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
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创新和人才工作
2月12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专题研究创新与人才工作,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梳理工作体系和完善制度机制,着力打造最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供坚强支撑。市委书记孟凡利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提出工作要求。
会议指出,近年来,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各项工作富有成效。
会议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系统、深入进行谋划,按照抓紧抓细抓实的要求推进落实,以扎实举措着力培育最好的创新生态,以更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青年人才,为各类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好条件和环境。要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推动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大投入,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全社会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提升创新投入规模和水平、产出效率和效益。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和大学、大院、大所的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青年创业者的积极性、发挥好创造性作用,积极推动产学研政深度融合。要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源源不断引进人才,推动人才协同协作,积极鼓励学校师生创新创业,面向全社会推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做好人才住房、子女教育、户籍、社保、医疗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建立健全人才褒奖激励机制。要发挥科技创新成果作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新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要抓好平台建设,建设好驻在我市的大学、研究院所和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平台,加快建设更多公共、半公共创新平台。要抓好载体建设,统筹用好全市现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创新载体,积极与全国各地创新载体加强合作。要抓好园区建设,坚持统一标准、优化服务,推进各类实体园区建设和虚拟园区建设。要抓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大科学装置和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产业转化设施,建设好新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基础设施。要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推动银行业加大科技信贷等支持,保险业加大科技保险等支持,证券业加大科技企业上市、再融资、并购等支持,基金业加大风投创投等支持。要抓好知识产权工作,支持创造和申请知识产权,支持知识产权的维护保护,引导推动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鼓励推动知识产权成果交易。要更加积极主动开放应用场景,充分挖掘开拓所有可能的应用场景,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应用政策,积极帮助科技创新企业开拓市场。要做好创业和产业化要素保障,建好用好孵化器、众创空间,做好土地厂房、用工、用能、物流等各种要素供应保障,做好降成本工作。要强化教育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链条的一流教育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深入推进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创新合作,加强与内地各城市以及港澳台的创新交流合作,积极面向海外开展国际创新合作。要对创新创业者随时做好沟通交流和政府服务,积极对接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广泛密切联系,建设主动、精准、智能的整体数字政府,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全渠道深度融合。要优化监管环境,把握好在发展中规范,积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合适领域推行沙盒监管模式,为创新发展添动力。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投资家精神,积极推进各种创新创业创造精神的深度融合,让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善于创造在深圳蔚然成风。要持续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市民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事,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公共设施,抓好平安深圳、绿美深圳、智慧深圳建设,全方位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创新生态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拓宽视野、提升境界,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见到成效。
市领导程步一、陶永欣、郑红波、陈清、张玲,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