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纪有话说:
Evernote 已经活了快 20 年,2008 年 AppStore 上线时的第一批 APP 里就已经有了它的身影。
2014 年,有一亿人在使用 Evernote,速度很快,跨平台,除了记笔记,网页剪辑功能也很好用。
但紧接着,Evernote 似乎有点心态膨胀,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
越来越不酷,大家都开始用更酷的,比如 Notion,比如 Obsidian。
试图转型为 B2B 应用,以失败告终。Evernote 仍然存在,但正在慢慢死亡。
2022 年底,Evernote 被意大利公司 Bending Spoons 收购,裁掉了所有的美国员工。
很多老用户觉得,Evernote 大抵要关门了。毕竟,收购、裁人,榨干品牌价值,下一步就是关门。
谁曾想,Bending Spoons 把这事做成了
。
两年时间,起死回生,留存率现在是史上最高的,最近半年的下载量提升了 50%,新用户开始涌入。
The Verge 最近采访了 Evernote 现在的产品负责人 Federico Simionato,复盘了他们如何重构应用、如何定价、如何挽回用户的过程。
知名科技博主阑夕总结了访谈的要点:
-
减少技术债务(Technical Debt)是 Evernote 改造工程里最难的一件事,不光是屎山代码让人头大,砍功能也是非常容易得罪用户的做法,如果把那些依然留在 Evernote 里的用户视为忠诚顾客,那么惹恼他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让他们在打开 Evernote 后总会隔三差五地发现有几个按钮又不见了。
-
所有的取舍都关乎平衡,平衡这个词在播客里出现了很多次,在语境里的意思是用最少的痛苦换来最大的改变。
-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明白,新的 Evernote 必然会搞砸一定比例的用户体验。
」
-
至于基础能力的标准是什么,Evernote 采用了高频调研的方式,去对用户需求做量化统计,投票越多的,开发排序越是靠前,回归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规则,比如用户会说 Slack 有哪些点很好,没问题,开抄,什么产品经理的尊严和主见,不存在的。
-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用 Evernote,在这里面寻找最大公约数很难,但在大规模的量化统计后,主流的用户画像还是出来了,可以分为三类:
用来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的备份者、希望高效率保存灵感和思路的创作者、构建个人知识库的生产者。
-
在这个过程里,Evernote 完全地放弃掉了企业市场、项目管理市场、甚至部分程度的协作市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个人用户身上,只为这些经过提纯后的使用者供给产品,并在社交媒体上遭受着一轮又一轮「你变了」的骂声。
-
谈到产品改造,关键词始终还是平衡,AI 很强大,但很多人会在笔记里存放敏感信息,甚至包括他们的密码,会有担心被窥探的本能心理,所以 Evernote 在 AI 引入上用了相对保守的尺度,也增加了端对端加密的架构,「但是真的希望大家不要用 Evernote 来存密码,毕竟这不是一款专业的密码管理应用」。
-
降本增效,这也很有难度,Evernote 进一步限制了免费用户的功能,同时还上调了订阅价格,没有用户会在调研里说「我希望你们涨价」,但开发者要做的就是向他们证明你能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向他们收取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