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最近看到你在画自己的成长故事《自由的鸟会飞》。是新书的计划还是灵感突发的短篇创作?怎么突然想到要画自己的成长故事呢?画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之前画别人的故事(以及创作故事)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寂地:《自由的鸟会飞》完完全全是很自我的任性创作,没有约稿也没有计划。但我心里有很多回忆,觉得把它们分享出来,也许可以鼓励到一些人,更觉得,去面对自己的回忆,尤其是不愉快的那些,是一个创作者必须做的功课。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走入真正的深度创作。
画自己的故事会面对更多的素材和回忆的细节,一样也需要去寻找到一条真相的脉络,不迷失在无意义的琐事中。另外还要面对一种很难为情的感情。我的故事一向都很真诚,有时也会自问,我是不是只是沉迷在一种自我同情里,还是真的要分享有用的经历?
总之,既痛苦,又有趣,还唤起了很多回忆。是很棒的感受。
Q:你提到印象里的妈妈是“无所畏惧”的。听说你很“自虐”,恐高就去登山,自闭就强迫自己交际。是不是因为给自己设立目标想成为这样的人?给自己的勇气打分,0-100,能打多少分?经历这些之后,心理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寂地:50分吧。设立这个目标大概是因为母亲的去世让我明白,人生真的很短暂,不想因为自己没有勇气错过了一些很美好的事。艰难的攀登,和山上的风景,是密不可分的。直接抵达山顶,是不会有克服恐惧爬上去的那种快乐的。
做这些事其实还是希望自己在画画,创作时,也能不局限在熟悉的方式里,去克服自己的弱点,一点点的取得进步吧。
Q:用三个词描述自己,会用哪三个词?用三个词描述自己的画呢?
寂地:我不知道怎么用三个字描述自己,我希望是:寻觅,自省,向上。我的画,大概就是:温柔,怀念,悲伤。
Q:听说你是“绝不拖稿的作者”?会给自己制定非常详细的工作计划吗?没按时完成的话怎么办?
寂地:答应了约稿,就意味着要对约稿的人负责。否则会影响很多人的工作,我不喜欢给其他人带来麻烦。商业合作类的,我会制定好非常详细的时间,方便合作方,也避免自己的创作脚步被打乱。
但我个人的创作,会反复推敲,修改,不去管时间安排。在完成之前也不会告诉出版社,免得被催稿。但会确保每天都有专注投入的工作,耐心地慢慢完成。比如《我的路8:星辉谷》我计划一年完成,最后用了四年。丢掉了几百张草稿,可我自己一点也不着急。在这个过程中我推翻了很多次故事,从头再来。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新东西。
Q:从6开始,故事人物有了眼神和表情。到了《星辉谷》,以及最近的作品,画风和故事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感觉到你更愿意用画面表达情绪了。在这个打开自己的过程里,最辛苦的是什么?
寂地:最辛苦的是确认一个界限。确认哪些是没有用的负面情绪,需要自己消化或者幽默的表达,哪些是值得被转换成故事的。还有就是要从自己习惯性的不自信中解脱出来,大胆的去画。不依靠功底,不依靠技巧,而是用最初的真心去画。
Q:《我的路》再版后每本你都创作了再版短故事。风格上其实比《星辉谷》更冷峻。重新看过去的画是这样的感受吗?
寂地:这些短篇故事其实都是对那个时候心情的一个总结,一个点题的小故事。想让大家在看完一本书后,再看到这个故事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像吃完一道甜点后来杯咖啡,然后敞开心扉谈谈的感觉。
Q:
画风改变,对观察事物的视角有什么样的影响?
寂地:其实我不觉得自己的画风有改变呐。只是取得了一些进步后,题材更广泛了,大家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在过去几年我真的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不过现在觉得未来的自己将渐渐进入成熟期,会朝着一个方向,去挖掘自己创作的深度,形成更强的个人特色吧。
Q:
画画的时候会听音乐吗?创作的时候,先有文字概念还是先有图像?
寂地:完成构图深入的时候看心情,可以听一些纯音乐。但创作的初期什么也不会听,有时会戴上耳塞,手机也丢到一边(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好习惯)。一般来说,我是先写文字脚本,一边写,脑子里也会出现一些画面。文字我会在电脑里写好打印出来,然后再继续涂涂改,画画写写,把一个脚本修修剪剪,搞得破破烂烂后,差不多可以开始画了。
Q:
有没有白纸恐惧症?没有灵感的时候会做什么?
寂地:没呢,给我一张白纸一支笔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乱画起来。我喜欢白纸。
大家对灵感的误会真的太深了。职业创作者不会有了灵感才创作,灵感是他们天长地久都在收集的东西。不画画的时候,读书,看电影,发呆思考,旅行,都是在积累灵感。
只是,有时候会出现卡壳,无法理清思路的时候。这样的时候,可以带着疑问离开工作台,去散步,读书,发呆或者找人聊聊。然后再回来,就能找到问题,继续下去。
Q:
创作过程中最大的负能量来源是什么?怎么疏导?画画最让你开心的是什么?
寂地:是自己脑子里有时候会有个声音说:“你画得烂透了!你写的什么鬼玩意儿。”我会跟它说:“闭嘴!”有时候我也会跟自己说:“慢慢努力,要有耐心。”
读一些画家文学家的传记,发现他们创作得很痛苦的故事还蛮有帮助的。创作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和自我怀疑抗争的过程。没关系。
画画很像是我在追逐自己心里忽明忽暗的闪光,当我抓住了它,把它呈现出来时,我自己也得到了提升和成长。而我的画被观赏,让我真的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Q:
铃木光司说过这句话,说花美就会有人说“也有不美的花”。预想到会有这种抱怨于是写“既有美丽的花也有不美的花”。这已经是废话了。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文字称不上表达。表达需要勇气 。你怎么看待“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种想法?
寂地:谁在乎呢?巴比伦塔的故事早就说明了人和人用语言本来就很难达成相互的理解。如果被理解了,真的会心怀感激感动不已,但我们凭什么要自大的觉得,自己说的每句话都要保证别人不误会呢?再说,有时候误会也能让人看到事情有趣的一面啊。
Q:
旅行了不少地方,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寂地:最喜欢尼泊尔安纳普纳大环线的徒步。因为这是离自然最近,最艰苦,自己一步步走过去的路程。也最美,最壮阔。明白了生命的另一种广阔。
Q:
被读者感动过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寂地:很多读者对我来说,都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还有一些读者因为我的书彼此相识成为好朋友,和大家有很多美好的故事有些读者很小的时候就来我的签售会,然后一点点长大,后来带着男朋友来签售会,男朋友变成了丈夫,最后带着孩子来我的签售会。他们的支持一直让我觉得很温暖,感谢这么多年大家的陪伴。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