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新闻热线】010-8795595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全国各医院最新顶尖科室排行榜 ·  昨天  
北京本地宝  ·  非京籍申请北京公租房,限制收入吗? ·  4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答应我!11月的北京一定要来这里 | 北京LOOK ·  6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北京最新交通管制通告!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晨报

致敬!平凡的劳动者

北京晨报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4-28 08:57

正文


都市群英︱撰文

肖当当︱编辑



1946年,李顺达出席晋冀鲁豫边区群英大会,被授“劳动英雄”的牌匾至今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故居大门口上方至今仍保留着“劳动光荣”四个大字。


与李顺达同村并同时出席共和国首届劳模大会的申纪兰一直到现在仍坚持劳动。她说:“劳模不劳动了,还叫劳模吗?”


劳动光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劳模评选是我们这个国家独有的褒奖制度。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劳动已经、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中国,繁荣中国。新中国68年的巨变,靠的是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依靠亿万人民的不懈劳动,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


又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悄然到来,我们将目光投射到4位在今年已经或是即将退休的劳动者身上。他们中有劳动模范,也有先进工作者,工作虽然普通,但他们把工作当成了事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精益求精。


回看他们的过往,精益求精、踏实勤勉,勇于担当,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他们用一生的年华,诠释了什么是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平凡又伟大的劳动者之歌。




1


退休了,我还会常打96166



李素丽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服务热线管理中心主任。

1992年获“首都劳动奖章”;1993年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售票员”、“北京城建战线标兵”称号; 2000年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乘坐过李素丽公交车的乘客一定记得,她所在的21路公交车售票台旁的车窗玻璃,一年四季进出站时总是敞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迎送乘客。


现在的北京公交,车内有空调、车外有候车亭,可当年的公交还没有如此高级的设备。下大雨时,为了乘客在上车前脱雨衣、收雨伞时不淋雨,李素丽从车窗伸出手,为乘客打伞。


那时都是人工售票,无论多拥挤的车厢,乘客总能看到穿着蓝色公交制服、扎着两个辫子的李素丽在车厢里穿行售票。尤其盛夏时节,气温高、车内人多,一挤一身汗,可李素丽却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


李素丽贴心的服务还不止这些。


有一次,一个小伙子掏完衣兜掏裤兜,就是拿不出票来。李素丽看出小伙子没买票,便说:“你可能一时着急,找不到票了。要不您今天再买一张,下车后,您要是找到了,下次坐我的车就不用买票了。”小伙子不好意思,拿出两元钱说:“大姐,刚才我没买票,你说怎么罚就怎么罚吧!”李素丽和气地说:“按我们的规定,下车逃票才罚款,您及时补票就行了。下次上车要主动购票,这样就不会耽误您的时间了。”


1999年12月10日,以李素丽名字命名的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正式开通,号码为96166,实行24小时人工服务,李素丽也从售票岗转岗到客服热线组,也就是公交集团客服中心的前身。


“即便遇到乘客打电话来诉苦说家事,也要耐心倾听,不能一句‘不归我管’凉了乘客的心,因为那是乘客对公交、对热线的信任。另外,指路要用左右,不用东南西北;每个站点周围有什么建筑,走几步是换乘站台,这些乘客问了,得答得出来;接电话要面露微笑,对方透过听筒可以感受到你的温暖,这些都是李姐常叮嘱我们的。”作为李素丽的“接班人”,客服中心副主任周雨梅把李素丽的万千叮嘱牢记于心。





2


谁尝过大粪的味道,我就尝过



王钢成

石景山环卫中心公厕粪肥管理处粪便排放站管理班班长。

曾荣获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钢成曾是石景山八角村的农民,1981年农转工干起了汽修。先在北京橡胶厂,1989年调入石景山环卫局。在做了20年汽修工之后,2002年,他被派到新建设的石景山区公厕粪肥管理处粪便排放站,承担日常管理工作。


刚开始接触粪便处理工作的王钢成,无论是心理和生理,都迎来了巨大挑战。虽然干农活和做汽修也是整天一身尘土或油污,但粪便排放站的工作最初还是差点让王钢成崩溃,那种工作环境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


吸粪车来了先过地磅称重,然后开始卸料。这时,工人要把排放站的管道与吸粪车管道对接。这只是与粪便接触的第一步。接下来粪水进入固液分离机,将粪液与垃圾分离开来。如果分离机被垃圾卡住,就需要工人进入粪池将垃圾掏出来。这才是排放站里最具挑战的一项工作。


“谁尝过大粪的味道,我就尝过。”王钢成坦言,第一次机械发生故障时,粪池的盖子一打开,一股强烈的恶臭涌上来,自己一下子就吐出来了。


“根本忍不住,完全就是自发的生理反应。”王钢成说,刚来排放站前三个月,整天头昏脑胀,饭是根本吃不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简单吃点面条填饱肚子。


生理上承受住了,心理上也得挺住。王钢成工作的大院还有环卫系统的兄弟部门,每天中午,只要他带着几个工人去食堂打饭,周围的同事就自动给他们让出一大片空间,有人索性跑出了食堂。


同事躲着他不说,更难的是家里人也要适应。尽管每天下班后洗澡换衣服,可那股粪便的臭味就是除不干净,自己适应了,没什么,但回到家里别人受不了。


王钢成说,女儿是医院的护士,最爱干净,根本无法接受他身上的味道,有一段时间都不敢靠近他了,家里做饭更是绝不让他沾手。爱人看王钢成挺委屈,就劝他换个工作。有汽修的手艺,好多单位都抢着要呢!王钢成一时讲不出太多的道理,只是说:“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干,领导信任我,派给我了,我能往后退吗!”




3


我一生的好时光都属于车间


张玉春

2004年,荣获“中国北车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市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被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获得“火车头奖章”。 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77年12月15日生日那天,张玉春从长辛店一中毕业分配到二七机车厂。对他而言,这个生产火车头的老厂并不陌生,爸爸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后来弟弟妹妹也都成为厂职工,这里就像自己的家。


“那个年代,铁路就是铁老大,能到铁路单位上班就是捧上了‘铁饭碗’。”张玉春说,那时候二七厂在长辛店一带很有名,工资也高,坐火车还免票,毕业生人人向往,在这里当工人,就是税务、公安这些部门岗位都不换。


刚到厂里,张玉春看着什么都新鲜。“到了厂里先要拜师傅,当学徒,在旁边看着其实比干活还累。”张玉春说,带他的师傅姓张,人很和蔼,整天笑呵呵的,错了就告诉改,从来没有训斥过人。


对于车工来说,加工零件的车刀好比战士们手里的枪。张玉春的车床旁摆放着自己的工具箱,这里面装的就是他的“宝贝”,粗车刀、精车刀、切刀、外圆刀等等一应俱全,分类码放整齐,需要时随手就拿,老话讲,“三分手艺,七分家伙”。磨刀更是一件技术活,刀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名车工的成败。张玉春的刀,磨的可谓出神入化,根据加工材料不一样,刀切削的厚度就不一样,这没有套路可言,全凭他的经验。


40多年来,张玉春手下切过的零件无数,内燃火车头上的“活塞”加工最难。难度大,精度高,材料特殊,全凭手下的感觉和操作经验,一刀下去,弄不好整块材料就废了。张玉春加工出来的活塞,人人称赞。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可张玉春能把速度和精细完美结合。同样的时间里,张玉春能干出更多的工时,废品率却极低。他的最高纪录是,一年干了近三年的活儿,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完成近三个人的工作量。


到今年的12月,张玉春就在厂里整整工作40个年头了,他也将在生日那天,正式退休。“在厂里工作了这么多年,退休了也盼着工厂好。”张玉春说,对于二七厂,他心怀留恋。


“还想和大家开开心心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退休后,我还会常来厂里走走看看”。张玉春说,他这一生的好时光都属于二七厂的这个车间。




4


再让我选择,还来珐琅厂



罗淑香

景泰蓝点蓝高级技师、东城区非遗传承人




罗淑香的父亲在北京珐琅厂公私合营之前的“小作坊”时代,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后来,父亲转到珐琅厂里的销售供应科工作。因为经常要外出洽谈业务,所以包里总是要放一些宣传景泰蓝产品的图片和照片。


“我第一次见到景泰蓝,就是父亲包里的一张画片,上面是一只景泰蓝筒子瓶,线条那么圆润流畅,颜色那么光彩柔和,我才第一次知道景泰蓝是这么美。”


1977年,16岁的罗淑香初中毕业,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只有罗淑香的年龄正好够“接班”的,就这样,这个对景泰蓝制作一无所知的小姑娘,就正式成了珐琅厂点蓝车间的一名小学徒。


罗淑香回忆,当时带她的师傅叫宗稳站,是厂里的老师傅了。“我师傅特耐心,对于我这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棒槌’,从最基础怎么‘拿姿势’开始教起,一边教一边鼓励我‘别害怕’。”谁知道越是叮嘱“别害怕”,罗淑香心里越紧张,上颜色甚至不分图案和底儿,一股脑儿的全都“糊”上。加上个子小、手掌小,铜胎也是一个没拿住就摔到地上,磕瘪了一大块。


也许是父辈和师傅的影响,罗淑香骨子里带有一种有点执拗的“安分”。经历了企业改制,她选择了留下来,也经历过好几次其他企业以多于目前两三倍的“高薪”挖墙脚,她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来。


“既然在一个地方干就好好干,我不愿意到处跑。我对珐琅厂有感情,我把我最宝贵的年华都给了珐琅厂,人熟、地熟,我家里兄弟姐妹这么多,在一起的时候都感觉没有单位同事亲。”


现在,罗淑香已经成为景泰蓝点蓝技艺的传承人。厂里生产什么新产品,都是罗淑香配色、出样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投产制作。中国向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赠送的“盛世欢歌”景泰蓝瓶、雁栖湖APEC主会场国际会都的景泰蓝斗拱等,都是经过罗淑香配色点蓝。甚至有什么疑难的活儿,比如烧丝烧的太薄、铜丝老化脱落,也都是罗淑香靠着自己的巧手和经验、耐心“挽救”回来。


罗淑香已经带过不少徒弟,“当时我师傅怎么要求我的,我也怎么要求他们。”罗淑香说,“现在的孩子们见多识广,比我们那会儿聪明多了。但是见识多了,脑子活了,反而不容易踏实下来。”


“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踏实,配料记不住,多做多实践。颜料名称记不下来,在小本上记、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虽然方法朴拙,但罗淑香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磨出一颗匠人的心。




劳动光荣




北京晨报都市部出品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查看菜单底部“转载须知”


荐 读

躺在丛林木屋数星星,不用出京就能有

都怕入错行,但他们四个觉得自己选对了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国贸双壁”完成最后一块拼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