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速递
军武科技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速递

简评中国国产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制得失

军武速递  · 公众号  ·  · 2021-03-16 18: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国产现役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发动机几乎都是苏联、俄罗斯血统的,除了斯贝发动机和涡扇10A。

由于建国初期西方对华的军事技术封锁,中国也只有苏联这一条航空技术引进之路。因此,随着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的引进和国产化,其发动机BK1Ф、РД9、P11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中国,成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的仿制对象,仿制成品分别为涡喷5、涡喷6、涡喷7。不过好景不长,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这个发动机技术来源也被切断。随后中国开始自立更生,改进上述苏式发动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涡喷7,在攻克了空心涡轮叶片制造难题后,诞生了涡喷7甲发动机,中间推力和加力推力分别比原准机P11提高了500公斤和350公斤。应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航空发动机行业这种成套引进、仿制的做法在创业初期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长期积淀后便产生了严重弊病,养成了重制造,轻研制的陋习。对于需要花大价钱的发动机试验设施往往是锱铢必较,而对于引进国外发动机技术却舍得一掷千金。在斯贝MK202发动机问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技术、成品、生产线及相关建设投入了5亿英镑,而沈阳发动机技术研究所(606所)在20年间得到的研制经费才总计1.2亿人民币。花了高昂代价把斯贝发动机引进后又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 国内发现其高空高速性能不好,对斯贝失去兴趣,扔了近20年。 等到“飞豹”歼击轰炸机急用的时候,当年买的40多台很快见底,不得不跑到英国求购二手旧发翻新使用。 又费了牛劲解决材料问题才重新上马生产,已经时过境迁20年了,斯贝发动机虽然可靠性很好,但其他性能指标已经落后许多。

生产尚且如此,改进就更谈不上了。在四川624所1965年开始建设的国内首个发动机高空试车台30年后才竣工,建设周期之长创下世界纪录。所以,在世界航空强国们依托高空试车台等先进试验设施如火如荼般开展新式发动机研制的时候,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在黑暗中艰苦地摸索。始终没有摆脱引进、仿制、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轻研制重制造的思路一直延续到90年代才开始扭转。624所在八十年代开始对标F404研制中等推力核心机,研制成功后转入验证机阶段,却因缺乏装机对象又不了了之。606所在引进的CFM56发动机基础上开始设计涡扇10A,历经二十余年艰苦,终于在歼11B上修得正果。成为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自主设计国产涡扇发动机。目前606所和624所正在研制属于第四代水准的大推力涡扇15和中等推力涡扇19,成功之后,将为歼20和鹘鹰以及未来的先进无人机提供高水平的动力。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之路艰险漫长,既有自身工业基础薄弱的原因,也有主观思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因。经过六十余年的摸索尝试,正在逐渐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向航发强国迈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