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林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1好读  ›  专栏  ›  书林斋

黄景瑜这部《破冰行动》,又好看又深刻

书林斋  · 公众号  ·  · 2019-05-07 21: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后台回复「 书林斋 」可查看文章集锦


雨夜,祠堂,一群村民,五个警察。

这是电视剧《破冰行动》第一集第一幕,它发生在一个村子里,村子叫塔寨村,是第一制毒村,原型是三甲地区的博社村。

这一笔很大胆,作为一部野心很大、节奏很快的影视作品,开头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也不是茫茫大海和巍峨高山,而是一个看起来很古老很传统的村子,可能会让观众觉得这部剧是在讲农村戏、格局不够大。

但其实恰恰相反,正是这第一幕,让我们看到了主创的野心。

这一幕的最后一个画面,导演特地剪了一张村子里雨中祠堂的特写。

在此之前,这一幕发生了这样一些事:两个缉毒警发现有塔寨村村民制毒,前去搜查,在逮捕嫌疑人后,却被塔寨村村民围攻,一群姓林的村民们在大雨中拿着棍棒堵在嫌疑犯家门口,不让两个缉毒警带走,胶着状态下塔寨村村支书林耀东来了,同意缉毒警带走嫌疑犯,与此同时另一个村民抄起棍棒在大雨中将证据毁掉!

每一句话都是一个行动,这样一组行动构成了第一幕的事件。往小了说,这是两个警察要带走不法分子而被一群人阻拦的事情;往大了说,这是部分基层村落滴水不进的实际表现。

同样在第一集里,主角李飞的领导蔡队也跟李飞说了,他前段时间去执行任务时也到了一个村子里,结果六个警察被村民包围了一天一夜。


所以《破冰行动》其实讲的是公权力如何逐步深入到基层组织,并铲除地方盘根错节的黑恶势力的故事。尽管塔寨村有村支书,但因为村支书林耀东本就是塔寨村人,因此实际上林耀东非但不能作为公权力「 下乡 」的载体,反而成为了塔寨村阻拦公权力的屏障。

而真正能代表塔寨村和林耀东的,其实就是第一幕最后一个画面里,若隐若现的祠堂。


自宋以后,中央会直接委任官员到地方知县务,这就是知县。知县成为中央和地方接触的交界点,职能极多,比如司法、征税、户籍、治安、邮噫、教化、祭祀和救灾等多个方面,并不是现在很多人直观感受到的只有断案一个方面。但因为知县大都是科举出身,缺乏具体的行政经验,再加上任期短、异地为官,对地方政务很难迅速搞清楚,因此很需要一些精通刑案和事务的幕僚,幕僚大都是没考上的读书人,这就是常常被提及的师爷。

而除了知县外,对基层有影响的还有以宗族为代表的血缘组织和以乡绅为主导的地缘组织,事实上在清代由于此二人较前朝更显示出普遍化、规模化的特点,因此作用极大,甚至朝廷有时会默认乃至于赋予二者一些处置权力,这时县级政府则只能让位于治安教化、社会救助的作用了。

于是我们看到,自雍正中期开始,原本在县城的佐贰官们纷纷入驻乡村,并分管一定区域,有效缓解了人口压力带来的管理成本,在地方上逐渐形成了乡绅宗族以外的政治认同,这才是国家权力对基层的直接渗透开始,而不是要等到晚清新政、民国乃至新中国才出现。

但这个过程必然是持久且缓慢的,到了今天,就只剩下了以祠堂为载体的宗族文化衍生残余。

因此尽管第一幕里没有大制作里吸引观众眼球的那些画面,却比很多开头都更足以反映出这部剧的主题。

但是光有主题还不够,它还必须足够好看。

这就要看编剧的功力了。

一部戏要好看,首先得看主角,主角需要足够有戏。很多主旋律作品限于种种原因,主角身上的戏不够好看,原因就是主角所遭遇的危机感不够强烈。

而《破冰行动》在剧本上足可以打高分,它在前几集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单从前几集来看,这是这几年为数不多的好本子。

主角李飞,黄景瑜饰演,是一名缉毒警察。警察是什么?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尽管人民警察是无畏的、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这些话观众都清楚,但它无法直接在戏剧中传递给观众,我们必须用事件来表现出这一点。


所以在故事刚开始时,李飞以缉毒警的身份去抓捕制毒嫌疑犯,后来在审问过程中意外得知自己的某一位领导可能与毒贩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交易,而在他无意中泄露了该消息后,故事立刻发生了陡变,嫌疑犯「上吊自杀」了。

剧里剧外所有人都知道自杀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只能这么说,而故事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转变,主角李飞的目的从单纯的查毒变成了深挖塔寨村背后异常复杂的关系网。主角的人设立住了,全剧的主线出来了,而完成这一切,只用了几十分钟时间,严格按照了戏剧的三幕式结构。

一个懂戏的编剧,再加上一个懂戏的导演。编剧会合理安排场次,让每一场戏都表现出戏剧化;导演可以让画面呈现最大化效果,在本剧中经常一场戏一分钟,几十个镜头,包括文戏也是如此。所谓节奏明快的说法是抽象的,镜头语言才是具体的,很明显,编剧和导演都是懂的。

回到主人公,我们知道,作为一个警察,他办案,不只是完全出于正义感,还出于缉毒警察的身份,所以他自身的危机感并没有被最大化。于是我们看到了编剧的能力所在:他让主角李飞被陷害了。

在一场以省公安厅为主导的抓捕毒贩大案中,李飞和他的搭档宋杨被算计「意外」进入到案件中心地带,一方面导致布局多日的抓捕行动失败,另一方面宋杨在和歹徒搏斗的过程中中枪身亡。

而那把枪,就是李飞的。

很自然地,李飞变成了那股嫌疑犯。

这是编剧的一处巧笔。如果说第一集李飞的危机只是作为一个警察的他和嫌疑犯之间的斗争,外加与有嫌疑的领导之间的互相不信任的话,那么从第二集开始他的危机就立刻升级成为死亡危机与不信任危机。

歹徒千方百计要杀死他,但他同时还因为变成了嫌疑犯,同时要躲避警察的追踪,他成为了多方势力的中心,一个小人物,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活下去,而且翻盘?

他只能单枪匹马地走下去,从戏剧上说,他只能单枪匹马地卸下一切身份,让所有人真真假假都变成他的对立面,观众才会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并且代入进主角的危机中去。

这也是本剧的另一个大主题:在所有人都怀疑你时,你会不会坚持正义?

李维民在剧中说,李飞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从小就是,所以他相信李飞。

李飞是一名缉毒警察,我相信他是因为自己有足够的正义感,和警察这一职业相契合,才会选择去做警察。也因此即便他身处巨大的逆境,也一定会坚持下去。

哪怕为此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也只有这样,观众才会感受到「 为人民服务 」这五个字的分量。

缉毒警察就是这样的一批无名英雄,真实世界里的他们,不能抛头露面,不能留下一丝痕迹,身边人不知道他们是谁,家里人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在《破冰行动》的发布会上,主持人现场电话采访了其中一位当年参与过「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的缉毒警察,在电话那头,这位老警察说:「 像我,警察特别是做缉毒警,包括我老婆,所有的朋友圈都不能发我的照片,也不要辐射到我是一个警察,一般作为一个缉毒警,公开性非常低的,一般不会告诉人家我是从事这方面的,虽然知道是一名警察,但是在办什么案子或者公开露面比较少,还是默默无闻在进行打击和侦察工作。很辛酸,我们有的同志的小孩一直到读初中,都很少去接触他,我印象中也是只有一两次,到现在已经读初中了,很少公开去接他,有一次人生当中开了一次家长会,后来还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出来接电话,被老师批评了。

但他们会说:值得。

所有的事件都在为戏剧服务,所有的戏剧都在为主题服务。但不能只有戏剧,也不能只有主题。在前几集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本剧在两大主题和戏剧结构上的成功,它完成了戏剧和主题的统一。

而这些成功除了导演和编剧外,还离不开演员。

黄景瑜确实是很会挑本子。出道没几年,为数不多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能压到点,一方面因为市场上他这种类别的男演员很少,另一方面也因为他能每次都寻求突破。这次《破冰行动》对他来说,最大的突破就是文戏增加了很多。

从黄景瑜对文戏的处理来看,他已经能够处理不少细节,不再是单单通过编剧提供的台词有样学样,而是深入了解人物,通过眼神和肢体进行表达,有效地替代了用语言对白传递信息的方式,更加高级和复杂。

而这样的高级和复杂,在本剧中众多的中生代演员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王劲松饰演的林耀东是本剧中最大的反派,从第一幕登场开始,就阴沉着一张脸,但这个反派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杨金水、《北平无战事》里的王蒲忱都不一样,杨金水阴阳怪气又闲庭信步,王蒲忱举止儒雅但心狠手辣,他的形象本就是多变的,《血色湘西》、《恰同学少年》里的形象又与这几个不同。尽管在《破冰行动》前几集里他的戏份不多,但我相信这个反派形象一定会在后面大放异彩。

吴刚饰演的李维民,很类似于李飞的人生导师角色,所以私下猜测,他很可能会在剧集播出到一半时意外身亡,而这个死亡会让李飞彻底走上铲除黑恶势力的那条路。吴刚以前没有扮演过类似的角色,《光荣的愤怒》里的叶光荣与《潜伏》里的陆桥山是他曾经的代表角色,一个懦弱又有血性,一个圆滑又很奸诈。而这次的李维民,私以为是要和《人间正道是沧桑》里孙淳饰演的瞿恩相比较的。只有导师的死,才能换来学生的真正觉醒。当然,李维民也有可能黑化,不管如何,相信吴刚老师的演技,一定能带来更多名场面。

而这些众多角色的文戏,恰恰是区分本剧和其它警匪题材影视作品的地方。在很多动作作品里,是以武戏为主的,文戏只是过场戏,作为交代前因后果用的。

常言道,文戏难写,武戏难拍。文戏难写是因为它必须为主题服务,要找到独特的戏剧点;武戏难拍是因为一旦实景拍摄,不仅安全要注意,而且镜头也必须多位,需要全剧组统筹协调。

所以还是那句话,在《破冰行动》前两集里,文戏和武戏都完整地表现出了本剧的两大主题。其实这两大主题是同一个命题的宏观面和微观面。宏观是在讲述抽象的公权力如何逐渐进入基层,扫黑除恶,甚至于如何解决从古代社会就存在的地头文化严重、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遗留问题;微观则是讲述具体的个人如何在一连串的生死抉择中,展现出每个人不一样的极致的人性,在黑暗中展现出最光明的烛火。

说到底,无非就是那七个字:人间正道是沧桑。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