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时间图像较为复杂,本身并不具有系统性和内在一致性,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时间概念,怎样计算时间更是一种人为的决定。但一般说来,
生命时间至少应有三个重要特征,分别代表时间的现在主义、连续流动和非对称性。
人假设有一种基本时间,即现在或者当下(now);而现在或当下又有普遍同一性。然而,尽管当下或者现在的感觉似乎强烈,现在本身却没有任何经验证据。现在性不是能以经验得到的物体性质。
梅乐(Mellor)曾这样来说明这个道理:透过望远镜观察星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看不到过去和现在。“时态”没法看到。
一颗闪耀的星星也许很久以前已经死于超新星,但看不出它和周围任何物体在时态上有什么两样。同样道理,假设我们能够时间旅行,时间旅行之自我认知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见所闻,没有什么东西能说明我们在时间旅行。也就是说,从经验角度看,没有证据能肯定或者否定所见所闻的现在性。
除了现在性以外,人类生命的另一个强烈感受就是所谓的逝者如斯夫,时间不断地流动又消逝。
实际上,流动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时间是独立于事件变化的绝对变化。每一时刻都是正在消失的此刻,被新出现的时刻所取代,中间没有间断;二是时间不可逆。现在成为过去,而过去不会成为现在。
有人认为流动来自两个印象,一方面,人们觉得世界只有一个现在,另一方面,人们觉得作为现在的时间在不断变化。流动是这两个印象的结合(Leininger, 2015)。流动涉及过去和现在的关系,甚至还涉及历史循环问题。
除了现在性和流动不可逆,生命时间还有非对称性。
从现在的角度看,将来是开放的,而过去已经被封闭。将来还有希望被改变,而过去是铁的事实。过去和将来相反的模态地位是充满意义和哲理的生命符号。从自由和决策的角度看,将来是可能的,而过去不可能。
然而,这种未来和过去的非对称性又不是绝对的。
卢克莱修说,人死后的时间和死前的时间有对称性。从这个层面上看,死后的未来和生命的过去同样都是封闭体。所以,未来和过去的非对称只是相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应该区分三种不同的不对称概念:存在不对称、秩序不对称和因果不对称。
存在不对称就是现在主义,即只有现在存在。秩序不对称就是流动不可逆,代表先后不能颠倒。秩序和因果观念是密切相关的。秩序不对称导致因果不对称的假设。而这里所说的过去和未来的非对称,是第四种不对称。
从生命的角度看,之所以有第四种非对称,不单单是由于过去和未来的存在地位或者其他考虑,而是未来的原因。在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其原因去改变未来。相反,过去不仅自己不存在,而且它的原因也不存在。所以不能改变过去。
总之,因果和先后,先后和时间位置(过去、现在、将来),时间位置和存在地位,它们之间不是同一类的关系。因果可以有同样的存在地位(都存在或者都不存在),但不等于它们之间没有先后。先后本身也不等于不同的时间位置。先后是量的关系(metric order),犹如数字之大小。而时间位置是一种绝对性质。先者未必先成过去,后者未必后于先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