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界
商界传媒官方新媒体,旗下拥有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商界》,以及《商界评论》、《商界时尚》等多本知名财经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刚刚,突破130亿!再刷纪录! ·  23 小时前  
华尔街见闻  ·  宇树老股彻底火了 ·  2 天前  
e公司官微  ·  重磅!商务部将推“1+N”稳外资政策组合拳! ·  2 天前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  【新商业文化洞察】以春节营销为例,从烟火气到 ... ·  2 天前  
揭幕者  ·  猛烈上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界

你的梦想是梦想,马云的梦想是帮你实现梦想

商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08 17:44

正文

版权声明
  • 文 / 陈光

  •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阿里18周岁,马云离18年前天方夜谭的梦想,只剩一步距离。



2014年9月19日,纽交所的人流从电梯口排到了马路上。休息厅内,8位阿里巴巴的敲钟人稍显紧张。 快递员窦立国是第一次出国,他像个明星一样被长枪短炮簇拥,直摇头称从来没想过会这样。


马云接口说出了他的那句名言: 我们也没有想过会这样。所以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1天后,这句话像洪流一样覆盖了中国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别人的梦想是梦想,而马云的梦想更像是陈述即将完成的事情。 过去的18年里,他说过太多天方夜谭似的目标和梦想,却又脚踏实地将之一一实现。


就连那些看似“随口一说”的梦想,都即将变为现实: 18年前创立阿里的第一天,马云说要做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企业, 身边的17个人一脸茫然。


现在,阿里离这个梦想已经很近了。伴随着阿里实践梦想的过程,中国的整个商业社会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9月8日,阿里巴巴将迎来18周年年会,届时,近4万阿里人将填满杭州黄龙体育场。他们的斜上方是世界最大的超过3万平米的无线大屏,他们的手里人均一个阿里IOT手环。


偌大的黄龙体育场,将被打造成阿里的办公室内网,如此规模和科技感的年会,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与之对应的是,如此市值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史上亦是前所未有。



整个8月, 华尔街都在讨论这家亚洲市值第一的公司,还要多久能超越亚马逊和Facebook。 在包括索罗斯、巴菲特等美国投资者的疯狂追捧下,市值4300亿美元( 约合28000亿人民币 )的阿里巴巴,距离亚马逊不到一个“涨停”,与Facebook的距离是1个半“涨停”。这之后,“世界最大互联网公司”的目标前面,只剩一个谷歌。


尽管马云从不将亚马逊视为竞争对手,但给中概股找对标是华尔街的惯例。 早些年,阿里对标的是eBay,但很快eBay不够看了,亚马逊又顶替上来。尴尬的是,这个对象也快被pass了。


不是亚马逊握不住刀了,实在是阿里太“飘”了。去年7月至今,亚马逊的股价上浮近40%,期间贝佐斯两度超越比尔·盖茨,问鼎世界首富。


但有了对比,就有了伤害—— 同样的时间里,阿里的股价从79美元,狂飙到了170美元,而分析师们无一例外给出的建议都是“Buy”和“Strong Buy”。



华尔街的分析师试图更深入剖析阿里,美国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主希望搭上这列飞驰的财富列车,但对于大洋彼岸的人而言,全盘理解阿里,依旧是一件雾里看花的事情—— “美国中小企业论坛”上,不少与会者以为“能不能支付宝?”是中国陌生人之间的问候语。


只有被阿里生态全方位包裹的中国市场,才能理解这家企业对于商业环境做出的原子级变革。


2016年度,阿里承担了中国线上线下合计零售总额的11%;这一年,全国递出超过300亿个包裹,超过70%与阿里有关;双十一当天,阿里平台的成交额是1207亿,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一天物流订单数6.57亿……


这些夸张数字的背后,是阿里体系与现代商业无所不在的融合。 通过手机上的支付宝APP,用户可以刷遍城市的每个角落,大到4S店,小到红薯摊,水电煤网的费用,也是一气搞定;每天,有2亿人通过阿里的移动平台进行购物,平台的另一端,是来自全球的商家,以及更上游的工厂;购物完毕后,菜鸟网络将你的包裹送到手上,如果不满意,只需要说一声,货物便原路返回……



发达如美国,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每个环节。在底特律, 马云告诉台下的3000位美国企业主:如果美国是在车轮上的国家,那么今天的中国就是在互联网上移动端上的国家。


如果用这个比喻,那阿里就是互联网车轮上的轴承——它成了推动新经济形态向前的“水电煤”等基础能源。交易平台、支付、物流、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些日益完善的网络,不仅成就了阿里,也成了中国现代商业体系中最基础的设施。





2年前,华商韬略曾采访一家垂直电商的佼佼者,其创始人是第一代淘宝店主。闲聊间,被问及如何看待马云时,他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 你们也知道我们走过的路,虽然现在和天猫算是竞争关系,但我们哪里有资格评价老马。


这个回答给我们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不得不重新思考“阿里究竟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


类似这位淘宝店走出的创业者,中国究竟有多少,已经不得而知,而阿里平台直接催生的就业岗位,则超过3000万个。


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搭配拉动消费需求——为工厂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帮店主节省运维和租金成本——房东们则气急败坏。 这条基本的供需链之上,是大数据统筹更精准的商业行为;支付系统构筑信用与保障体系;阿里云让各行业公司去IOE,大幅削减成本;菜鸟网络走完最后一公里……它们共同支撑起了年交易额超过3万亿的零售系统。


这是阿里无所不在、从底层推动中国经济于当下的体现, 更恐怖的是突破天际并且清晰可见的未来:


新的财季里,电商核心天猫在体量第一且遥遥领先的的情况下,依旧取得了惊人的49%交易增长率,增速领先全行业;


无人超市、汽车自动贩卖机、盒马 生等各种“新零售”的变革持续铺开,层层分销、充斥不透明环节的零售与餐饮市场,即将迎来新的纪元;



武汉和杭州正试图与阿里一起打造“无现金城市”的标杆,无现金医院、医保移动支付等近在眼前;“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高度协同和效率的综合体也是呼之欲出,为中国其他大型城市提供了未来革新的模板;


伴随着“全球买、全球卖、全球付、全球运、全球游”目标的提出,阿里美国、非洲、东南亚的业务全面展开。在会见了几十位国家元首、频繁被聘为国家级经济顾问后,马云的全球大计水落石出,他和阿里将让更多大陆,理解中国生意和中国速度。


这些“阿里传统”版图之外,还有大文娱、大健康板块,其他已经投资、隐匿于水面之下的项目更是数都数不过来。


严格意义上看,这家企业已经超脱了公司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经济体或是社会平台。





很难想象,没有阿里巴巴,中国的商业环境会是怎样一副光景。


历史观里有一条基本定理:时势造英雄。不管是阿里还是腾讯,都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互联网需求下的催生品。因此,有观念认为,即便没有马云,也会有王云、李云去完成这样的事情,缔造一家英雄企业。


但从中国短暂的互联网历史看,这样的观念未必正确。如果eBay吞下了C2C市场,亚马逊吞下B2C市场,并且一以贯之地搬来美国电商收费与衙门式的模式,中国的电子商务能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完全是未知数。如果支付宝不下狠心打破壁垒,而是坐等商业银行左手打右手般开辟线上业务,来回找零的现象是否依旧存在于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没有支付、没有物流、没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情况下,阿里巴巴创造、整合了这些要素,帮助整个行业开疆拓土。这样的基石作用,奠定了其当下的统治力,以及持续革新的未来。


关于阿里的“大包大揽”,财经圈有一个经典话题: 为什么完成这些的总是阿里?


这个问题的答案经常被归结于资本的强大。但快速更迭的互联网并不像传统行业那样受制于马太效应,BAT三座大山之下,依旧诞生了新美大、滴滴、今日头条等新诸侯。


既然如此,为什么实现互联网金融、大物流、新零售业态以及云计算的,都是阿里巴巴?


纵观阿里18年的历史,答案不得不回到使命与格局、精神与理想这类看似虚无缥缈的因素上。


18年前,马云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离开北京。出租车上,他不停地念叨: 我不成功,会有人成功的,但首先一点,我希望中国人早点成功,不要再拖下去了。



那年2月,在湖畔花园的小区里,马云对着其他17个人大谈上市公司、网络社区,高谈阔论的最后,他说 “我们做得会比美国人好”、“阿里巴巴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台下所有人一脸茫然。


这句从“黑网吧”里喊出的天方夜谭似的口号,是阿里梦想与使命的开端。


于内,迎接梦想和使命的是茫然,于外,则是嘲讽和白眼。那个时候,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和模式都能在大洋彼岸找到“母体”,唯独阿里巴巴前所未见。


创新带来的并非夸赞,他们成了被骂最多的一个网站:纳斯达克都没有的模式,你凭什么做?


拿到融资的初期,马云做了一阵子“红人”。美国电视台的主持人问他:你口号震天,但是你没有赚钱,实际上你是什么都没有做成。 马云的表情有点尴尬,但在被问到目标时,他依旧不卑不亢地说:“我的目标就是改变世界”。



这句引人发笑的台词,如今成了阿里的惯有标签。 过去的18年间,单论对中国商业的影响力,没有企业能超越阿里巴巴。


2001年1月,互联网泡沫破裂,阿里最困难的时候,马云和关明生交给团队的,依旧是使命和价值观。创始人之一的戴珊回忆说:“ 价值观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听这些形而上的内容对企业有什么帮助?我当时觉得还不如多接一个客户电话,可能还能让公司多活一秒。


但没多久,她和其他人便明白了“形而上”的重要性,阿里随后的所有发展,都是使命与梦想铺就的路径。


会议后,阿里砍掉了唯一赚钱的大企业业务,完全立足中小企业。期间,马云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我们的使命,就是让他们没有难做的生意。”


为了贴近中小企业,阿里巴巴推出了“中国供应商”,销售团队则跑遍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每个乡镇。他们拿着硬壳的公文包挡狗,每天深夜回到宿舍打一壶热水,一半泡脚,一半泡面。



这批销售团队,帮阿里挣到了第一笔钱。2002年的一次会议上,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实现盈利,我们不是赚了1块钱,我们已经赚了50万!言毕,台下抱成一团。


类似的场景,在此后阿里的会议上经常出现,不过,他们的数字变成日销售破千亿,年销售3万亿。这些数字的背后,阿里帮多少人赚了50万?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依靠“中国供应商”站稳脚跟后,阿里几乎每一年都会遇到梦想与使命的重大挑战。


2003年非典隔离,在没有任何调度的情况下,他们在半天时间内完成了从公司到家中办公的设备“大迁徙”;2003年“淘宝”VS“eBay”,被外界戏谑为蚂蚁战大象,淘宝平台上没有订单,只有店小二不厌其烦地发着笑脸;2004年,在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交易机构愿意着手在线支付的情况下,阿里硬着头皮亲自上阵,推出了支付宝。



支付宝的推出,给阿里开辟了第二战场,给中国带来了互联网金融, 也给这家企业树立了更明确的使命:做别人不愿意做、不能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 从解决电子商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一步步上升到了解决中国商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蚂蚁金服、菜鸟网络、阿里云,这些为什么都是阿里的?这是答案之一。


这些新版块被认为是吸金利器,但诞生之初,他们无一例外看不到“钱途”。


彼时,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都是同城交易或是远程汇款,十分麻烦。在线支付虽然便捷,但网购的成交额太小,有的10块钱一笔,银行连成本都不够,自然不愿意做。


怎么办?阿里人只能埋头做。支付宝初期系统不完善,都是员工手动支付、对账, 一天下来20万笔交易,每个员工核实的账单比人都高,只求不累死,压根没指望能挣钱。


这批人的坚持,改变了中国的生意。马云曾这样形容电子商务:你从一个素昧谋面的人那里买来了东西,你把包裹交给一个陌生人,一个你从不认识的人将你的包裹送达,淘宝对中国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信任。 这全关乎信任。



这句话中的信任,更适用于支付宝。 愈发复杂的现代交易里,传统信用已不够用,必须有强有力的工具与体系建立约束系统。


买家将钱托付给支付宝,卖家发货后从支付宝拿钱,过程被强制信任化,这才是切实有效的信用社会。这样的模式不止于C2C,过去,外向型企业总是遇到很多呆账少账,供货商经常货走无回,有了支付宝的监管,收钱成了保障,生意才能正向发展,放心做大。


信任是商业行为的根基,阿里成了根基的基石,支付宝的信用评分,乃至蚂蚁花呗的信用评分成了借贷平台的通用考核标准。未来,阿里还将进一步加强这样的信任体系,比如菜鸟网络统筹所有物件,包裹追根溯源,一句话直接原路返回。





遵循着“没人做,我们不得不做”以及“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使命,阿里持续着大动作,并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整体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大批出口型企业倒下。这期间,阿里巴巴将“中国供应商”的价格下调了6成,从5万直降至19800。 马云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名为“冬天的使命”的邮件,里面写道:今天我们肩负着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全世界的中小企业,不能倒下。



中小型企业不仅不能倒下,还得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这个关口,他们又迎来了阿里云。


2009年,在百度、腾讯都对云计算意兴阑珊之际,不懂技术的马云预判这对阿里和中小型企业有巨大帮助作用,随即一头扎了进去。


云计算是巨大投入,缓慢收益,就是否需要阿里云,公司内部吵得不可开交,“像快要分家似的”。


马云听不懂双方在吵什么,他只能两边安抚,再坚决推进。 那之后,阿里云相继推出了去IOE计划和飞天5K,云计算开始深入人心。中国企业逐渐摆脱了以IBM为代表的主机、以ORACLE为代表的关系型数据库,以及以EMC为代表的高端存储设备,运维成本大幅度缩减。


站在阿里云肩上的,不止是数以万计的中小型企业。每年春运时,12306都得求助阿里云,以防止系统崩溃;阿里海量的订单和物流背后,站着阿里云,精准的大数据和用户画像背后,同样是阿里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