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读书 · 琳小柒
来源 |
樊
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一个人在屋子里寻找着什么,诺大的房间空无一物,有的只有手电筒散发出的微薄光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个房间,就像是人的大脑,看似能装万物,可实际上却将一个人困守其中。
当我们认可某件事或某个观点时,它们就会封锁在自我认知的房间中。
可越是徘徊在自己的房间里,越是深陷认知的迷宫,无法自拔。
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知道知识在哪里,远比持有知识更重要。
网络上曾讨论过这么一个话题:如今社会,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最讨厌“爹味”说教的人,他们脱离实际,喜欢高高在上的说教,却对别人没有实质性帮助。
所谓“爹味”说教,其实就是一种好为人师的“大家长”的思想。
他虽是万家村的书记,却总是拿自己的身份压人,用自己过去的认知来教育人。
王庆来不满土地赔偿款,想找他理论,可他却以长辈身份教训王庆来,动手将他打伤住院。
在万善堂的认知中,晚辈不能让长辈难堪;村庄里的矛盾不能闹出村外;哪怕领导错了也不应该主动道歉。
其实,人们之所以讨厌万善堂,不仅因为他混淆人情与法治的界限。
越是感觉自我良好,就越难正视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最后反倒把路越走越窄。
很多时候,局限一个人发展的不是环境,不是能力,而是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
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就会大幅增加。
同样,若一个人认定一件事,那么这个看法便会根植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于是看那人走路,像偷斧子的;脸色,像偷斧子的;说话,像偷斧子的;无论干什么都像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找到了丢失的斧子,就觉得邻居的行径不像小偷了。
因为很多时候,影响我们判断的,不是经验和证据,而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自以为是”。
大多数人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宁可接受偏见掩盖真相,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偏见。
人往往如此,一旦认定事情是什么样的,就会顺着这个思路继续下去。
当然,村民们并不是丧心病狂,他们只是被固有认知蒙蔽了眼睛。
村民们都认为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但这种判断大多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意识。
真相对于他们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他们更相信自己心中的“正确”。
所以,自以为是的人,也就意味着永远看不到真理,永远困于自己认定的“真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指责别人;最难做的事,就是认清自己。
生活中,人们易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只在乎自己知道的事,从而丧失了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这样就会使自己产生过高的优越性,导致自己的认知失衡。
若一个人只在自己的房子里思考问题,只会让自己自信感爆棚、盛气凌人,从而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有时候,出去走一走,见一些人,经历一些事,反而能更完善自己的人生观。
他们不会闭门造车,而是博观而约取,让自己的思想不断成长进步,从而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所以人有时候不能太想当然,世界之事远远要比自己所思所想的还要丰富。
人这一生,应该保持清醒的认知,别太放纵,也别太自满。
认清自己而真实的活着,远比不切实际的自以为是更重要。
很多时候,清醒与理智能让我们不纠结事情的表象,而是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人生是一个走窄门的过程,若停滞不前,三观与认知便会变得狭隘,固步自封。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让自己的思维不断迭代,让自己的认知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和进步,必将会带来更多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有一句话这么说:“所谓视野,就是你永远不可能跟瞎子谈论色彩;所谓格局,就是你永远不可能和矮子谈论天空。”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取决于他所站的高度所以想要人生之路与众不同,就要登更高的山,浏览更壮丽的风景。
把探索当习惯,把改变当常态,在一点一滴的前进中,刷新习惯性认知,才能摆脱陈旧的束缚。
如此,才会拥有灵活的思维,和更开阔的眼界,在这个日新变化的世界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中央车站的一个储物柜里,居然住着一群外星小人,他们信仰的光明,不过是人类手表照出的光。
主角觉得这些外星小人们住在储物柜里,太可怜了,可同事随即踢开了另一扇门。
外面景象让人惊叹不已,原来人类也只不过是生活在“储物柜里”的小人罢了。
这虽然只是电影,可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不也是一样,困守在自己认知的房子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视萤火如明月,觉山丘似巍峨。
可人生不该是这样,认知与思维不应该被局限在此时此地。
唯有见过世间万物,才知自己渺小;只有走过世间繁杂,才知真理无穷。
若喜欢袋鼠的文章,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