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总导演、“资深吃货”陈晓卿在《至味在人间》里写道:
小时候回外婆家过年,那是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子,尽管山清水秀,但很穷。
不过,春节前,村里家家都会做两样东西,一个是年糕,一个是腊肉。年糕磨好摔打成条,码在缸里,灌满“冬水”(立春前的水,细菌少),随吃随取,一个冬天都不坏。
腊肉是肥膘肉,几乎没一点儿瘦的,用大量粗盐腌制,挂在灶台上方。
炊米饭,切几大片手指厚的腊肉,和米粒一起蒸煮。
吃的时候,外公负责分配,一般每人只能分到一片,极咸,用锋利的门牙,咬下薄薄的一小条,就足够送一大口糙米饭。
用外公的话说,腊肉不仅“下饭”,而且“杀馋”。
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大都经历过物质单调匮乏的年景,基因里有对脂肪类食物的天然好感。
如果很多天不沾荤腥,日子过得寡淡无比,我就会回忆起外婆家的腊肉,那种口腔里让人目眩的缠绵,以及细小颗粒状的油脂在牙齿间迸裂的快感。
陈导提到的腊肉,估计勾起很多人肚子里的馋虫。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
跟腊肉有什么关系呢,听听就知道了。
原来,从今天开始,就可以腌制带着儿时记忆的腊肉了。小雪过后就是大雪了,大雪又有什么习俗呢。
让
『说给孩子听的二十四节气 』 来告诉你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
二十四节气已纳入中小学语文课程,
引领孩子们开启认识自然万物的感知。
《说给孩子们听的二十四节气故事》音频专辑
,由三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80后中文系辣妈共同完成。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介绍二十四个节气的特点。
三位妈妈有着多年的海内外汉语言教学经历,尤其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希望用最真的声音,跟爸爸妈妈们一起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承载了我们数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吃饭、穿衣到劳作、养生。
本课程针对每一个节气,撷取有趣的节气习俗或传说进行详细的讲解,给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打开二十四节气宝库的大门,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亲子互动中感受节气的变化,明白时间的意义,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如今,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学生课堂
,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二十四节气”,又怎能不了解呢?
聆听二十四节气故事,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让传统智慧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精致,更加有趣。
· 亿课精品课程推荐 ·
24
个最接地气的节气故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