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马上办|健身房突然关闭 卡里的余额咋办? ·  13 小时前  
新北方  ·  韩国棋院决定变更争议规则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好文荐读 | 黄牧航:校本课程开发,家乡没有历史文化名人该咋办?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2-02 00:00

正文

本学期给研一的教育硕士上课程论的课,讲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时,我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历来存在本土化与学科化之争。本土化的一派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应该放在收集本土资源、宣扬本土文化上,课程的体系脉络都应该以本土资源为核心;学科化的一派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应该放在深化学科理解和跨学科融合上,本土资源只能充当调味品,起着激发兴趣和补充一定的课程资源的作用。这时候有学生问我,她的家乡没有什么历史文化资源,没有著名的古迹遗址,也没有出过文化名人,那么校本课程还能够开发吗?

我跟这位同学说,家乡的概念有大有小,你可以把一条村庄视为家乡,也可以把村庄所隶属的区镇、城市视为家乡。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一个城市里完全没有历史文化资源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一定非得依赖名人文化资源,我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产、繁衍生息,这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连绵不绝的社会生活史。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都值得我们去爱护和爱戴,家乡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记忆。我推荐她阅读我最近刚读完的一本书《九十自述:我就是个乡下人》(郑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版)。



该书是上海著名报人、作家郑重在八十八岁时定稿的长篇回忆散文。郑重的家乡是安徽省宿县大郑家村。这是一个几乎从未出现在文字历史里、没出过一个大人物的普通乡村。按照作者的描述,“大郑家虽然是‘大’字当头,但没有宗祠,没有祖谱,也没有家谱,所以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村庄。居住在这里的郑氏,什么时候又从什么地方移居迁徙而来,都无从知道。……同为郑氏,彼此还有远近亲疏,但没有族谱和家谱,在哪一代是同宗共祖,也都无法知道,彼此的关系只是代代口头相传而已。在大郑家村,既没有名门望族,也没有书香门第,识字的人很少,在我之前,没有现代学校,村子里有一所私塾,也就是七八个学生,老师的水平只能教教《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课本,对《论语》也只能读文识字,无法讲解,所以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看看流行在村间的绣像唱本写信作文就是很难的事情了。”(第1—2页)



该乡村虽然地处淮北大平原,但与世隔绝的程度从一件小事情就能突出地反映出来:“我渐渐长大了,问过一些还在世留有小辫子的老人:留小辫子和清朝皇帝的关系。他们回答说:天高皇帝远,我们留小辫关皇帝什么鸟事?想留就留,想剃就剃。也有的人把小辫剪掉,因为感到不习惯,头上少了点什么,所以又把小辫子留了起来。看来对小辫子的留或去,有学问的人和农民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释。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今天再也看不到谁留清朝的辫子了。清朝乃至清朝灭亡后的辫子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并没有像鲁迅在书中写得那么严重,更没有什么政治倾向,也没有听到辛亥革命时剪辫子的事情。这可能就像农民说的‘天高皇帝远’吧。”(第19页)

面对这块几乎没有任何重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土地,郑重写下了这本10万字的散文集。我想,没有重大历史文化资源可能反而成为了写作的优势——没有了名人和名胜古迹的拖累,反而更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家乡的一草一木、凡人琐事,更能够深入独到地分析家乡文化的本质特征。



例如,作者对其父亲——一位典型农民的描述,就写活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作者描写其父亲的生存信念——“与地争粮,寸土不丢。”详尽准确的劳动过程记述极好地诠释了中学历史教材里所说的“精耕细作”。作者描写其父亲是如何使用犁的——“我们家乡用的铁犁由木柄、木拖、犁弓、犁铧头、犁铧面几个部分组成。从岩画或画像砖的图画可以看出,从春秋战国到20世纪30年代,即父亲用的犁没有什么改变,仍然用牛拉着犁地,耕者在后面扶犁而行。对耕得深浅的调节、对土地干湿的犁法,功夫全在耕者扶犁的手上,形成了耕地文化,我父亲对犁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第88页)这段文字使我对曲辕犁有了更鲜活的理解。作者描写其父亲对土地的感情——“父亲耕地时,犁沟是笔直的,随着犁面泛出的砭子头,就像屋脊上瓦片一样合拢起来,我们家乡给这砭子头一个美称,叫鱼鳞片。在阳光下闪耀着黑色的光彩,父亲犁完地就会站在地头,深情地看鱼鳞片,既是自我欣赏,也是赞美那片土地。后来我才体会到,农民对于土地就像读书人对于书本那样,有着无限情深。”(第88页)通过这些文字我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是什么力量把中国农业文明做到极致、推向巅峰。



我反复阅读的是《小农经济在我家》这一节。“小农经济”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概念。对于没有深入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学生来说,这个概念并不好理解。本节的内容相当于描述了一个活生生的小农经济例子。如作者写其父亲的劳动工具:“耕地用的犁、耙,播种用的耩子,割麦割草用的镰刀,榜地用的锄以及牛马套具及缰绳之类,可以说在我家样样俱全。这都是小农具,别的农家虽不像我家各类具备,多少也都具备几件,这都是庄稼人必不可少的。”(92页)再写其奶奶和母亲的劳动情形:“从种棉花、轧棉花、弹棉花、纺线、织布、印染到缝制衣服,都是我母亲和奶奶亲自动手。我们家屋后有一块地,差不多每年都种棉花。那时棉花还没有育秧的技术。每年春天都是我奶奶在田里挖一个坑,几粒棉籽,丢进坑里,我母亲和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坑一粒棉籽把一亩棉花种了下去。待棉花苗长出来了,又要锄草、施肥、去叶、掰叉,进行棉田管理。”(第94—95页)我一边读一边在考虑在今后教学中是否可以把这篇文章复印给学生阅读。碰到的唯一问题就是文字量偏大,需要稍做精减才能发给学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