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姚尧
坐观天下而拥抱时代,背靠历史以眺望未来。洞察本质,预测趋势。研究战略,把握机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3000多年前,古人穿上了时髦的“雪地靴” ·  昨天  
三峡小微  ·  从初闯到升级:慈溪风电场的廿载风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姚尧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43集

姚尧  · 公众号  ·  · 2018-12-06 16:02

正文

【原文】魏周巿将兵略丰、沛,使人招雍齿。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即以丰降魏。沛公攻之,不克。

【白话】 魏国 周巿率军 攻占 、沛 ,派人 前往 招降雍齿。雍齿平素就不愿 隶属 刘邦, 便 举丰邑降魏。刘邦 进攻 丰邑, 未能攻克

【原文】赵张耳、陈馀收其散兵,得数万人,击李良;良败,走归章邯。

【白话】 赵国 张耳、陈馀收集逃散的 士兵 ,得数万人, 攻击李良 。李良兵败, 逃归 章邯。

【原文】客有说耳、馀曰: “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可独立;立赵后,辅以谊,可就功。”乃求得赵歇。春,正月,耳、馀立歇为赵王,居信都。

【白话】 宾客中有人 建议 张耳、陈馀道: “二位 都是寄居在赵国的外地人 ,要想 与赵人亲附,是很难独立 获得成功的。 如果拥立原赵国王室的后裔,再辅之以仁义,便可以成就功业。 于是二人寻找到了赵歇。春季 正月, 张耳、陈馀立赵歇为赵王, 居住在 信都 今河北邢台

姚论 经过李良叛乱之后,原先构成赵国政权的三股势力中的第一股 势力 楚军旧部 和第三股势力 秦朝故吏 已经损伤殆尽,新成立的赵歇政权以当地豪强为核心,推行彻底的本土化策略,也因此 得以 在赵地站稳脚跟

【原文】东阳宁君、秦嘉闻陈王军败,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欲与之并力俱进。齐王曰: “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杀公孙庆。

【白话】 东阳 今江苏盱眙东南 人宁君 秦嘉 听到陈胜兵败的消息, 便拥立景驹为楚王,领兵前往方与 今山东鱼台 准备攻击在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的秦军,派公孙 庆出使齐国, 希望能 齐国联合出兵 。齐王 田儋道 “陈 战败,至今生死不明,楚国怎么能不请示齐国 自行立王 呢! ”公孙庆道:“齐国不请示楚国 就自行立王 ,楚国 为什么要请示齐国才立王呢!况且 是楚国率先起义 ,理当号令天下。 ”齐王田儋 闻言大怒,杀死 公孙庆。

【原文】秦左、右校复攻陈 ,下之。吕将军走,徼兵复聚,与番盗黥布相遇,攻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

【白话】 的左、右校尉 再次 率军 攻克陈县 ,吕臣 败走 重新集结散兵后,与 番阳 今江西波阳 的盗贼黥布相遇,合兵 攻击 的左、右校尉,在青波 地不详 击败秦军, 再次夺回陈县,建立楚国政权

姚注

①章邯军攻克陈县,陈胜在撤退途中被杀后,章邯立即向西进攻南阳郡的宋留军,遂使吕臣得以重新夺回陈县。章邯迫降宋留,平定南阳郡后,则命左、右校尉为先锋再度攻克陈县。

【原文】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坐法黥 ,以刑徒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杰交通,乃率其曹耦 亡之江中为群盗。番阳令吴芮,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布往见之,其众已数千人。番君乃以女妻之,使将其兵击秦。

【白话】 黥布 是六 县(今安徽六安) 人,姓英,因犯法 被判处黥刑,以刑徒 的身份被送往骊山服劳役。当时在骊山服劳役的刑徒有数十万人之多, 黥布与 刑徒中 的头目和 豪杰都有 交往, 遂率领他们这一伙人 逃亡至长江一带 做了强盗 。番阳县令吴芮, 在江湖上深得民心,号称为 “番君”。黥布前往求见, 此时其 部众已达数千人。番君 便把 自己的女儿嫁给黥布,命他率领部众攻击秦军。

姚注

①黥( qíng ),古代的一种刑罚,先是用刀在脸上刻字,然后再在伤口上涂墨,使其永不退色。英布少年时曾有人给他相面,说他当先受刑而后称王。现在既受黥刑,应了相者所言的前半句,英布遂索性改姓为“黥”,以期能应相者所言的后半句。

②曹耦:曹,对,偶;耦,通“偶”,皆同辈、同伙之意。

【原文】楚王景驹在留,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 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 “沛公殆天授!”故遂留不去。

【白话】 楚王景驹 驻在 县(今江苏沛县东南) ,刘邦前往归附。张良也聚集 了一百多名少年,准备投奔景驹,途中遇到 刘邦, 归属 于他 ,刘邦 张良 为厩将。 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 的道理 游说 刘邦, 刘邦极其赞赏,经常采用他的策略。 张良 也曾向别人 讲述《太公兵法》, 别人皆不能领悟。张良感叹道 “沛公大概是 上天授予的奇才吧 遂留下来而不再投奔别处

姚注

厩( jiù )将: 掌管车马后勤的将领。 厩, 马棚。

②太公兵法: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后逃匿于下邳,有一天在下邳的桥上散步时遇到一位老者。老者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后,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回过头来对着张良道:“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十分惊讶,想要殴打老者,因见其年老,这才强忍怒火下桥将鞋捡上来。老者又道:“帮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已替他捡鞋,便跪着替他将鞋穿上。老者穿好鞋后,笑着离去。张良大惊,一直凝视着老者离去的背影。老者离开约一里路后又折返回来,道:“孺子可教。五日之后的天亮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觉得奇怪,跪下来答应道:“诺。”五日之后的拂晓,张良前往约定地点,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道:“跟老者约会,反而后到,这是为什么?”老者转身离去,道:“五日之后再来早会。”五日后鸡一叫,张良即前往约定地点,老者又已先在那里,又生气道:“这次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者再次转身离去,道:“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会面。”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前往约定地点。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喜道:“就应当是这样。”老者拿出一部书,道:“读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离开了,也没有再留下别的话。天亮后,张良看老者送给自己的书,正是《太公兵法》。张良对这部书非常珍爱,经常学习诵读。

【原文】沛公与良俱见景驹,欲请兵以攻丰。时章邯司马 < 尸二 > 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二月,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还击丰,不下。

【白话】 刘邦和张良一同前往拜见景驹,请求援兵攻打丰县。当时,章邯部下名叫 的司马(姓不详)率军向北攻占楚地,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屠城,进兵砀县( 今河南永城北 )。东阳人宁君和刘邦率军向西,在萧县(今安徽萧县)的西面迎战秦军,失利后撤退回留县。二月,刘邦军对砀县发动进攻,三天后夺取砀县,收编砀县的降兵六千人,加上原有的士兵合计九千人。三月,攻占下邑(今安徽砀山),而后回师攻击丰县,未能攻克。

【原文】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未下。闻陈王败走,章邯且至,乃渡江,矫陈王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曰: “江东已定 ,急引兵西击秦! ”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遣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得二万人,欲立婴为王。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世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其众从之,乃以兵属梁。

【白话】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召平此前受陈胜派遣攻打广陵,尚未攻克便听说陈胜战败的消息,且章邯军很快要到,于是渡过长江南下,假借陈胜的命令,任命项梁为楚国上柱国,道: “江东已经平定,请急速领兵向西攻击秦军!”项梁于是率领八千人渡过长江向西进兵,听说陈婴已经攻下东阳,便派使者前往联络,希望能联兵向西。陈婴原是东阳县令的属官,居住在东阳城中,素来守信谨慎,被人们尊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死县令,聚集起两万人的队伍,准备立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对他道:“自打我嫁到你们陈家做媳妇以来,就从未听说过你的祖上有尊贵之人。现在你突然暴得大名,这不是件好事。不如去归附别人,这样事成后可以封侯,失败后也容易逃走,不是那种被世人指名道姓的人。”陈婴因此不敢称王,对军官们道:“项氏世代为将,在楚国极有声望,现在要想成就大事,非得由他领导不可。我们依靠名门望族,必定能够灭亡秦国!”众人听从陈婴的意见,遂率领全军归属项梁。

【姚注】

①江东:从宏观上看,长江的流向是自西向东,然在流入今安徽南部后,长江沿东北方向流往今江苏南京。古人以这段东北走向的长江为界,以东的称为“江东”,以北称为“江北”。

【原文】英布既破秦军,引兵而东;闻项梁西渡淮,布与蒲将军皆以其 属焉。项梁众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白话】 英布击败秦军后,率兵东进。听说项梁军已经渡过淮河,便与蒲将军皆率军归属项梁,项梁麾下部众达到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 (今江苏邳州)

【原文】景驹、秦嘉军彭城东,欲以距梁。梁谓军吏曰: “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大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

【白话】 景驹、秦嘉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以东驻军,准备阻击项梁。项梁对军吏们道: “陈王率先起义反秦,战事不利,下落不明。现在秦嘉背叛陈王而擅立景驹为王,这是大逆无道!”于是率军攻击秦嘉,秦嘉兵败逃走。项梁追击至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秦嘉回师反攻,与项梁交战一天,秦嘉战死,军队投降,景驹逃 亡,死在魏国。

【原文】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梁乃引兵入薛,诛朱鸡石。

【白话】 项梁兼并秦嘉的部队后,驻军在胡陵,准备率军西进。章邯军抵达栗县(今河南夏邑),项梁派遣朱鸡石、馀樊君两位将领出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战败,逃回胡陵。项梁遂领兵至薛县(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斩杀朱鸡石。


【原文】沛公从骑百余往见梁;梁与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拔之。雍齿奔魏。

【白话】 刘邦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前往拜见项梁,项梁拨给刘邦士兵五千人,爵位是五大夫的将领十人。沛公领兵返回后,再次对丰县发起进攻,予以攻克,雍齿逃奔魏国。

【原文】项梁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

【白话】 项梁派项羽令率一支军队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襄城坚守而无法攻下。等到襄城攻克后,项羽将全城军民全部坑杀,返回报告项梁。

【原文】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沛公亦往焉。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怀王孙心于民间,为人牧羊 ;夏,六月,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望也。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眙。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白话】 项梁听闻陈胜确实已死,于是召集各路将领到薛县集中开会,刘邦亦前往参加。居鄛(今安徽安庆北)人范增,年龄七十岁,平素居家不出,喜好奇谋妙计,前往游说项梁道: “陈胜的失败是必然的。在被秦灭亡的六国当中,楚国是最无辜的。自从楚怀王入秦后未能返回,楚人至今还在怀念同情他。因此,楚南公说:‘即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灭秦的也必定是楚国。 陈胜率先起义,可他不立原楚国王室后裔而是自立为王,其势难以长久。如今您在江东起兵,楚国蜂拥而起的各路义军将领之所以争相归附于您,那是因为您的家族世代担任楚将,认为您能再立楚国王室后裔为王啊! ”项梁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派人到民间寻访到楚怀王的孙子芈心,当时芈心正在为人放羊。夏季,六月,立芈心为楚怀王,以顺从人民的愿望。陈婴担任楚国的上柱国,封地为五座县城,随怀王在盱眙(今江苏盱眙)定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姚注】

关于芈心的身份,近世史家常称其为 “放羊娃”,这是值得深究的。 资治通鉴 的这段话完全转载自 《史记 ·项羽本纪》 《史记》只说了芈心 “为人牧羊”,却并未说他是“娃”,这属于后世小说家的穿凿附会。为什么芈心此时不可能是“娃”呢? 年是前 208年,假设芈心本年尚不足十八岁,则其生年必晚于前226年,而楚怀王芈槐的生年约在前355年,岂有祖父的年纪能比孙子大129岁的?再进一步推敲,前299年,秦昭襄王邀楚怀王赴秦。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对此明确提出反对,而怀王的幼子子兰却力劝怀王赴秦,最终怀王是听从子兰的建议赴秦,结果被秦昭襄王囚禁。子兰既能对怀王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其年纪当不小于二十岁,故其生年应不晚于前319年,而他又是楚怀王最小的儿子。换言之,如果芈心真是楚怀王的孙子,在前208年又是个放羊娃的话,则他的父亲至少长其93岁,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假设子兰五十岁生子,则芈心的生年不晚于前269年,其在前208年时已超过61岁。假设子兰六十岁生子,则芈心的生年不晚于前259年,其在前208年时已超过51岁。因此,如果芈心真是原楚怀王芈槐的孙子,则其在被项梁发现时的年龄至少已经五十多岁了,绝不可能是“娃”。可是,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按照史书的记载,楚怀王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后来的楚顷襄王,幼子就是后来的令尹子兰,无论芈心是出自楚顷襄王这一系,还是出自子兰这一系,身份都是极其尊贵,绝不可能到五十岁时还籍籍无名,身旁没有仆人随从,只能流落在民间放羊。再者,芈心若真是怀王之孙,且年龄已经五十多岁,则政治经验必定非常丰富,这也有违项梁“立楚王后”的初衷,毕竟他原本就只是将芈心当作傀儡,拿来树立政治旗号用的。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牧羊人芈心或许是娃,或许不是娃,但绝对不会 是怀王之孙。

【姚论】

范增在分析陈胜败亡的原因时说 “陈胜败固当”, 可惜范增的这段话从论点、到论据再到论证都是错的:

第一, “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这句话简直是莫名其妙,战国七雄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争夺,谁有罪,谁又无罪?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战国同样也是如此,凭什么就说“楚最无罪”,难道其他五国的灭亡就比楚国罪有应得?

第二,只因为 “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就得出楚南公所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是毫无道理。首先,楚怀王并不是什么有道明君,楚国就是在他手上从盛极一时的南方霸主变得连续损兵折、割地求饶的,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是因为被他放逐而写出《离骚》的,像楚怀王这样的君王,本身就未必有多受老百姓的爱戴。其次,从春秋战国以来,每个被灭的国家都存在“君王不反,国人哀怜”的情况。楚国自己也是从五十里的蛮荆之地起家,吞并大量小国后才最终成为幅员六千里地的超级大国,为什么这些小国从没有出现一次“某虽三户,亡楚必某”的局面。若要说威望,则周天子的威望更高,为什么又不说“周虽三户,亡秦必周”呢?楚国作为反秦斗争中的主力,是因为其国力强大,但如果楚国真的只有三户,那肯定是灭不了秦的。楚南公的话,只能拿来作为励志口号,若要真的拿来作为战略布局的根据,就太幼稚可笑了。

第三,陈胜会失败绝不是因为未立楚王之后,而仅靠立楚王之后也绝不可能推翻秦国。当年项燕辅佐昌平君尚且不能成事,何况现在的陈胜?再说楚国终究只是战国七雄之一,韩、赵、魏、燕、齐五国的起义军凭什么就要听你楚国的号召? 秦嘉立景驹为楚王 ,派公孙庆出使齐国商量结盟并联合出兵抗秦之事。齐王田儋质问公孙庆: “听说陈胜兵败后不知生死,楚国怎么能不来请示就擅自做主立新的楚王呢?”公孙庆则强硬回击道:“齐国立齐王的时候,都没有向楚国请示,为什么楚国立楚王要向齐国请示呢?再说是楚国率先反秦的,理当号令天下。” 由此可见 ,所谓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不过 是楚人的自我期许,至少齐国就没把楚国太当回事。齐王是以进攻的姿态质问楚使为什么不请示齐国,楚使是以防守的姿态辩称楚国和齐国是平等的。即便紧接着自诩楚国 “当令于天下”,理由也只是“楚首事”。在外国人面前,楚国使者最值得自豪的是有楚人陈胜率先起义,而不是楚国在历史上有多么伟大光荣正确。

第四,景驹才是名副其实的楚王之后。 当代人听到景驹这个名字,很自然地就会认为他姓景名驹。其实不是这样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