研究对于不同癌症类型之间免疫细胞的异同以及如何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角度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等问题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张院士团队对多种肿瘤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他们发现并鉴定了多种肿瘤特异性细胞类型,如LAMP3+ DC、肿瘤相关NK细胞(TaNK)以及肿瘤相关非典型B细胞(TAAB)等,其中TaNK细胞通过ANXA1抑制macrophages的抗肿瘤功能,TAABs与患者的预后、免疫治疗响应密切关联。这些细胞类型未来或可用于辅助患者分子分型或者指导制定治疗策略。张院士团队还对结直肠癌(CRC)的肿瘤微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构建了人类结肠直肠癌综合单细胞图谱,并基于肿瘤微环境细胞异质性建立了CRC患者分类新体系,有不同TME特征的患者被分至6组。研究发现,不同TME免疫亚型的肿瘤利用不同的免疫逃逸途径。张院士表示,基于肿瘤微环境细胞异质性规律的患者分类新体系,有望在泛癌种水平上得到应用。未来,通过深入研究肿瘤特异性细胞类型,并针对性地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Louis Vermeulen教授
在题为“直击癌症核心”的演讲中指出,癌症是一种进化型疾病,基因组改变的数量会随着肿瘤发展不断增加,并呈现出特异性顺序。癌症的异质性带来了治疗挑战,例如每个CRC约有80个突变,其中约有15个是驱动突变,且癌症之间的突变重叠非常少。随后Vermeulen博士介绍了他们团队在靶向癌症中最高频突变的通路,即RTK/RAS/MAPK通路和KRAS、PIK3CA等关键致癌节点药物研发方面的进展。KRAS G12C抑制剂Divarasib在治疗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经证实的ORR 53.4%,中位DoR 14m),在CRC中Divarasib与抗EGFR抗体西妥昔单抗联用展现出相较单药KRAS G12C抑制剂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对于人类癌症中第二常见的突变致癌基因PIK3CA,Vermeulen博士介绍了高效、高选择性PI3Kα抑制剂Inavolisib。Inavolisib能够特异性降解突变的PI3Kα,从而实现更强、更持久的靶标抑制。临床前研究和I期临床试验数据均显示,Inavolisib单药治疗PIK3CA突变肿瘤安全有效。此外,PI3K和CDK4/6双重阻断可避免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性,Inavolisib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治疗PIK3CA突变、HR+、HER2-乳腺癌的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PFS,该联合方案有望成为此类患者新的标准治疗选择。此外,Inavolisib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联用治疗其他类型肿瘤的临床试验也在积极开展中。
激素依赖性癌症(如ER+乳腺癌和AR+前列腺癌)是谱系成瘾性的一个关键范例,最后Vermeulen博士介绍了Giredestrant作为ER拮抗剂在ER+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宏博士
进行了题为“消化道肿瘤药物的发现之旅”的专题报告。沈博士首先指出,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费用昂贵,从分子靶点发现到候选药物挖掘再到最终药物上市需经历漫长的过程。消化道肿瘤在中国存在的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沈博士以肝癌为例,阐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PD-L1/VEGF、TLR7、YAP/TEAD和cMET-ADC等多个方面的探索。
免疫时代针对肝癌的治疗尝试主要有两种:获得性免疫和先天免疫的探索。在获得性免疫探索方面,抗PD-L1抗体阿替利珠单抗能够恢复抗肿瘤免疫,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则可以使肿瘤血管结构正常化,增加T细胞在肿瘤内的浸润,并降低免疫抑制细胞的活性。III期IMbrave150研究证实,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作用模式可实现“1+1>2”的抗肿瘤效果,显著延长了全球和中国亚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mOS分别为19.2m和24m。在先天免疫探索方面,沈博士重点介绍了TLR7激动剂RO7119929。TLR7激动剂能够模拟病毒感染,激活先天免疫细胞,进而协调适应性免疫反应,最终达到抗肿瘤的效果。RO7119929作为一种肝脏特异性前药,能够在肝脏中被优先激活,从而降低全身暴露,提高安全性。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RO7119929在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
在靶向时代实体瘤治疗尝试方面,YAP/TEAD抑制剂是未来肝癌等肿瘤治疗的新方向之一。YAP作为hippo信号通路中的致癌基因,其与TEAD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YAP/TAZ靶基因活化与KRAS G12C抑制剂耐药密切相关,TEAD抑制剂联合用药可克服KRAS G12C抑制剂的体外和体内耐药。此外,传统的cMET ADC平台在靶点表达、稳定性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而TMALIN ADC平台具备多重优势,如涵盖低至高表达靶点、高亲和力、增强了系统稳定性,助力实体瘤治疗领域新一代ADC的发展。
沈博士在总结中指出,基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针对消化道肿瘤研发的突破或全新的研发方向。创新分子模式(前药、ADC、环肽)和联合用药(T+A)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大会还特别设置了“巅峰对话”环节,由
徐瑞华教授
主持,
徐兵河院士、张泽民院士、何建行教授、张力教授、沈宏博士
围绕“
目前新药研发领域最有前景和希望的肿瘤创新疗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整合临床和科研的工作以惠及更多患者?
”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肿瘤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徐兵河院士
指出,新药研发领域的肿瘤创新疗法,如免疫疗法、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和靶向治疗正在蓬勃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和挑战。其中,组合疗法及其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先进诊断技术对精准治疗的支持尤为关键。肿瘤创新疗法不仅要关注肿瘤的治疗效果,也更加重视患者生活质量,强调临床价值导向和患者感受。
张泽民院士
谈到,肿瘤治疗方面最有前景的依然是免疫治疗,尽管其面临较大挑战。目前,过于关注特定靶点和检查点抑制剂,忽视了其他免疫逃逸机制和不同类型患者的需求。他强调针对不同患者的免疫微环境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而患者分型和药物匹配是当前的挑战和机遇。广泛关注新的靶点而非均蜂拥在已有的靶点上,结合患者分型,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沈宏博士
建议在肿瘤治疗中采用灵活的“case by case”策略,根据不同类型肿瘤和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当前的主要机遇在于基础研究/技术平台的突破,使原本难以成药的靶点(如KRAS)有了新进展,如小分子新药、特异性疗法、个性化癌症疫苗等。挑战方面,靶向治疗面临继发性耐药问题,可通过联合用药寻找答案。免疫疗法则存在缺乏精准的生物标志物指导的问题。未来需深入分析患者的个体差异,并选择合适的药物。
何建行教授
指出,整合临床和科研工作需要实现深度融合,避免两者脱节。通过交叉融入,让临床医生参与实验室研究,实验室工作人员深入临床实践,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此外,新药研发也面临多个关键环节的挑战,如技术开发、临床试验、审批等,需要政策支持和多方协作。当前,国家创新政策和年轻人的热情为此提供了良好基础,但进一步的沟通和协同仍是关键。
张力教授
表示,整合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最佳方法是大力开展临床研究,这不仅对临床医生有益,对患者也至关重要。他分享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经验,数据显示参加临床试验的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长于未参加者。尽早接受创新药物和治疗模式有望使患者受益匪浅,因此开展临床试验是造福患者的重要途径。最后张力教授强调了肿瘤微环境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单纯关注肿瘤细胞而忽视微环境的传统方法存在局限性。通过转化研究,可以及时更准确地预测治疗效果和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